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ZIP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作业-(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原卷版+解析版).zip

    • 资源格式: ZIP        下载积分:2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2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大布丁)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作业-(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原卷版+解析版).zip

    1、第第 17 课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作业课时作业1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 “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县” 。 “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A确立起皇帝制度 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加强了基层治理2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禁盗贼” 。由此可知,汉代的“乡”是一种()A村民自治组织 B地方政权机构C社会教化团体 D安全保卫机构3刘邦入秦都城咸阳后,萧何尽“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

    2、书藏之” 。后来“汉王(刘邦)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战略要地),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萧何)具得秦图书也” 。由此推论,文中“律令图书”主要是()A秦朝法律书即秦律 B遗存的诸子百家著作C户籍、赋税等文书档案 D地方官吏的考核档案4开皇五年(585 年),隋文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户口检查。“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 。并奖励人民互相举发,凡亲属自“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 。其目的是()A扩大统治基础 B杜绝人口瞒报的现象C抑制土地兼并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5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同约的人们“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 , “遇

    3、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 。乡人之间“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对该时期乡约制度认识正确的是()A政府加强基层治理的举措B有利于完善基层社会民主C民间自治体现了契约精神D政府推行宽松的文化政策6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B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D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7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 ,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

    4、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A缓和土地兼并 B遏制社会分化C发展商品经济 D强化社会控制8明代户籍册称“黄册” ,其编成后,抄成 4 份,县、府、布政司各存一份,一份呈户部,以黄纸封面,10 年一修。 “黄册”()A适应了摊丁入亩的需要B编制以里甲制为基础C分别按主户与客户编辑D分成黄籍和白籍两类9明朝顾起元客座赘语中称:“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 。这反映了()A农民与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削弱B自耕农土地制度进一步发展C农民与封建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削弱D农村商品经济取得很大发展10明代林希元在荒政丛言中提出“极贫之

    5、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 。这说明在明代()A出现分类扶贫观念 B社会贫富差距拉大C慈善救助系统完善 D政府财政出现困难11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是其统治的基础B各级官吏由地方推荐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12东汉文物“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记载了东汉某乡里百姓为解决负责集体事务的“里父老”所需经费,共同出钱买田 82 亩,以里官为首成立“僤”(dn),并规定此田的所有权归“僤” ,使用权归“里父老” 。这反映了当时()A世家大族控制基层政

    6、权B民众支持地方公共秩序的构建C中央政令难以畅达乡里D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现象普遍13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鞑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B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C南宋郑思肖对元朝政权统治存在偏见D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14洪武初年,在玄武湖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 9 间库房,安放 30 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 。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 667 间,收贮黄册 153 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

    7、得轻易进入。明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的主要原因是()A “大索貌阅”后严防户籍不实B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C户籍用于政府登记人口数量D户籍是封建国家征发赋役的依据15族田义庄是宗族制度的产物,肇始于北宋范仲淹创建的范氏义庄,明清时各地十分盛行。据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表明族田义庄()A确立了社会保障体系B在古代社会有存在的合理性C有利于宗族内部平等D是封建政府救济灾民的来源16 “此法编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籍贯、姓名、年貌、行业,日轮一家,沿门按牌审察,如果发现陌生的或者可疑的人员,要立即报告官府”

    8、。上述办法体现了()A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 B民众的自我管理C唐代推行的“刮户” D邻保制度的创立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明初,由于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也是促使明代流民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诱因。明代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百姓背井离乡,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迟缓、国力下降。更有甚者,流民积聚为乱,愈演愈烈,成为威胁国家统治的重要力量,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洪武十四年(1381 年),明朝统治者“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 ,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由各户真实详细填写人丁和田产状况,经里、县、府、布政司,自下而上层层造册,最后报送户部。因为册子以黄纸作为封面,所以被称为“黄册” 。明朝

    9、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户籍的管控,还在刑律中明确规定:“若官吏里甲通同人户隐瞒作弊,及将原报在官田地,不行明白推行过割,一概影射减除余粮者,一体处死。隐瞒人户,家长处死,人口迁发化外。 ”凭借刑罚巨大的威慑力,户籍黄册制度得以有效地推行。节选自明代户籍法律制度与社会流动(1)据材料概括明朝初期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户籍黄册制度形成的特点及推行的影响。第第 17 课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作业课时作业1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

    10、 “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县” 。 “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A确立起皇帝制度 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 D加强了基层治理答案D解析“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故选 D 项。秦朝建立后,秦王嬴政确立皇帝制度,排除 A 项;材料强调基层治理,不涉及宗法关系问题,且“摧毁”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材料强调基层治理,排除

    11、C 项。2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禁盗贼” 。由此可知,汉代的“乡”是一种()A村民自治组织 B地方政权机构C社会教化团体 D安全保卫机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可知, “乡”具有替政府收赋税的职能,不是村民自治组织,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乡具有管理地方、收取赋税等职能,是地方政权机构,故 B 项正确;C、D 两项都是乡的一个职能,不是对乡的全面概括,故排除。3刘邦入秦都城咸阳后,萧何尽“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后来“汉王(刘邦)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战略要地),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萧何)

    12、具得秦图书也” 。由此推论,文中“律令图书”主要是()A秦朝法律书即秦律 B遗存的诸子百家著作C户籍、赋税等文书档案 D地方官吏的考核档案答案C解析材料中“律令图书”主要涉及“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 ,是关于户籍、赋税等方面的文书档案,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均不是关于户籍方面的文书,故排除。4开皇五年(585 年),隋文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户口检查。“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 。并奖励人民互相举发,凡亲属自“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 。其目的是()A扩大统治基础 B杜绝人口瞒报的现象C抑制土地兼并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根据

    13、材料时间“585 年”可知,此时隋朝刚刚建立不久,经过了长期的战乱,人口流动大,原有的赋役制度遭到了破坏,为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隋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人口的检查,并采用官民奖罚并举的方式,力求做到检查的准确和真实,以保证赋税的征收,故选 D 项。人口检查,起不到扩大统治基础的作用,排除 A 项;B 项是检查要达到的效果,不是目的,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5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同约的人们“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 , “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 。乡人之间“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对该时期乡约制度认识正确的是()A政府加强基层治理的举措B有利于

    14、完善基层社会民主C民间自治体现了契约精神D政府推行宽松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由“乡人之间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说明,乡约制度是一种自治方式,而“书其善恶,行其赏罚”则体现了契约精神,故选C 项。乡约制度是民间自行实行的,与政府无关,排除 A 项;宋代是专制社会,乡约制度不属于基层民主,排除 B 项;宽松的文化政策与乡约制度无关,排除D 项。6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A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B反映了

    15、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C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D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答案D解析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具有法律的地位,说明当时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D 项正确。该措施有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A 项错误;材料中编户齐民有利于控制百姓,B 项错误;C 项中“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7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 ,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A缓和土地兼并 B遏制社会分化C发展商品经济 D强化社会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可知,该措施可以加强对人民控制,但并

    16、不具有缓和土地兼并、遏制社会分化和发展商品经济的作用,故 D 项正确,排除 A、B、C 三项。8明代户籍册称“黄册” ,其编成后,抄成 4 份,县、府、布政司各存一份,一份呈户部,以黄纸封面,10 年一修。 “黄册”()A适应了摊丁入亩的需要B编制以里甲制为基础C分别按主户与客户编辑D分成黄籍和白籍两类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黄册”编制以里甲制为基础,故选 B 项。清代实行摊丁入亩,故排除 A 项;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故排除 C 项;东晋的户籍分黄籍和白籍,故排除 D 项。9明朝顾起元客座赘语中称:“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 。这反映了()A农民

    17、与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削弱B自耕农土地制度进一步发展C农民与封建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削弱D农村商品经济取得很大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可知政府重视土地税,而对于人丁税逐渐淡化,反映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A 项正确。B、C、D 三项材料没有反映,均排除。10明代林希元在荒政丛言中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 。这说明在明代()A出现分类扶贫观念 B社会贫富差距拉大C慈善救助系统完善 D政府财政出现困难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故选A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贫富差距拉大,排除 B 项;材料强调分类扶贫,没有涉及慈善

    18、救助系统,排除 C 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明代出现财政困难,排除 D项。11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是其统治的基础B各级官吏由地方推荐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基层官吏由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反映了地主阶级是基层治理的基础,故 A 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乡、里、亭的官吏, “各级官吏”说法错误,排除 B 项;结合所学可知,秦朝重视基层治理,排除 C 项;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废除了分封制而代之以郡县制,故 D 项错误。12东汉文物“侍廷里父老僤买田

    19、约束石券”记载了东汉某乡里百姓为解决负责集体事务的“里父老”所需经费,共同出钱买田 82 亩,以里官为首成立“僤”(dn),并规定此田的所有权归“僤” ,使用权归“里父老” 。这反映了当时()A世家大族控制基层政权B民众支持地方公共秩序的构建C中央政令难以畅达乡里D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现象普遍答案B解析“僤”的成立源于乡里百姓的共同需要,与世家大族控制乡里基层政权无关,故 A 项错误;“东汉某乡里百姓为解决负责集体事务的里父老所需经费,共同出钱买田 82 亩,以里官为首成立僤 ”体现了乡里百姓共同出钱解决负责集体事务所需经费,说明民众支持地方公共秩序的构建,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政

    20、令,故 C 项错误;单个史实不能说明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成为普遍现象,故 D 项错误。13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鞑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B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C南宋郑思肖对元朝政权统治存在偏见D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提到儒户不能参与考试做官,没有提到废除科举,故 A 项错误;“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没有体现“并未实行”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根据“鞑法”可知南宋遗民郑思肖对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存在偏见

    21、,故 C 项正确;虽然元朝儒生地位低下,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 ,不能说明歧视儒户,故 D 项错误。14洪武初年,在玄武湖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 9 间库房,安放 30 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 。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 667 间,收贮黄册 153 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明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的主要原因是()A “大索貌阅”后严防户籍不实B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C户籍用于政府登记人口数量D户籍是封建国家征发赋役的依据答案D解析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明朝非

    22、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故选 D 项。 “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排除 A 项;此项只是说明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没有回答明朝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的主要原因,排除 B 项;此项是户籍的定义,没有解释原因,排除 C 项。15族田义庄是宗族制度的产物,肇始于北宋范仲淹创建的范氏义庄,明清时各地十分盛行。据清代的华西邹君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人。这表明族田义庄()A确立了社会保障体系B在古代社会有存在的合理性C有利于宗族内部平等D是封建政府救济灾民的来源答案B解析族田义庄只是个人的临时救济,还无法确立社会保障体

    23、系,故 A 项错误;族田义庄既反映出宗族宗法制度下的血缘关系,又有利于缓和宗族内部的土地问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故 B 项正确;宗族内部仍然存在土地占有的不均,以及严格的等级差异,故 C 项错误;族田义庄是宗族救济灾民的来源,故D 项错误。16 “此法编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籍贯、姓名、年貌、行业,日轮一家,沿门按牌审察,如果发现陌生的或者可疑的人员,要立即报告官府” 。上述办法体现了()A乡里制与保甲制合一 B民众的自我管理C唐代推行的“刮户” D邻保制度的创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十家为一牌”可知这是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 “如果发现陌生的或者可疑的人员,要立即报告官府”体现了民

    24、众的自我管理,故选 B 项。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明初,由于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也是促使明代流民问题日益严重的重要诱因。明代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百姓背井离乡,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迟缓、国力下降。更有甚者,流民积聚为乱,愈演愈烈,成为威胁国家统治的重要力量,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洪武十四年(1381 年),明朝统治者“诏天下府、州、县编赋役黄册” ,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由各户真实详细填写人丁和田产状况,经里、县、府、布政司,自下而上层层造册,最后报送户部。因为册子以黄纸作为封面,所以被称为“黄册” 。明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户籍的管控,还在刑律中明确规定:“若官吏里甲通

    25、同人户隐瞒作弊,及将原报在官田地,不行明白推行过割,一概影射减除余粮者,一体处死。隐瞒人户,家长处死,人口迁发化外。 ”凭借刑罚巨大的威慑力,户籍黄册制度得以有效地推行。节选自明代户籍法律制度与社会流动(1)据材料概括明朝初期推行户籍黄册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户籍黄册制度形成的特点及推行的影响。答案(1)由于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导致流民严重;百姓流离破坏了生产的发展;流民聚集威胁到国家的统治;大量的流民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2)特点:自下而上,层层造册;制定法律以保证户籍制的推行。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政府征调赋役;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封建政权的巩

    26、固。消极方面,对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第(1)问,材料前三句话分别从流民问题、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威胁国家统治和造成社会动荡三个层次分析明初实行户籍黄册制度的原因,所以可以概括得出,由于战乱、灾荒和繁赋重役导致流民严重;百姓流离破坏了生产的发展;流民聚集威胁到国家的统治;大量的流民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自下而上层层造册,最后报送户部” “凭借刑罚巨大的威慑力,户籍黄册制度得以有效地推行”可得自下而上,层层造册;制定法律以保证户籍制的推行。第二小问,可以从推行措施进行辩证分析,根据材料“各户真实详细填写人丁和田产状况”可得有利于政府征调赋役;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根据材料“加强对户籍的管控”可得一方面严格管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封建政权的巩固,但另一方面对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注意事项

    本文(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作业-(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原卷版+解析版).zip)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