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同步练习-(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 文档编号:2038623       资源大小:114.06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1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大布丁)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同步练习-(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1、第一课第一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单选题一、单选题1西周初年,摄政的周公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以周王的名义“授土” 、 “授民” ,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这一举措A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 扩大了诸侯国的区域C 推动了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D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答案】C【解析】由材料“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可知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故选 C项;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排除 A 项;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

    2、排除 B 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 D 项。2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A 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B 政权与神权已相互分离C 官僚政治体系基本形成D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答案】D【解析】 “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可见天子对诸侯的内部事物是无法进行直接管理的,说明权力并未实现高度集中,故选 D 项;“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可以看出诸侯在受封时是需要向国王承担义务的,不可能完全独立,排除 A 项; “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无法体现与神是否有

    3、关,本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B 项, “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我们无法判断无论是天子还是诸侯是如何进行官吏安排的,排除 C 项32019 年 6 月,福建成功举办第十一届海峡论坛。2000 余位两岸宗亲相会在海峡老百姓论坛,唱响我们都是一家人 ,两岸人民“食同味” 、 “语同音” 、 “祖同宗” 。这一现象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 宗法制B 禅让制C 郡县制D 察举制【答案】A【解析】 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讲究 “同根同源” ,“食同味” 、 “语同音” 、 “祖同宗”体现的是宗法制度,故选 A 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的选贤任能制度,不

    4、是按照血缘关系继承,排除 B 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血缘宗族关系无关,排除 C 项;察举制是按照品德、才能,排除 D 项。4明朝张居正评价秦朝时说: “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 。 ”这里强调的是秦朝A 延续了先秦历史传统B 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C 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D 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答案】B【解析】根据“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 ,结合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可知,这里强调的是秦朝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故选 B 项;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官僚政治,并没有延续先秦的历史传统, 排除 A 项; 秦

    5、朝虽然通过焚书坑儒等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控制,但这并没有被后世继承和发展,排除 C 项;秦朝虽然初步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与材料中“创制立法”不符,排除 D 项。5 “博士”一词战国时就已出现,至秦朝, “博士”指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由此可知,秦朝的博士议政制度A 全面继承战国时期的政治传统B 权力运行过程带有民主色彩C 强化了对六国地区的行政控制D 适应了当时的政治实际需要【答案】D【解析】秦朝的建立是在统一了六国的基础之上,材料中的博士议政制度,可以为秦政府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原六国地区提供对策与支持,适应了当时

    6、的政治实际需要,故选D 项;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博士议政制度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与战国时期的政治传统并不相同,排除 A 项;秦朝确立皇帝制度实行君主专制,权力运行过程并不带有民主色彩,排除 B 项;秦朝强化对六国地区行政控制的措施是实行郡县制,并非博士议政制度,排除 C 项。6阎步克先生认为,秦汉王朝是帝国时代的开端,具有开创奠基的意义,秦汉帝国的最基本特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下列项中,能够说明以上特征的是A 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B 宗法制、皇帝制、二府三司制C 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D 郡国并行制、皇帝制、世官制【答案】A【解析】皇帝制是君主专制的体现,

    7、郡县制实现了中央集权,三公九卿是秦朝建立的官僚体制,故选 A 项;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与材料秦汉帝国的基本特征不符,排除 B 项; 行省制是元代的地方制度, 排除 C 项; 世官制是西周的选官制度, 排除 D 项。7 如图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政治制度, 从图 1 到图 2 的变化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是A 官僚队伍不断壮大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 古代制度趋于完善【答案】C【解析】从图 1 到图 2 的变化即是由三公到三省六部,丞相的权力被进一步的削弱,属于强化君主专制的范畴,故选 C 项;图 1 到图 2 的变化无法判断官僚队伍的数量,在机构上没有明确的增加,对图

    8、1 的“九卿”相比,部门有减少,排除 A 项;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两幅图中均属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 B 项;图 1 到图 2 的变化即为从三公到三省,均是分化相权的表现,无法体现其制度的完善性,排除 D 项。8宋代,遇朝廷重要庆典时,官员子孙承恩特许入国学读书并入仕,有的功臣死后,推恩可达 20 多人。庆历三年,朝廷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 15 岁、弟侄年满 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朝廷此举力图A 传承宗法血缘观念B 掌握各级官员的任免权C 防止权贵垄断官位D 推动科举与教育相结合【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北宋庆历三年之前,官员的子

    9、孙可以通过“恩荫” “入仕” ,并且有的数量还比较多,庆历三年之后,对“恩荫”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 15 岁、弟侄年满 20 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这就对能够通过“恩荫”入仕的贵族官员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以防止他们垄断朝廷官位,故选 C 项;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宗法血缘观念一直存在于社会之中,并没有出现断绝现象,排除 A 项;在古代中国,官员任命的权力一直是由政府所掌控,排除 B 项;题干所述变化主要反映朝廷对政府官员“恩荫”子弟权力的一种限制,不涉及“科举与教育”的关系,排除 D 项。9唐初,皇帝诏令主要由中书省负责起草。唐玄宗以后,诏令被

    10、分为内命和外命两种。内命属于重要的中央决策,由皇帝直接指令翰林院学士起草,由禁中直接发出。外命为一般决策,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这一变化说明A 宦官干政加剧了政治的腐败B 君主对政务的控制加强C 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主角D 三省六部体制难以为继【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唐玄宗之后,皇帝的诏令被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命,另一种是外命,内命是重要的中央决策, “由皇帝直接指令翰林院学士起草,由禁中直接发出” ,外命是一般性的行政决策,按照惯例, “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 ,据此可知,在此种制度之下,皇帝对政务的控制力得到了加强,故选 B 项;题干中所涉及的“翰林

    11、院学士” 、 “中书舍人”等政府官员不属于宦官系列,排除 A 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皇帝诏令在唐朝初年和唐玄宗以后所出现的一些变化,并没有涉及儒生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并且,在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皇帝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排除 C 项;外命“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 ,说明三省六部制仍可以继续运行,排除 D 项。10宋代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台长,宰相亲戚和由宰相推荐任用的官吏不得为台长。习惯上,御史中丞弹劾宰相,宰相必须辞职,由副相升任宰相,御史中丞则得以进身为执政。宋代此举旨在A 提高行政效率B 提升御史台职权C 加强中央集权D 防止权臣的专权【答案】D【解析】根据“相亲戚

    12、和由宰相推荐任用的官吏不得为台长” “御史中丞弹劾宰相,宰相必须辞职”可知,宋代的御史中丞最为监察官员对相权具有制约作用,因此宋代此举旨在防止权臣专权,故选 D 项;题干主要反映的是权力制约,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 A 项;材料中御史中丞则虽然得以进身为执政,但御史台的职权仍是监察,且宋代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排除 B 项;题干反映了宋代中央内部对相权的制衡,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 C 项。11如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据此可知皇帝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汉平

    13、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A 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B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C 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D 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答案】C【解析】据材料“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 ,可知刺史由监察官变为处理具体事务的地方官,说明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故选 C 项;材料说的是刺史权力的嬗变,并不是地方行政权力,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刺史在监察地方的基础上权力不断扩大,并没有丧失地方监察职能,排除 B 项;刺史监察的是地方官,并不是诸侯王,排除 D 项。12有同学通过表格整理了“元朝政府的组织机构”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表格有几处错误序号机构职能、性质中书省是

    14、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只行使草拟、颁发诏令的职能枢密院掌管全国军政事务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军民政教事务的地方官署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下设路、州、县A 1处B 2处C 3处D 4处【答案】C【解析】元朝时期的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权力较大,并非只有只行使草拟、颁发诏令的职能,故错误;枢密院掌管的是军事,不管政务,故错误;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属于中央机构,故错误;行省是地方最高权力机构,下设路、州、县,故正确;表格有 3 处错误,选择 C 项符合题意。13 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写道: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

    15、律令、图书藏之。 ”由此推知,萧何此举A 促成了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B 为汉朝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C 开创了统治阶级重视文化典籍先河D 实现了对地方政府有效控制【答案】B【解析】根据“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结合汉承秦制可知,萧何此举是为了学习秦朝的典章制度,为汉朝制度建设提供借鉴,故选 B 项;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的,排除 A 项;萧何此举“开创了”统治阶级重视文化典籍先河的表述过于夸大,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萧何收藏秦朝律令、图书不能说明汉初实现了对地方政府的有效控制,排除 D项。14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

    16、的地方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省”的本意为“宫禁” ,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最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元朝行省制A 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B 一直是中央派出的临时机构C 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和对中央集权体制的挑战D 具有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性质【答案】D【解析】据材料“全国的地方行政区” “行省最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并结合所学行省制的知识可知,其具有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性质,故选 D 项;行省作为地方行政区, 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 排除 A 项;据材料

    17、“最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可知,其只是在初期是中央派出的临时机构,并非一直是,排除 B 项;据所学行省制的知识可知,其设立增强了中央集权,并非是对中央集权体制的挑战,且元代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并未否定郡县制,排除 C 项。15.北宋初年,中央直接统辖州、府、军、监。后来,在州、府之上增设转运使、提刑按察使、安抚使和提举常平使,辖区称“路” , “路”级政府是中央派出的监督机构。 “路”的设置有助于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防范藩镇割据重演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C【解析】据材料“ 路级政府是中央派出的监督机构”可知路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从而加强中央

    18、集权,防止藩镇割据的出现,故选 C 项;路是中央派出的监督地方的机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地方的行政权力,排除 A 项;路的设置增设一些官员,并不能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 B 项;宋代中央集权加强,没有出现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排除 D 项。二、材料阅读二、材料阅读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 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 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 “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 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读通

    19、鉴论卷一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 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 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 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 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 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

    20、史作用。(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2)作用: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3)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4)本质: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势力过大。【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在地方上所实行的制度是分封制;秦朝在地方上所实行的制度是郡县制;汉初在地方上所实行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2)根据材料二“合古今上下皆安之” ,可知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根据材料二“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可知任用有才之人来管理百姓;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使得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3)根据材料三“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可知行省权力大而不专;根据材料三“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可知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4)根据材料四“但无论如何变, 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再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推知其“本源精神”指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势力过大。


    注意事项

    本文(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同步练习-(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