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复习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这里“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基本理念”是()A文官制度B公平公正C品德为主D分科考试2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桃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材料反映了当时()A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B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C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D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3唐贞观初年,
2、长安城各色民族混杂,如突厥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大约 50 000 人左右),其中,除以政治目的而居留的官员外,以经商和贸易为目的安居长安者为数不少。这主要反映当时()A各民族间的交往很频繁B长安居住的突厥人最多C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D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4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A弱化了宰相权力B减少了决策失误C导致了冗官现象D加强了权力制衡5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取消,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
3、女也不得授田。这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A奴婢现象已经不复存在B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初步形成C儒学复兴影响均田法令D人口增加政府田亩不足分配6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隋朝建立隋灭陈,统一全国开凿大运河B隋灭陈,统一全国隋朝建立开凿大运河C开凿大运河隋朝建立隋灭陈,统一全国D隋朝建立开凿大运河隋灭陈,统一全国7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的是()A经济繁荣B短暂而繁荣C二世而亡D节俭盛行8对比图一、图二所示历史变化,解释最为合理的是()A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B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C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D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9
4、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下,负责执行政令的机构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政事堂10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于是又实行两税法。这种变化表明()A赋税制度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B中国封建土地制度逐渐趋向衰落C社会生产力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D中国土地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1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A唐朝北方已无边患B长城已经彻底失去防御作用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12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该赋税制度的实行表明()租庸调制已无法维持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从根
5、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ABCD13公元 196 年,曹操开始在许昌屯田,把流民以军队的形式编制起来,分给他们耕种的土地。还规定使用官牛耕种的民户按收成的十分之六缴纳地租,不用官牛耕种的按收成的一半缴纳地租。这一举措在当时的意义是()A加强了军事力量以提高战斗力B改革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提高了综合国力以推动全国统一D恢复了生产并稳定社会秩序14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C中央设立“三公”D确立
6、三省六部制15隋文帝的下列功绩和措施,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A取代北周,建立隋朝B结束分裂,统一全国C开创三省六部制度D创立科举制16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泽被后世,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许多重大措施放在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17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促进了赋
7、税的货币化D起到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18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19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汉衣,对 30 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语提倡与汉族联姻发展经济ABCD20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
8、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A西周时期B北魏时期C隋朝初期D唐朝中期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一“盛唐气象”一词最初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至北宋,苏轼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当前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中,“盛唐气象”包括“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中外交流”等。材料二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
9、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依据材料一指出“盛唐气象”一词内涵的演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
10、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收魏书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收魏书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3)根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1、一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摘编自
12、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材料二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天下所有权力,尚书省是贯彻皇权的具体办事机构,尚书省的首脑即为丞相。历史沿革中,尚书省的一枝独大,势必造成相权过重,为了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简明来说为了抑制相权,中书省和门下省应运而生。三省六部制是秉承儒家思想,汲取历代治权的有益部分完善而成的,到了唐代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摘编自赵扬唐代政治制度设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三省六部制“堪称为相对成熟的政治制度”的表现。24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13、巩固和发展。材料一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 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 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 13 个王中有 10 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
14、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还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边疆治理的意义。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据所学科举考试依靠才学选拔官吏,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基本理念,公平公正的理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故选 B 项;文官制度最早
15、产生于秦汉,排除 A 项;科举依靠才学不是品德,排除 C 项;分科考试是科举选拔方式不是理念,排除 D 项。2D【解析】材料的侧重点在蟠桃会宴请的宾朋,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佛道两家与儒家的关系,故 B 项错误;西游记属于民间小说,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蟠桃会宴请的有佛道各家,反映了三教合一的迹象,故 D项正确。3C【解析】根据材料“长安城各色民族鱼龙混杂”,说明唐朝民族政策较为开放包容,故选 C 项;根据材料“长安城各色民族鱼龙混杂”,一定程度可以反映各民族间的交往很频繁,但这一现象从属于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其他民族的居住人数,排除 B 项;各民族间的问题不属于
16、对外政策范畴,排除 D 项。4B【解析】“各省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有助于提高决策效率,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 项;政事堂设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宰相人员扩大是为了弱化宰相权力,排除 A 项;北宋时期出现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排除 C 项;政事堂的设立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排除 D项。5D【解析】隋唐时期,奴婢现象依然存在,故 A 项错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故 B 项错误;儒学复兴是在宋代,故 C 项错误;北朝时战乱,有些无主荒地无人耕种,所以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而到了隋唐,国家统一,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严重,故 D
17、 项正确。6A7B8B9C10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实行的起因是均田制的破坏,故选 A 项。11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和同为一家”,北方的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所以唐太宗不修长城,故选 D 项。12A【解析】唐中后期,随着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已无法维持,故正确;两税法以人丁和资产为征收标准,故正确;两税法属于税收制度,与土地所有制无关,故错误;两税法量出为入,加重了百姓负担,故错误,A项符合题意。13D【解析】“把流民以军队的形式编制起来,分给他们耕种的土地”这样做能够迅速恢复生产,使社会秩序稳定下来,故选 D 项;“把流民
18、以军队的形式编制起来,分给他们耕种的土地”可以看到恢复生产,却不一定能强大军队,排除 A 项;屯田依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性质,排除 B 项;由材料内容仅能够看出增加国家收入,但不能保证综合国力一定提高,排除 C 项。14D【解析】本题首先明确时间条件“隋唐时期”,其次结合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进行分析。隋唐时期中央政府机构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和尚书省(负责执行)组成,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因此 D 项正确。15B16D【解析】隋炀帝在位期间功绩不可抹杀,但是众多事情放在一起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故选 D 项。17D【解
19、析】根据材料“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可知,两税法的实行,起到了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故选 D 项。A 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两税法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排除 C 项。18C【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 C 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只是涉及拔河风俗,没有体现“耕战结合”,B 项错误;仅从材料判断不出唐诗主要描写宫廷生活,而且也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19A【解析】孝文帝纳汉女为妃,
20、令其弟娶汉女为妻,体现了与汉族联姻;改姓为元体现了采用汉姓;赐群臣汉衣体现了改穿汉服;30 岁以下仍操胡语的降爵黜官,体现出其大力提倡说汉话,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故选 A 项。20D【解析】根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可知,赋税制度由以人丁为主,向以财产为主转变,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两税法就是转变的标志,D 项正确。西周时期不是“以资产为宗”,A 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北魏时期、隋朝初期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是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B、C 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1(1)演变:从诗到文化,以至整个时代。(2)原因: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统治阶层
21、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思想传承;隋唐大一统的局面;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占据世界领先地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从最初的文学艺术,到整个社会全貌。第(2)问,据材料二“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与文化的碰撞”得出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据材料二“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得出统治阶层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据材料二“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得出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思想传承;据材料二“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得出隋唐大一统的局面;据材料二“隋唐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得出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占据世界领先地位。22
22、(1)问题: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措施:推行了改汉姓、改说汉语、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3)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23(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作用:使中央政府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表现:三省六部制具有权力的制衡性,如三省的权力分立,门下省的封驳和谏官制度是对君权的制约;而门下省和中书省的设立则是对尚书省权力的限制,即对相权的限制。唐代的丞相制是集体领导制,权力的互相制约相对保证了政策方针的制定及实施的大致正确。24(1)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2)特点:设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羁縻府州制度)和防御体系(军镇屯戍制度);边疆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注重边疆经济贸易的发展。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开发和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