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3 3 古诗古诗词三词三首首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 感悟诗歌所表 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难点难点: 感受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带。 2.生字卡片。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宿建德江宿建德江。 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
2、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 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学习生字词。二、学习生字词。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句,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3.出示生字, 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 (读准字音、 记住字形) 三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体会情感情感。 1.首先欣赏诗歌的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具体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重点理解:移舟:划动小船
3、。 泊:停船靠岸。 烟渚: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日幕:黄昏时分。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交流反馈: (1)师:读完这首诗,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夜 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 比树低,月与人亲)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孤独、凄凉)诗中哪 个字最触动你的心?(愁) (2)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 乡之愁)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 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 3 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 亲。”
4、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那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 之情呢?(日暮) (3)诗人独自一人夜宿在建德江,他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 野和江面)如果你是诗人,你这时候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 人在一起多好啊;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4)诗人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独自一人,只有天 上的月亮相伴,这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 文。 四四、指导朗读。、指导朗读。 指导读:练习法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学生先练习读,酝酿情感;老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指导、 范读;再分组竞赛读,让学生在比赛中互相较量,读出情感;最后, 全班齐读。 五、作业。五、作业。 把这首诗背给
5、爸爸妈妈听。 【课文小结】【课文小结】 宿建德江 这首诗描绘了建德江边的夜景,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 的思念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4 一、一、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雨吗?谁来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 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 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 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意思是
6、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相关资料。 二、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句,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默读本诗,给古诗划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三、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是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 的雨) 2.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诗中的乌云吗?(快、奇)你能用学过 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来势凶猛、乌云翻滚、风起云 5 涌) (3)展开
7、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天空中的乌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泼散开来,还没有把 整座山遮住) 3.学习第二句。 (1)云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乱入船”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白色的大雨点就像跳动的珠子一样,乱纷纷地打到船上来) 4.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 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 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之 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
8、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 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诗表达的内容吗? (3)让学生说说三、四句诗的诗意。 (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 此时在望湖楼上看 过去,湖水竟像天空那样广阔而澄明) 四、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四、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交流资料,感知词的特点。(一)交流资料,感知词的特点。 1.师: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 6 大家听听吗?(指名背诵) 2.知道什么是词吗?抽生读自己查阅的词的相关知识。 (师根据 学生的反馈,相机揭示词的特点:词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 有长短句之分。) (二)语言导入,解词题。(二)语言导入,解词题
9、。 1.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让 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 2一起读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 “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预设: 词的题目和古诗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读的时候词牌名和 词题中间要注意停顿,词题“夜行”那里也要注意停顿,再读一遍。 3.从词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三)抓重点词句,解词意。(三)抓重点词句,解词意。 1.自由朗读,读完之后学生交流有没有不懂的字词。 预设:茅店、社林、溪桥可以让知道的同学帮助解答。老 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见”相机理解“
10、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 知词句意思。 2.通过孩子们的解读, 夏夜黄沙岭上的美好景象仿佛就在我们眼 前,你最喜欢哪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并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3.抽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画面,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四四)想像画面,)想像画面,景景中悟情中悟情。 7 1.同学们,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这些青 蛙可能在说些什么呢?这儿的“说”字, 只是青蛙在说吗?还会有谁 在说? 预设: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 他们可能会说青蛙在说今年的丰收、 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除了青蛙在说,还有农人、作者自己 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2这么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词人完全
11、沉浸在展望丰收的 巨大喜悦之中, 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 他猛一抬头, 看到了读“七 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时他的心里怎样想的?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 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旧时的茅店。后来怎 么看见了?哪个词体现了词人的惊喜之情?让他惊喜的是什么? (五五)联系生活,内化)联系生活,内化感情。感情。 1.从“路转溪桥忽见”,你感受到什么?你生活中有过类似情况 吗?说一说。由此你想到了哪句诗? 导读:大声读出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 面对困难、挫折,不退缩不畏惧,勇往直前,那么,前
12、方将充满光明 与希望。 2.经历过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辛弃疾一定是喜出望外, 大声欢 呼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导读:在你们人生的路上,时常会有这样的峰回路转的惊喜,你 8 们肯定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起辛弃疾的这句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 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 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 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 五、作业。五、作业。 1.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 夜鸣蝉”一句所展现的画面,不少于 100 字。 【课文小结】【课文小结】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通过描写诗人在望湖楼所看到的 暴雨急来急去的壮观景色,
13、表现了西湖山水风光绚丽多变的特点,也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了江南水乡静谧的夏夜景致图, 洋溢着一派生机,表达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黑云 像 墨水 雨之急、大 白雨 像 跳珠 大风 忽 吹散去得快 湖水 水 如天奇(景象) 景:以动衬静(迷人) 热爱大自然 情:说丰年(喜悦) 关心农民生活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 夜行 黄沙道中 9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进入六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 词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 于是在教学时我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新 课的学习。 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孟浩然的古诗
14、, 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学习 中我从诗人入手,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第二课时则从学生熟悉的 “雨” 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在学生初读古诗词,落实重点生字 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词一般的学习方法:解诗(词)题,知作 者;抓诗(词)眼,明诗(词)意;多诵读,悟诗(词)情。 学习宿建德江时,我重点让学生抓住“愁”来理解古诗,通 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无边无际的旷野来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愁绪;学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也是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所 要表达的情感。 整体看来,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三首古诗词都能较好地理解,在理 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是得心应手,读得入景入情,并在课堂 上就完成了古诗词的背诵及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