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6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名词解释【情境导入】“大国点名,没你不行”这句广告语你知道对应的是我国哪一项制度吗?知识结构【预习案预习案】自主学习(阅读教材 97103 页,解决下列问题,在教材对应位置标注即可。建议用时 15 分钟。)课程标准课标导航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学习目标1.1.梳理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户籍制度、
2、基层组织的演变历程。梳理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的演变历程。2.2.运用史料辨析各时期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运用史料辨析各时期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运用唯物史观思考这些措施推行的原因及评价。措施;运用唯物史观思考这些措施推行的原因及评价。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重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难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及相关制度难点: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及相关制度学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图示法、表格法、比较法、归纳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图示法、表格法、比较法、归纳法、多媒体课件辅助学习多媒体课件辅助学习课时2
3、2户籍制度:历代政府对自己187阅读单元引言,概括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和重点【问题引领】1. 阅读教材第一目,尝试分析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 阅读教材第二目,结合 P100“史料阅读”,分析中国古代基层组织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 阅读教材第三目,概括社会力量在社会救助中发挥的作用。4.要点归纳:朝代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救济优抚政策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所管辖范围的人口数量进行登记、调查、记录在册的管理制度。赋役征发是古代户籍制度的首要目的。“摊丁入亩”:1712 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亩中,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
4、2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资料补充】善会、善堂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及近代广泛存在过善会、善堂。善会是个人自愿参加的、以实行善举为目的的自由结社,善会的办事机构所在以及具体实施善举的设施是善堂。它们以儒家的仁爱思想为指导,是传统中国社会交早的社会性慈善组织,188其最早可以追溯到 16 世纪晚期开始流行于河南及江南的同参会。在清朝,善会、善堂以惜字会、育婴堂、恤整会、放生会、掩骼会等为名称,而近代各种行会也会承担社会慈善的职能。善会、善堂定期发布各种征信录,公布自己的收支情况。从救济史的角度看,善会、善堂在中国社会保障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的疑问】知识点(或
5、教材子目)疑问【课堂活动案小组合作探究】使用说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学案问题,率先完成的小组可派代表在黑板指定区域写出答案,书写要求字迹工整,注意格式、要点、条理清楚;没有展示的小组进行点评。合作探究时间:5 分钟(含书写时间)合作探究:探究探究 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特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特点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6、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189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7、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特点。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的原因。探究探究 2: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材料 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
8、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190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保甲制的原因。 探究
9、探究 3:明清社仓:明清社仓材料一材料一 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现官吏侵吞舞弊由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现官吏侵吞舞弊行为。然社仓完全由民间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士绅行
10、为。然社仓完全由民间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士绅和富户的良德与努力。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社仓发展和富户的良德与努力。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社仓发展较好,反之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较好,反之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材料二材料二 清朝社仓,分成乡村设立的社仓和市镇设立的义仓清朝社仓,分成乡村设立的社仓和市镇设立的义仓两种。最初管理均由民间公举本乡有名望之人负责。两种。最初管理均由民间公举本乡有名望之人负责。“春日春日借贷,秋收偿还,每石取息一斗借贷,秋收偿还,每石取息一斗”。岁底,州县衙门稽查社。岁底,州县衙门稽查社仓的收储,具报朝廷。清代的社仓以仓的收储,具报朝廷。清代的社仓以“借贷取息借
11、贷取息”来维系社、来维系社、义仓的运行,义仓的运行,“春借秋还春借秋还”,则给百姓以巨大压力。后来朝,则给百姓以巨大压力。后来朝廷又令地方官府经理社、义仓。如此,社、义仓的管理经营廷又令地方官府经理社、义仓。如此,社、义仓的管理经营成为地方官员的职责,社、义仓也渐为州县官府所用,而与成为地方官员的职责,社、义仓也渐为州县官府所用,而与百姓的实际之需相去甚远。百姓的实际之需相去甚远。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仓)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仓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明清政府重视社仓的原因
12、。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明清政府重视社仓的原因。 191(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社仓的影)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社仓的影响,并谈谈你对明清社仓制度的认识。响,并谈谈你对明清社仓制度的认识。 【课后活动案巩固练习 10 分钟】1.明代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这一变化反映了()A.科举取士范围的扩大 B.社会经济的发展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D.等级制度的解体2.521 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
13、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3.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192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A.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 B.扩大丁税的征收范围C.固化儒家伦理的尊卑等级 D.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4.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常以村、社为单位统
14、计土地和人口。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并以此作为国家管理基层的主要办法。这一变化说明( ) A. 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 小农经济普遍确立 C. 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5.唐前期的户籍内容十分详细,不仅记载了人们的年龄、户等、是否课役,还记载了占有的土地数量和土地位置,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唐代中后期,户籍内容趋于简化、松弛,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于各地。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儒家伦理对统治者影响增强 B. 土地兼并受到抑制C. 安史之乱后人口的大量减少 D.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6.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
15、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 ) 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B.职官由中央直拨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7.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重要目的是( ) A. 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 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C. 打击朝廷的腐朽势力 D. 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8.明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领兵进入广东龙川,剿灭山中之贼后,告谕百姓:嫁娶之家,丰俭称赀,不得计论聘财妆奁,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街市村坊,不得迎神赛会,百千成群。凡此皆靡费无益。有不率教者,十家牌邻互相纠察;容隐不举正者,
16、十家均罪。此举根本目的是( )193A. 严禁聚会,避免盗贼再起 B. 提倡节俭,形成淳朴民风C. 推行连坐,维护社会稳定 D. 教化百姓,挽救封建危机9.自西汉文帝起讫东汉末,最高统治者都重视“孝悌力田”,对有突出的孝悌行为,或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者给予钱帛和爵级赏赐,并让他们与三老一起“掌观导乡里,助成风俗”。这表明汉代( ) A. 克服了选官制度的弊端 B. 重视社会基层的民众教化C. 强化了地方的行政治理 D. 加速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10.明清时期有一类土地被称之为“族田”,按其地租用途不同有诸多名目:如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明清两朝的政府也在
17、法律上作出规定以保障宗族对这类土地的所有,禁止侵没盗卖族田。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 族田属于国家所有,所以政府禁止盗卖族B. 族田的存在加剧了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C. 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D. 族田收取地租体现了租佃经营的方式,由于租佃经营在江南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族田只在江南地区存在【课后拓展案】 阅读教材 103 页学习拓展一栏材料,查阅古代族规家训及相关研究著作,了解宗族在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小组作业】画出本课知识结构导图194反思总结反思总结我的收获:我的不足:学习评价学习评价具体内容我的成绩自我评价能够按照时序梳
18、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能够运用史料分析东晋、宋朝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能够认识户籍制度随时代变迁而不断调195整;能够概括户籍制度、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措施及影响;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基层治理、社会保障作出恰当评价;能够分析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实行的原因、措施、特点等内容;能够增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和自信心。小组评价学案完成、小组合作任务完成、课堂活动参与度、课后活动等是否积极参与。教师评价学案完成的情况,规范、课堂表现、课后活动参与等。196选必一第选必一第 1717 课答案课答案【综合探究一综合探究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
19、特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特点(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或维护地方治安) ;征收赋税、徭役;统计人丁。特点: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户籍对人身的控制由紧到松(或答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2)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财政危机;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综合探究二综合探究二】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政治:国家的统一
20、,封建专制的强化;经济: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社会稳定的需要。(2)原因: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政治:民主革命的推动、清末新政的实施;经济: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朝代朝代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基层组织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优抚政策优抚政策秦秦分类登记制度分类登记制度汉汉编户齐民编户齐民乡里制度乡里制度什伍组织什伍组织常平仓制度常平仓制度鸠杖鸠杖隋隋大索貌阅大索貌阅置仓积谷,置仓积谷,义仓、社仓义仓、社仓唐唐户籍三年一造户籍三年一造百户为里,五百户为里,五里为乡里为乡邻保制度邻保制度养病坊养病坊宋宋主户与客户主户与客户保甲法保甲法宗族内部的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救助活
21、动兴起起福田院福田院元元诸色户计诸色户计众济院众济院明明户帖、黄册户帖、黄册里甲制里甲制十家牌法十家牌法清清永停编审永停编审编制严密的保甲制编制严密的保甲制慈善组织开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始兴起养济院养济院【综合探究三综合探究三】明清社仓明清社仓(1)趋势:分类越来越细;救济的方式发生变化,从取之于富到借贷取息,从民间自办到地方政府不断加强管理,再到政府直接经营;地区发展依然不平衡。原因:稳定统治;建设和完善社会救济制度;随着明清人口的大量增殖,人地矛盾突出;自然灾害频发;发挥社会基层的政治建设作用。(2)影响:一定程度上起到救济灾民,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发挥了地方乡绅参与救济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导
22、致地方官的腐败行为;为后世的荒政建设提供借鉴。 认识:政府更加重视救济制度的建设;注重发挥社会民间力量;加强了制度建设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资调配,为今天的救济制度建设提供借鉴。1.解析:B“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体现了政府对流动人口控制的放松,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故选 B 项。 “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没有涉及科举制,排除 A 项;“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是政府控制放松的表现,排除 C 项;“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没有涉及等级
23、制度,排除 D 项。2.解析:C由材料内容可知梁武帝要求郡县“置孤独园”,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选 C 项。由材料中梁武帝“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说明政府积极有为,而不是无为而治,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救济,而不是调节社会贫富差距,排除 B 项;材料中梁武帝仅要求“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社会福利权仅涉及孤儿与单身老人,因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备,排除 D项。3.解析:A“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表明政府的赈灾是针对低收入家庭,体现政府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故选 A项。
24、“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表明与丁税无关,排除 B 项;材料的内容是介绍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与儒家伦理尊卑等级无关,排除 C 项;材料的内容是介绍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不是建立健全户籍制度,排除 D 项。4.【答案】 B 【解析】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普遍建立,因此战国出现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故B 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宗法血缘关系,A 不符合题意;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 “专制皇权”不符合战国时期,C 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与遏制土地兼并无关,D 不
25、符合题意。5.【答案】 D 【解析】D“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于各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正确。A 儒家伦理与题干无关,排除。BC 与题干无关,排除。 6.【答案】D 【解析】D“婚丧祭祀”等属于宗法,而“赋役征派,狱讼治安”等又属于行政职能,所以秦汉“乡里”既履行宗法又履行行政职能,符合题意;A 秦汉是中央集权制度, “乡里”并非自治机关,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C 秦汉“乡里”属于社会政治组织,选项 C 不符合题意7.【答案】 B 【解析】 “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说明变法的目的是对付农民的暴乱,B 正确;A 属于边疆问题;C 属于政府腐败
26、问题;D 属于变法根本目的,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8.【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不得大会宾客并不是严禁聚会,表述错误,故 A 项错误;“不得计论聘财妆奁,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凡此皆靡费无益”反映了提倡节俭,民风质朴,属于现象,不是属于根本目的,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有不率教者,十家牌邻互相纠察”可知推行连坐,有利于社会稳定,属于直接目的,故 C 项错误;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此刻他早已明白“心中贼”之祸远大于“山中贼”之恶,必须从教化百姓入手,方能挽救统治危机,故 D 项正确。9.【答案】 B 【解析】材料“并让他们与三老一起“掌观导乡里,助成风俗” ”体现的是汉朝统治者重视对基层民众的教化,B 选项符合题意。 ACD 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0.【答案】 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族田”属于宗族所有,故 A 项错误;从其地租用途和土地归属看,族田的存在有利于抑制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故 B 项错误;“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 ,可见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故 C 项正确;从材料无法推断“族田”的存在范围,故 D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