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招考、培训>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检测题-(新教材)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

    • 文档编号:2034762       资源大小:190.27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1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大布丁)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检测题-(新教材)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

    1、第八单元第八单元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一、单选题一、单选题11948 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数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 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

    2、策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319471948 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41958 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 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 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

    3、科技5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发出呼声的愿望日益强烈。在铁托等人的推动下,1961 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关于不结盟运动,表述正确的是A倡导并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B发起国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C彻底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D有力地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6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拉美各国外交政策的意识形态一直很浓。70 年代,拉美大多数国家承认国际关系中的多种意识形态,主张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开展“多元外交”。这一变化A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B推动了亚非拉国家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C表明了“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 D旨在应对欧盟国际地

    4、位提高带来的挑战7二战后,美苏争锋,冷战局面出现。如图为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示意图,结合所学,分析判断美苏核赌博造成的危机是冷战背景下第一次“特种战争”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华盛顿、纽约处在导弹射程之内美苏对抗与危机虽不时发生,但双方力图寻求途径达成妥协美国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ABCD81960 年,日、美修改 1951 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 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 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5、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9下图是 20 世纪 50 年代朝鲜半岛形势图,该图可以反映出( )A冷战格局的扩展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美苏直接对抗D联合国势力的扩张10 20 世纪 50 年代,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11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121957 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

    6、7 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 6 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 105 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131954 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 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 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A“不结盟”B“万隆精神”C“单极多极化” D“日内瓦精神”1419

    7、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 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 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151960 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16如果要给下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B从欧共体到欧盟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D布雷顿

    8、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17下表苏联 1970 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 年对 1970 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 年实际产量钢1.45 亿1.15 亿煤3.9 亿3.35 亿肉2500 万1230 万蔬菜与瓜类4700 万1300 万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18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 1953 年到 1991 年,用38 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A经济建设不断推进B对外开放日益扩大C市场经济逐步完善D城乡差别显著缩小1

    9、9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20一般认为,1952 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一词。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C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二、材料题1阅读材料,完

    10、成下要求。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

    11、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 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D【详解】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 冷战指两国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的总称。材料反映了苏联与美英之间的对抗,以“切断交通”、“空运

    12、物资”的形式进行,这体现了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特征, 故选 D。 材料反映的是双方针对德国而采取的对抗方式,故 A、B、C 三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2A【详解】由材料可知, 为了适应美国政府关于军备的特殊订单, 美国大小企业都在合同方式上作了与之相应的调整,这体现了国家政策与公司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故选 A。军备竞赛只是冷战政策实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可能是美国的根本国策,排除 B;材料并未提及就业的相关数据,只是提到了大小公司合同方式上的改变,排除 C;材料并未提及军备竞赛会引发的消极影响,只是在陈述一段事实,排除 D

    13、。3B【详解】根据材料“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可知,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援助态度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体制的运行机制,A 选项排除。材料与重塑国家精神无关,C 选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D 选项排除。4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美苏两国关系由战时同盟走向了敌对,形成了战后两极对峙的格局。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58 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可以判断出美苏两国在战后对抗的格局下又存在交流,C 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苏双方之间的交流协议,并

    14、非是单纯的美国一方,A 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苏之间的交流,不能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B 排除;D 说法明显不符合美苏之间对抗的史实,排除。故选 C。5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不结盟运动标志着第三世界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有力的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D 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尚在形成之中,A 排除;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是南斯拉夫、印度和埃及,B 排除;C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D。6A【详解】根据“主张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开展“多元外交”可以看出,这一变化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 故 A 项正确; 不结盟运动已经形成, 排除 B;C 项是在冷战之

    15、后,排除 C;D 项不是其目的,排除。7D【详解】由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示意图可以看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华盛顿、纽约处在导弹射程之内,美国也对古巴实行了海上封锁,故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背景下第一次“特种战争”指的是越南战争,故错误;由结果来看,双方力图寻求途径达成妥协,故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故 D 正确,ABC 错误。8D【详解】试题分析:材料内容的修改并不能说明每日军事同盟的削弱,而是强调,美国对日策略的改变,改变了原来对日本的控制的策略,所以 A 不正确,B 项材料无从体现,条约内容与日本经济发展程度无关,所以 C 不正确,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是出于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即美

    16、苏冷战,所以选 D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二战后的美日关系变化(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9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 20 世纪 50 年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下国际关系相关内容朝鲜战争。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 项,是美国在欧洲的经济复兴计划;C 项“直接对抗”,错误;D 项说法错误,美国操纵并利用联合国军发动朝鲜战争是“借刀杀人”,并不存在联合国扩张之说。进一步可知,A 项“冷战格局的扩展”寓指美苏冷战的升级,即局部“热战”出现,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A

    17、。【考点定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局部“热战”朝鲜战争10B【详解】试题分析:题干叙述了现代中国 50 年代外交成果,这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果,故 50 年代这些外交成果也正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故 B 项正确;A 项“消除了”说法与史实不符,说法是错误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是现代中国 80 年代的外交政策,C 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中美关系,无法反映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和缓和,故 D 项错误。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1C【详解】试题分析:

    18、本题考查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确立”与“解体”是一始一终,代表着两极格局的开始与结束,说明贯穿两极格局的就是苏联与美国实力的此消彼涨, 在两者的冷战中提升自己的实力, 以达到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A 错在“趋同”;B 错在违背了“冷战”;D 错在“淡化”【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中的主线12C【详解】苏联撤销几个全联盟部, 设立地方经济行政区来进行管理, 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 C 项正确;上述举措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但是不可能从根本突破,故 A 项错误

    19、;材料未涉及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经济所有制问题,故 D 项错误。13B【详解】根据材料“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万隆精神”, 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 “同”是指亚非国家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故 B 项正确;“不结盟”是指不与其它国家结盟,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A 项。 “单极多极化”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C 项;“日内瓦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和平协商解决争端的精神,与材料不符,排除 D 项。14C【详解】依据材料“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 同时在一些集体农

    20、庄试行工资制度, 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苏共中央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答案为 C 项。A 项材料与城乡差别无关,排除;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并未改变苏联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排除;D 项依据材料时间“195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已经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15B【详解】材料中的“1960 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叙述的是一个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 所以是历史叙述; “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这是对前一个历史现象作出的解释说明,所以是历史解释。故 B 项正确;历史观点是对一个历史

    21、人物或事件做出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评判, 材料中并未反映, 排除 AD;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材料中并未反映,故排除 C。16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苏冷战格局下的国际关系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图片、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让西欧重新强壮起来”和图中的美元符号、苏联标志,可知体现的是美国通过经济手段推动欧洲复兴、 对抗苏联的政策, 这是马歇尔计划和二战后欧洲格局的准确再现,C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图片信息并未体现北约、华约的对峙,排除 A;欧盟成立于 1993 年,此时苏联已经解体,排除,B 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不仅仅覆盖欧洲,D 项

    22、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美苏冷战格局下的国际关系【名师点睛】对马歇尔计划的深刻认识:稳定了西欧经济,是指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没有加强反而动摇了美国国际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 马歇尔计划使西欧经济走向复兴,西欧经济与美国经济竞争,西欧的黄金储备越来多,而美元却不断贬值。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西欧经济恢复,提高了西欧人民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有钱购买美国商品。马歇尔计划是为了从经济上控制西欧,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为最终目的。17A【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

    23、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比例依然严重失调,A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 选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 选项排除。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18A【详解】中国从 1953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随后又进行了十年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78 年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故选择 A 项;对外开放在 1978 年开始,排除 B 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在 1992 年才明确提出,排除 C 项;城乡差别缩小是我

    24、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成就的表现,排除 D 项。19D【详解】材料的中心句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 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此话正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所说。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在防止激进(左) ,提防保守(右)的问题,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因此排除 A,C。B 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也可排除。【思路点拨】本题要注意概括材料,把握材料中心句子。20A【详解】1952 年,世界处于美苏冷战对峙之下,形成了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里的第三世界指的是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国家,故选 A。【考点定位】多极化趋势二、材料题1 (1)共同目的:救济弱

    25、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详解】(1)第一小问应注意区分社会救济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直接目的容易理解,就是救助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从根本目的来看,政府的社会救济着眼点还是在于减缓社会矛盾,增强政治认同。第二小问可从社会救济的参与者、救助对象、救济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依据材料概括即可。(2)从材料可知,近代英国的救济制度只针对确实有困难的弱势群体,

    26、而当代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已经全面覆盖,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且它包含了失业救济、婚姻家庭救济、教育救济等等多种层面;且由于社会财富再分配,低收入者得到的救济力度更大。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围绕中英两国福利制度的横向比较,设置两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热点社会福利制度,大国崛起英国。第(1)问主要运用所给材料,考查到了考生发散性思维,第(2)问则考查到考生开放性思维,知识迁移能力。本考点是考查考生比较能力,题目设置比较平和,考生应该比较容易得分。启示我们复习备考时还是要关注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透彻,当然更离不开解题技巧的训练,如“共同目的”、“异同”、“发展”这类设问


    注意事项

    本文(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检测题-(新教材)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