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教材)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案.docx

    • 文档编号:2034641       资源大小:477.29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1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大布丁)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新教材)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案.docx

    1、1第第 2020 课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程标准】【课程标准】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2.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重难点】社会主义的变化、成就与问题【重难点】社会主义的变化、成就与问题要点要点核核心心素素养养一、一、苏联的发展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改革与解体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时空观念时空观念:借助时间轴、地图,通过学习,

    2、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史料史证史料史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5.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通过改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

    3、越性。二二、东欧的社会主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义建设、 改革改革和剧变和剧变三三、中国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发展斯大林模式特征:“斯大林模式”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权力的高度集中。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生产资料公有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评价:积极: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实现了工业化(到 1937 年主要

    4、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国际声誉。在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的历史上,斯大林模式留下的不是失败的记录,而是成功的骄傲。尤其是当 1929 年至 1933 年,资本主义面临大危机的时候,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震惊了西方世界。二战后,它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初步建立社会化大工业的基础,也起到过积极示范作用,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存在问题: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从农

    5、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在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缺乏民主的监督机制;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致使苏联政治僵化。在思想文化方面,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体制导致学术民主的消失。在国际方面,针对帝国主义搞封锁、反对开放、主张封闭,提倡关起门来搞建设。影响了苏联的发展。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危害性还在于,斯大林将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模式绝对化和普遍化。斯大林体制本是特殊国情下的产物,但由于苏联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的大国沙文主义观

    6、念,斯大林体制被神圣化为社会主义唯一的发展模式,更重要的不仅在苏联,在东欧、在中国,它的这种地位都被固化下来。苏联甚至将它看作是是否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标志。【基础知识梳理】【基础知识梳理】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一)二战后初期苏联的发展(斯大林 时期)二战后,在斯大林模式下,取得巨大成就: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原子弹、氢弹爆炸;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问题: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阻碍苏联的发展。必须要 改 革(二)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年)1.背景: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优先发展重

    7、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等人试图改革旧体制。2.措施:贫穷落后矛盾尖锐国门封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美苏重大历史事件美苏重大历史事件农业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农业集体化)加大农业投入、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建立华约建立华约第二次柏林危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危机等事件工业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民生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兴建兴建“极简主义楼房极简主义楼房”思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对

    8、斯大林个人崇拜严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严重。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外交国家与外部世界的隔绝提出提出“三和路线三和路线”,首次访问美国,首次访问美国【史料阅读】赫鲁晓夫首先从农业入手,一是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用收购制代替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园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二是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播种面积,种植玉米,增加粮食产量。三是取消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工业方面,赫鲁晓夫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 20 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

    9、制。他陆续把 1.5 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1962 年 9 月 9 日,哈尔科夫经济学院教授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他建议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而不用行政手段,来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于各种产品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行制定。利别尔曼还主张把赢利率,作为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利别尔曼的改革方案得到赫鲁晓夫的支持,并开始在乌克兰的一些工厂试行。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3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调整,是在苏联模式

    10、框架下的“小修小补”【知识拓展】苏共“二十大”1956 年 2 月 25 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评价评价: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利于让全党和人民群众认识到斯大林主义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思想解放作用,促进民主化;对当时的平反工作和苏联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突然袭击式的批判没有经过充分的思想解放,容易导致思想的混乱;资产阶级乘机对社会主义的反扑、污蔑;也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11、但同时赫鲁晓夫时代,政治气氛空前宽松。【知识拓展】三和路线即“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是苏联在赫鲁晓夫任内主张的外交政策。其实际基本构想是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避免战争;而在和平的竞争中超越美国;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取得政权,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对亚非拉尚未或未完全实现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则积极渗透共产主义思想,以便使这些国家也和平过渡到自己的战略轨道内,扩大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拓展】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苏联模式,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许多措施未能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如玉米种植);赫鲁晓夫主观专断、急躁冒进,启

    12、示:改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束缚3.改革成果与问题:赫氏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 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思想解放作用,促进民主化;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原有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三)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背景:赫氏改革失败,国家混乱斯大林体制弊端

    13、日益突出2.主要措施: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 新经济体制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后期:改革停滞不前,日趋保守。【史料阅读】第一阶段,自 1964 年到 70 年代初进行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提高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管理经济由行政方法与经济方法相结合,逐步转向以经济方法为主,加强经济杠杆作用;贯彻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结合的原则。在农业领域,采取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发展规模扩大,苏联综合国力增强,与美国的差距

    14、逐步缩小。60 年代后期和 70 年代初期,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物价长期稳定;人均肉、奶、蛋、鱼、面包、瓜果、蔬菜的消费量增加了第二阶段,自 70 年代初至 80 年代初,经济改革步伐减缓,停留在对以往改革的调整和修补状态,没有任何创新,经济发展呈现出停滞和下降的趋势。1971 年的苏联共产党二十四大后,就不准用“改革”一词了,改用“完善”一词,认为苏联对原有的体制不需要改革。俄罗斯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改变是苏联向“停滞”过渡的标志。20 世纪 70 年代,苏联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发4展的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使国民经济更加畸

    15、形发展。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调整,是在苏联模式框架下的“小修小补”3.改革成果与问题: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经济体制有所改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增;问题: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加之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思考】军备竞赛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史料】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军事工业上的投入占整个工业生产的 80%。民用工业和

    16、农业的生产水平则低到令人发指。到 80 年代中期,苏联的民用工业技术和组织水平还停留在 30 年代,农业则是20 年代水平,结果就造成了生产效率的低下。以农业生产为例,70 年代初,美国单个农民的生产效率是苏联的 10 倍,70 年代,美国农业从业人员占 2.5%3%,而在苏联占 25%。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落后,生产效率的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停滞。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出现经济衰退。【知识拓展】失败的原因:勃列日涅夫后期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缺乏活力;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苏联模式;军备竞赛加剧,制约发展;【拓展】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在经济上,由于

    17、计划经济体制固化后导致经济增长乏力;政治上,由于领导干部老龄化问题严重,政治体制保守僵化、个人崇拜和官僚特权等不良之风日盛;外交上,凭借其强大军事实力对外扩张,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导致外交环境恶化等等,这都为 90 年代的苏联解体产生了深刻性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对苏联解体的所埋下的隐患。(四)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国家政治、经济领域积累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危机四伏。国民经济军事化,导致经济衰退与恶化;政治生活日益僵化;斯模式的弊端;2.主要措施:经济体制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

    18、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实行政治“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史料阅读】苏联经济改革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推行私有化,要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认为现在国家集中的资产过多,人民同国有制关系疏远,职工没有主人翁感和积极性,因而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所以要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道路。指导思想推行多元化,实质上是指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提倡“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是戈尔巴乔夫全盘西化的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以所谓多党

    19、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农业上,通过实行土地承包来改革土地制度。苏联政府颁布了个体劳动法和合资企业法,允许私有制存在,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1987 年颁布国有企业法,宣布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它力图消除计划经济对企业的控制,但由于缺乏真正的市场机制,又削弱了党对企业的领导,对苏联经济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导致经济由低速增长变为负增长。5李世安主编世界当代史1990 年 3 月召开会议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 6 万

    20、多个党内思想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历史,反对列宁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由此可见,此时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质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上的领导地位;对苏联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至此,苏联结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共产党领导的历史。3.结果:1990 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它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1991 年 8 月 19 日试图阻止苏联分裂的政变失败,1991 年 12 月 26 日,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经过(1)1990 年 3 月,

    21、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之后许多加盟国家也宣布独立;为了遏制独立势头,1991年 3 月,苏联进行全民公决,赞成保留联盟的占 76%,但要削弱中央权力,增强各国独立性,并把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1991 年 8 月 14 日,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预定 20日签署。(2)八一九事件:1991 年 8 月 19 日,少数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3)1991 年 12 月,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 11 个国家的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结成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苏联不复存在。苏联解体的原因?历史原因:苏联

    22、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现实原因: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美苏争霸、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宗教问题、民族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共产党自身建设没有搞好(特权、腐败、脱离群众等)导火线:八一九事件。【名词】和平演变“和平演变”是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该词出现于 20 世纪 50 年代,首先由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和平演变”成为美国在冷战时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

    23、。在政治上,美国承认东欧各国政府的法律地位,直接与东欧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同时,美国表明立场,将苏联与东欧区别看待,以此来分化苏联与东欧关系。其次,在经济方面,加强与东欧各国经济贸易与往来,分化瓦解东欧的苏联式的经济模式。再次,在加强政治、经济交往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在批评社会主义文化(以苏联文化模式为主)的同时,加强西方文化的宣传与渗透,达到在文化上同化东欧的目的。在美国新闻署和中央情报局牵头下,美国成立了一些带有半官方色彩的非政府组织及一些中情局的外围组织, 如法菲尔德基金会、 争取自由欧洲委员会、 国际自由记者联合会、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时代公司、国际笔会等非政府组织。在西方“和平演

    24、变”战略影响下,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 一 1992 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4.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6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5.通过戈尔巴乔夫的反思和苏联解体中,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要发展经济、关注民生;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改革要符合国情;【史料阅读】苏联“剧变”包括:苏联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党的地位;苏联解体,原有的 15 个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 独立后的 15 个加

    25、盟共和国无一例外地宣布彻底与斯大林时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决裂,朝着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方向体制转型;独立后的 15 个加盟共和国不再坚持原来的社会主义作为发展方向,而是朝着西方所认同的价值观念方向发展。陆南泉关于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模式与苏联剧变原因问题的看法【史料阅读】解体与分裂前苏联之所以叫解体,是因为加入苏联的 15 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联邦以外原本就不是一体,而是苏联成立前沙俄通过武力夺取了周边国家的领土,而建立的与俄罗斯民族在历史上没有多少渊源的联邦主体。这些加盟共和国早就要独立。苏联倒台之后,这些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不可能重新结合在一起了,所以叫解体。分裂不同,历

    26、史上有许多民族分裂过,比如德国,二战后分裂为两个国家,但他们是一个民族,最终走向了统一;朝鲜二战后也分裂了为两个国家,但相信最终也会走向统一;越南二战后也分裂为南越北越,1975 年最终实现了统一。分裂的国家大多是同一个民族,基于民族感情大多数人向往统一,所以最终会实现统一。而前苏联不同,过去统一在一起是被迫的,分开才是所有加盟民族的愿望。这就是解体与分裂的不同。【知识总结】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人改革异同点:共同点: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措施:都在工业和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不同点: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

    27、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后期改革侧重政治改革;成效不同,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败因不同,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进行根本性变革,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知识总结】苏联的改革改革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背景二战后,苏联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斯大林模式弊端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等人试图改革旧体制赫氏改革失败,国家混乱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突出国民经济军事化,导致经济衰退与恶化;政治生活日益僵化;斯模式的弊端;内容内容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

    28、改革干部制度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经济:承认市场调节政治:取消放弃实行思想上:在意识形态上抛弃效果效果经济: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推动农业发展;政治: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取得了一些成效。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经济体制有所改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增;问题问题经济: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政治: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问题:经济: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执政后期, 社会矛盾丛生, 发展缓慢。经济改革成效甚微;造

    29、成思想混乱,民族主义随之兴起,苏联解体7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政治: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拓展】【拓展】从唯物史观角度认知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从唯物史观角度认知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不足之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

    30、生产力为宗旨【拓展】【拓展】从从“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及教训。角度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及教训。从发生剧变的原因看长期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照搬苏联模式,严重阻碍本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执政党长期脱离人民群众,缺乏民主和法制,伤害了人民的情感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对东欧剧变起了推动作用从历史教训看任何无产阶级政党都要坚持独立自主,把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执政的首要任务来抓,同时,还要注意自主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并且警惕西方发达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思考】:二战后苏联三次改革给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

    31、我完善,只有不断的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发展与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2.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社会主义改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政治、经济政策,与时俱进,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要使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比例协调发展;6.经济建设必须

    3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政治建设要围绕经济建设进行。7.改革必须注重增强企业活力和地方的积极性8.不断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9.改革和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10.把诚心诚意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紧密依靠人民群众,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知识拓展】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东欧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至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东欧国家”则成为一个政治地理概念,特指战后在中欧和南

    33、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都曾获得苏联不同程度的帮助。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五国主要利用了苏军挺进东欧的有利条件;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主要利用自己的力量解放全国;民主德国(东德)是在柏林危机发生、德国分裂的情况下,在苏占区成立。东欧八国的领土面积约 127 万平方千米,人口约 9 000 万,它们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显著地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地理范围和世界影响。(一)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1.建设、改革的背景 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着手恢复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

    34、水平。弊端: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8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2.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模式)措施: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 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问题:改革导致地方主义抬头, 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史料】1950 年 6 月 27 日在 J.B.铁托的倡导下,南斯拉夫联邦国民议会颁制关于劳动集体管理国营经济企业和高级经济联合组织的基本法,规定由企业全体就业人员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出的工人委员会代表社会,根据国家经济计划,以及振兴法律、法规确定的权利义务对企业进行管理;宣布将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改为

    35、社会所有制, 实行工人自治。 从 1953 年起, 又把自治范围扩展到教育、科学、文化、保健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实行社会自治。1964 年以后,进一步减弱联邦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扩大企业以及共和国和自治省的自主权,实行经济的分散化管理,把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定为南斯拉夫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制度。【思考】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其缺陷历史意义: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形式的可贵探索。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缺陷:南斯拉夫在改革过程中只强调充分的民主自治,却忽视必要的权力集中。本位主义与分散主义的盛行最终导致这个国家各加

    36、盟共和国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失衡。特别是在缺乏中央有效协调和政府调控职能的条件下,南斯拉夫的自治体制下各方分裂倾向加剧,政治经济危机与民族矛盾的激化最终把这个社会主义联盟拖向了瓦解的深渊。3.波兰: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5660),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农业增产。4.匈牙利的“新经济体制”匈牙利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降低积累率,放慢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调整农业政策,废除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允许合作社和企业自订生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在工业方面也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结果:68-7

    37、3 年,国民收入递增(年递增率为 6%),人民消费水平提高(5%-6%),人民群众比较满意。5.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概况:1968 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这场改革运动被称为“布拉格之春”。结果:苏联对此不能容忍,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6.民主德国内容: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成果:经济稳步增长,人均国民收入;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注意】3、4、5、6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思考】东欧各国大多采用苏联模式的原因及影响1.

    38、 原因(1)战后东欧各国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2)苏联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对东欧各国的扶助。(3)战后国际形势复杂,资本主义世界敌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2. 影响(1)短期内为东欧各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为战后重建起到促进作用。(2)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利于东欧各国的进一步发展,对后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领域领域内内容容政治政治领域领域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实行党政分离加强民族阵线作用,广泛发扬民主;以法律保障公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迁徙和出国的自由执行独立的对外政策经济经济领域领域改革国家计划体制,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工商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完全独立经营取消外贸国家垄断9

    39、大的阻碍作用。【史料阅读】苏联对东欧政策的变化美苏冷战开始后,基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东欧的政策逐渐发生了变化,斯大林开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加大了一体化的力度, 以对抗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主要表现为:斯大林把苏联经验全部强加于东欧,敦促各国只能严格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在经济建设上,东欧几乎是全部照搬苏联模式。 很快,这种模式的不适应性就显露出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轻工业农业落后、建设速度缓慢等,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和西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苏联干涉东欧国家的内政外交,存在霸权主义的倾向。苏联要求东欧国家都要无条件地维护以苏联为中心的

    40、无产阶级国家利益,在双方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 别国利益要服从苏联利益。苏联在对东欧的援助问题上,表现出极大的民族利己主义。苏联不允许东欧国家独立发展重工业,严重损害了东欧国家的民族利益。(二)东欧剧变1.原因:内部原因历史原因:东欧各国长期处在冷战阴影下,受苏联的控制和影响,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既阻碍东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伤害了东欧人民的感情。现实原因:东欧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产生了许多问题,使其经济发展缓慢;政治、经济危机严重,执政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日益脱离群众。外部原因(苏联鼓励东欧改革

    41、)苏联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推动了东欧各国执政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西方原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资金技术的援助引诱、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2.剧变表现: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3.结果:19891992 年, 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总的看来,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西德吞并东德,德国统一)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南斯拉夫

    42、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4.本质上都是社会制度、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5认识(1)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它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所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属于正常的历史现象。(2)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相反,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思之窗】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 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 某种暂时

    43、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你怎样理解这段话?(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认识)参考答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也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部分;苏联解体从根本上说是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10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运程中的挫折,从中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发展。如中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何一种社会

    44、制度从建立到完善,都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还不够成熟,缺乏经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敌视、遏制甚至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特别提醒】【特别提醒】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三、中国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一)准备1.过渡时期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19541954 年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到 1

    45、956 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2. 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随后,中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1.决策1978 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农村的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

    4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成就2010 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 2018 年突破 90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 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共十九大 背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共十九大召开的意义: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

    47、奋斗。4.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前途光明。【思考】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还是公有的。提示:(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对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进行的改革, 农民有生产、分配的自主权,但没

    48、有土地的所有权。【知识拓展】创新型国家一般应具备的特征(1)创新投入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即 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 GDP 的比例一般在 2%以上。(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70%以上。(3)自主创新能力强,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 30%以下。(4)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 20 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 99%。【知识总结】11【学习拓展】125 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

    49、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 年 11 月 15 日)阅读并思考这些论述,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应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2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3判断改革开放姓“社”姓“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诚心诚意为广大人民

    50、谋利益,紧密依靠人民群众,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7.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思考】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为什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1)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2)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3)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4)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


    注意事项

    本文((新教材)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