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册第九单元1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11949 年 9 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出 63 人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其中,6 名副主席有 3 人为中共党外人士,56 名委员有 27 人为中共党外人士;地方各级政权也大力吸收爱国民主人士参加新政权。由此表明新政权重视A无产阶级专政B工农民主专政C民主政治建设D人大代表普选2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这份文献的历史地位是A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B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C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2、建国纲领D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 1948 年 8 月到 1949 年 8 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 20 批,其中有 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大事件中,使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民众信任的是A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B土地改革C剿灭土匪和镇压反革命D社会主义改造5新中国成立
3、初期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它产生的积极影响是A确立了土地公有制B打击了不法地主C配合了农业集体化改革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6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 ;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 “大跃进”时期7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 年 6 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
4、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8 到 1952 年底, 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9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上册第九单元2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
5、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10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的完成情况表。钢原煤电机床棉布1957 年产量535 万吨131 亿吨193 亿度28 万台 506 亿尺与 1952 年相比 增长近 3 倍 增长 98596% 增长 1644% 增长 7 倍 增长 3296%该数据表明我国A主要依靠苏联援助B工业化战略成效显著C国民经济全面恢复D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11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对华援助的 56 个项目,大部分是重工业绝大多数是中国新兴部门的企业,其中国防工业占相当大比重。这些项目的引进A根源于苏联发展模式影响B服务于实现三大改造C有助于弥补经济发展短板D奠定了经
6、济发展格局12 “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新建的民用企业、国防企业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分布项目东北中西部东部地区合计民用企业50506106国防企业550444据此可以推知,当时的工业化建设A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B加快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进程C推动生产技术结构发生剧变D促使工业区城市布局趋向合理1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不久,毛泽东就发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的号召;1954 年,地质部提出要有目标、有重点地扩大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勘查;1956 年初,毛泽东强调地质工作必须先行,走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前面。建国初期重视地质工作A主要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条件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的实施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脱离
7、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14下表是“一五”时期部分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除单独标出外,单位均为万吨)产品年份粮食棉花油料猪 (万头) 纱布 (亿米) 原盐食用植物油1953年166831175385696137454693571011957年195051640419614590844505828110这反映出当时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国民经济均衡发展C经济发展目标提前实现D发展工业兼顾民生15在一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A进行了土地改革B进行了三大改造C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D召开了中共八大16截至 1953
8、 年 11 月,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43%已加入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社由两年前的 300 多个发展为 14万多个,增加 46 倍。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农民大批宰杀牲畜包括耕畜的现象。据此可知,当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A背离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B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C提高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D存在着一些急躁冒进倾向17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变革”主要体现在A彻底结束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上册第九单元3B将广大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C建立起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D初步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
9、制占绝对优势的经济制度181956 年 1 月 15 日,北京各界 20 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联欢大会。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了大会。本次大会庆祝的内容最可能是A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D “大跃进”运动的展开19下图为我国 1952 年年底至 1956 年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A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D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201953 年 6 月 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10、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21中国现代有一种制度被誉为“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该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3 在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
11、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 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 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 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C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D使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及时制定了土地改革法 、 惩治反革命条例 、 婚姻法 、 工会法 、 惩治贪污条例 、 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 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并根据宪法通过了人民法院组织法 、 人民察院组织法等基本法律。这表明,这一时期A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巩固新生的
12、人民政权B初步形成了新中国法律法规体系C突出落实“依法治国”理念D法制建设适应了工业化步伐251949 年 10 月 2 日,苏联政府第一个宣布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 10 国相继与新中国建交。这表明A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十分激烈B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的失败C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D新中国杜绝与西方国家交往261949 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 “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上册第九单元4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
13、家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27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上述发言体现的外交理念是A一边倒B另起炉灶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求同存异28新中国进行的积极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环境。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包括按照“一边倒”方针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取消其在中国特权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ABCD29下图为周恩来总理手书的重要
14、文件。关于此文件,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它是基于国家利益的互利合作B它表明中国国际地位明显提高C它是“一边倒”政策的重要内容D它改变美苏主宰世界事务局面30这次大会被称为史上首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会议精神。这次大会是A1953 年中印会谈B1954 年日内瓦会议C1955 年万隆会议D1961 年不结盟会议3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如何处理同邻国的边界争议上,周恩来说: “边界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做到使双方真正在平等、友好、互利的基础上加以解决,而不在于我们必须多占一些地方。 ”这体现了新中国提出的A “另起炉灶”政策B “一边倒”政
15、策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 “求同存异”方针32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属于五十年代外交成就的是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与苏联建交ABCD331956 年党的八大政治报告提出: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及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表明党A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思想B确立以发展农业为中心的经济方针C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D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41956 年,中共八大提出了“尽快把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主要任务。这一
16、提法是基于A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B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D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35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上册第九单元536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能为此结论提供佐证的是A确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方针B确定了“三大改造”的方针政策C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D制定“调整
17、、巩固、充实、提高”方针371958 年 11 月,毛泽东指出: “许多人避而不谈商品和商业问题,好像不如此就不是共产主义似的。 ” “现在,我们有些人大有要消灭商品生产之势。 他们向往共产主义, 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 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 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 ”这反映了A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B “大跃进”使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暴露C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不能同时存在D资本主义经济存在改造不彻底现象381970 年 12 月,毛泽东会见美国人斯诺时说: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走弯路就是 S 形。 ”历
18、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正是走了 S 形。这一时期“走弯路”的突出表现是A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B中共八大的召开C开展“大跃进”运动D “八字方针”的提出39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 ”材料中反映的运动A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B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D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401960 年 8 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 5 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 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 5
19、亿元。其直接目的是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411961 年,我国政府将全国基本建设项目由 1960 年的 82000 个调整为 35000 个。调整的目的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C推进三大改造D彻底纠正“左”倾错误42下图中的宣传画反映了我国某一历史时期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这一时期是A “一五”计划建设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43 “文化大革命”时期,群众可以自行成立组织,对认为有问题的人,进行批判、斗争、抄家、体罚关押、拘禁直至剥夺生命等。这A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B反映了社会主
20、义法制的发展C不利于民主法制的正常发展D说明当时阶级斗争异常尖锐441962 年和 1973 年,我国的国民经济都呈现恢复性发展的状态,其相同原因在于A中共八大提出正确方针B国内动乱局面基本结束C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D党采取了纠正“左”倾错误的措施45如图宣传画出现的时期是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46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凝聚成了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等各具特色的时代精神。其中,大庆精神产生于 20 世纪A一二十年代B三四十年代C五六十年代D七八十年代上册第九单元6471965 年 5 月美国新闻与世
21、界报道刊载的一篇文章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了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 。这一“突破”是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B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我国大力发展互联网络技术D我国成功发射“神五”载人飞船48下面两则史料共同体现了A社会经济的发展B艰苦的工作环境C恶劣的自然条件D良好的时代风尚49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遏制中国,中苏关系恶化。提高国防能力,保证国家安全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个阶段,我国成功地研制出A原子弹和导弹B喷气式战斗机C人造地球卫星D神舟载人飞船50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府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A尽快实现社会
22、主义工业化B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C带动相关部门发展,实现经济腾飞D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5120 世纪 60 年代,他为了治理兰考县水涝、风沙、盐碱“三害” ,亲自带队到灾区调查。洪水泛滥的时候,他站在齐腰深的洪水里,画出一张张水势流向图。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 。他是A焦裕禄B王进喜C邓稼先D雷锋52据有关统计,1956 年一年中全国性学术会议达 50 多次,学术论文和报告也达 2000 篇,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此现象A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B说明我国科技发明硕果累累C体现了教育对科研的促进D是苏联科研模式影响的结果53从 1966 年到 1980 年,铁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发展,
23、相继建成贵昆线(贵阳到昆明) 、成昆线(成都到昆明) 、襄渝线(湖北襄樊到重庆) 、太焦线(太原到河南焦作)等铁路干线。这些成就能够显示出A改革开放政策为铁路建设事业注入了活力B “文化大革命”的成就值得肯定C中国的铁路网络建设已经覆盖了全国各地D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家建设上体现了制度优势54读下列“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 ,对这一增长结果解读正确的是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上册第九单元7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C亚非拉国家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力量D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政策55针对 1971 年 26 届联合国
24、大会投票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美国舆论认为,这是美国自联合国成立以来遭到的最惨重的失败。这是因为该事件A表明美国霸权遭到世界抵制B加剧了中美两国间的对抗C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D促使美国改变了对华政策561972 年尼克松访问中国期间说:我在北京逗留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历史的一个星期。这里的“改变”是指A推动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B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C加剧了中日之间的对抗D导致西方国家敌视中国57 毛泽东曾经说过: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 这个问题解决了, 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下列属于“钥匙效应”的是A新中国重返联合国B中苏关系全面破裂C美日联盟更紧密D中日两国正式
25、建交58新中国 70 年代外交关系的三次突破可以用此表述,突破一:艰难复常,扬眉吐气。突破二:跨洋握手,冰释前嫌。突破三:相逢一笑邻里往来。其中第一次突破指的是A中国重返联合国B中美建交C中日邦交正常化D中美关系解冻59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全国不统一的混乱局面B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C1955 年万隆会议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D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国和美国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601971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
26、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这说明中国A开始结束屈辱外交B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注重睦邻友好关系D已经打开了外交新局面二、非选择题1 (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册第九单元8材料二1952 年至 1978 年间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表1952 年1978 年原煤产量066 亿吨62 亿吨钢产量135 万吨3178 万吨粮食产量16392 万吨30477万吨在校学生数5444 万人21351万人医院、卫生院数3540 个64421 个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表: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整理(1)结合材料一,用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8
27、分)(2)分析材料二中 1952 年至 1978 年间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意义。 (10 分)2 (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从 1949 年 10 月到 1956 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在这七年中,我们先用三年的时间巩固了人民政权。紧接着,又用四年时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 1953 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苏联和其它友好国家的支援下,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进行了 156 项重大工程建设到 1956 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工农业协调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
28、兴旺局面。摘编自周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巩固人民政权所采取的措施。 (7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的背景及意义。 (7 分)3 (18 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发展情况年份粮食总产量(万吨)棉花总产量(万吨)比上一年增长(%)上交农业税(亿元)粮食棉花1950132136921675591911951143691031874921691952163901304141265270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 年版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29、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 , “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 年版材料三1958 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 ,贬为“农村作风” “游击习气” ,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国现代化历程(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
30、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及原因。 (6 分)(2)根据材料二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6分)(3)材料三的思想是如何实践的?结果如何?(6 分)4 (22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 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 “左”上册第九单元9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材料二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
31、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冒进” 。1957 年 11 月 13 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三(1)据材料一概括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你怎样认识?(6 分)(2)据材料二分析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有没有得到贯彻。为什么?(6 分)(3)据材料三图表信息,分别分析 19571960 年、19661971 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 (4 分)(4)综合上述信息,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6 分)5 (16 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下面为二战时期的美国宣传海报。材料二尼克松的两段讲话:1960 年 11 月 4 日,
32、“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纽约每日新闻1972 年, “多年来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形势。 ”尼克松回忆录节选(1)材料一中的美国宣传海报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背景?(2 分)(2)据材料二,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 分)(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6 分)6
33、 (22 分)万隆会议精神始终是引领亚非关系发展的指南针,亚非国家风雨同舟、和衷共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15002007等材料二1955 年 4 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努力下,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 , 公报所体现出
34、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 。会议重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合作,提出了在互利和互相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的建议。可以说亚非会议第一次提出南南合作的思想,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据新华网资料综合报道(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态势。 (6 分)(2)据材料二,指出加强亚非国家之间经济文化合作的现实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精神”的现实意义。 (10 分)上册第九单元10(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处理好国际关系的看法。
35、 (6 分)7 (2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 “一边倒”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的。摘编自丁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我国建国初“一边倒”方针的形成材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
36、原则中包含 4 个“互”字、1 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一边倒”方针提出的“复杂的国际背景”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践意义。(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6 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有哪些因素。(6 分)8 (2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 1953 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
37、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的发展战略。摘编自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材料二1952、1957 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项目1952 年1957 年增幅(%)钢(万吨)135535296煤炭(万吨)66001310098棉纺物(亿米)38350532谷物(万吨)160921950521材料三在这岁月更新的时候,回顾过去一年的巨大成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越发增强了。我们的事业永远是前进的。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会遇到某些曲折,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项伟大的艰巨的新事业。人民日报社论(1957 年元旦)
38、(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前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8 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8 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民日报社论体现出的心态。结合 1956 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简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6 分)9 (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面是 19501956 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 100,不包括手工业):中国现代化历程材料二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
39、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中国现代化历程(1)材料一反映了 19501956 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6 分)上册第九单元11(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特征是什么?(8 分)10 (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三年超英,五年赶美。一天等于 20 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某历史时期的宣传口号材料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
40、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1958 年 4 月 3 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三“文化大革命”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时期中国人口号?这些口号有什么问题?(4 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一运动造成的危害有哪些?(6 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及实质(6 分)11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世纪 4070 年代
41、亚洲重要外交活动简表时间活动20 世纪4050年代美国扶蒋反共,扶植日本,以遏制苏联。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边倒”的方针,与苏联建立同盟。日本追随美国,联合对抗苏联。印度在美苏间周旋,同时与美苏发展关系。20 世纪60 年代中印关系日趋紧张,1962 年发生边界冲突。美苏竞相向印度提供武器装备,扩大军事合作。中苏关系日趋恶化。1964 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进入核国家行列。20 世纪70 年代70 年代初,苏联推行全面进攻战略,拉拢越南对抗美国,遏制中国。在印巴战争中支持印度,印度由此疏远美国。美国实力相对减弱,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中美关系走向缓和,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上海公
42、报 。日本在 1968 年成为西方阵营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70 年代初,日本推行“多边自主外交” 。1972 年,中日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据徐天新、沈志华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美苏争霸与亚洲大国的外交取向从上表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具体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上册第九单元12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CCAAD6-10CADAB11-15CDBDC16-20DDBAA21-25ACBBC26-30BDAAC31-35CADDC36-40CACBA41-45BBCDC46-50CBDAB51-55AADAC56-60BDADD二、非选择题1答案:(1)颁
43、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或 1954 年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4 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施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4 分)(2)原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党和政府经济建设经验的积累;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外交环境的改善。 (任意三点 6 分,若写出中共八大、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 “文革”中人民群众的抵制和周恩来邓小平的整顿也可从一个角度得分)意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
44、的面貌(回答推动了社会主工业化进程,改善了民生也可得分) ;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4 分)2答案:(1)措施:剿匪镇反;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或“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 ;统一财经;抗美援朝。 (7 分。每要点 2 分,答出 4 点得 7 分)(2)背景:国民经济的恢复;人民政权的巩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工业基础薄弱;帝国主义的封锁;苏联的援助。 (3 分,答出 3 点即可)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或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市场繁荣。 (4 分,答出 2 点即可)说明:阅卷时
45、不必完全拘泥于所给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得分。3答案:(1) 状况: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使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6 分)(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新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6 分)(3)实践:开展“大跃进” 、大炼钢铁运动。结果: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6 分)4答案:(1)主张: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
46、经济。认识: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6 分)(2)没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6 分)(3)19571960 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1 年: “文化大革命”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恶果。 (4 分)(4)制定经济政策要立足国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始上册第九单元13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等。 (6 分)5答案:(1)背景:二战时中美两国结为盟国,相互合作,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 (2 分)(
47、2)变化:由敌对到关系正常化。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西欧、日本的崛起及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冲击了美国的国际地位;美苏争霸中,美国战略收缩。 (8 分)(3)因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国际形势。 (6 分)6答案:(1)新态势:注重同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外交政策日趋灵活;外交思想日趋成熟。 (6 分)(2)依据: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4 分)意义:有利于亚非国家进一步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 有利于扩大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实现合作共赢; 有利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6 分)(3)看法: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摒弃以意识形态划线
48、的思想;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6 分)7答案:(1)背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冷战”开始。意义:赢得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利于巩固政权、维护国防安全,保障经济建设;利于维护世界和平。(8 分)(2)原因:传承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反映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体现国际法治精神。(6 分)(3)因素:国家力量、国家利益、政权性质、国际形势、民族文化、国民意识、历史经验等。(6 分)8答案:(1)前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作用: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8 分)(2)状况: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
49、。原因:受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欠缺。(8 分)(3)心态:乐观自信。因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中共八大的召开。(6 分)9答案:(1)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6 分)(2)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本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 (8 分)10答案:(1)时期: “大跃进”时期(或 20 世纪 50 年中后期)。 (2 分)问题: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
50、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 分)(2)特点: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6 分)(3)危害: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使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实质: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6 分)11答案:论题:美苏争霸影响亚洲政治格局。(2 分)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美苏争霸极大影响了亚洲的政治格局。苏联支持中国,美国扶植日本,从而形成了亚洲大国间的对抗。中印两国曾经声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美苏竞相争取印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印关系。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为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