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法律法规条例制度-学习解读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全文- 【颁布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文号】国务院令第744号【发布日期】2021-07-19【实施日期】2021-09-01【效力级别】行政法规前言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灾害多发频发,破坏性地震时有发生。建设工程抗震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建设工程抗震工作。近年来,我国建设工程抗震防灾能力不断提高,在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一些建设工程执行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不够严格,
2、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二是老旧建设工程、农村建设工程普遍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应对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不足;三是建设工程抗震设防、鉴定加固等相关责任的规定不够完善,与建设工程抗震全过程管理的现实需求存在差距;四是建设工程抗震领域相关保障措施以及监督管理等存在薄弱环节,影响和制约了抗震设防标准落实及防灾能力的提升。为破解这些难题,迫切需要从立法层面完善相关制度设计,为加强建设工程抗震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条例制定出台的背景正式发布的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补齐建设工程抗震管理短板近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司法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我国是地震频发的国家,建设工程抗震工作直接关系人民
3、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当前的建筑抗震领域属于短板领域,亟待加强。根据住建部官网,近年来的震害表明,采用隔震减震技术的建筑在地震中表现良好,因此条例着重强调推行隔震减震技术,整体来看,正式文件范围扩大、追责更严、行业发展更规范。根据云南历史经验,我们预计立法执行起约1年左右起,强制要求使用的项目逐步释放,由于强制要求使用的范围由“六类”扩大到“八类”,我们此前根据征求意见稿测算的20倍以上行业空间可能存在相对低估的情况,目前行业供给较少,预计减隔震行业长期将处于高景气态势。条例制定的意义为了明确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达标要求及相关措施,条例规定:一是新建、扩建
4、、改建建设工程应当符合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二是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依法对建设工程抗震负责。三是对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大建设工程等应当编制抗震设防专篇。四是对建筑工程根据使用功能等因素实行分类设防制度。五是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制度作出具体规定。六是对隔震减震技术使用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作出规定。条例对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作了哪些规定?为了规范已建成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加固和维护,条例规定:一是国家实行建设工程抗震性能鉴定制度。二是根据抗震性能鉴定结果需要进行抗震加固且具备加固价值的建设工程,应当进行抗震加固。三是抗震加
5、固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当公示抗震加固时间、后续使用年限等信息。四是对建设工程抗震构件、隔震沟、隔震缝、隔震减震装置及隔震标识进行检查、修缮和维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动、损坏或者拆除。条例对已建成建设工程抗震鉴定、加固和维护作了哪些规定?为了解决农村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存在的短板,条例规定:一是加强对农村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提高农村建设工程抗震性能。二是对抗震性能鉴定未达到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的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工程抗震加固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三是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灾后恢复重建等,应当保证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四是政府编制发放适合农村的实用抗震技术图集,并加强指
6、导服务、技术培训、示范引导等。条例对加强农村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作了哪些规定?为了强化建设工程抗震保障措施与监督管理的实施,条例规定:一是对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未达到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的老旧房屋抗震加固给予政策支持。二是鼓励和支持建设工程抗震相关产业发展和新技术推广应用。三是地震灾害发生后,应当开展建设工程安全应急评估和建设工程震害调查。四是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对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完善抗震设防数据信息库并实时共享数据。五是明确有关职能部门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时有权采取的措施。六是建立建设工程抗震责任企业及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制度。条例在建设工程抗震保障措施与监督管理方面作了哪些规
7、定?条例规定,对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部分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专篇,并作为设计文件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在建设工程的初步设计阶段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排查工程地质风险、完善抗震设计方案、优化工程抗震措施,有助于提高工程抗震设计质量,确保工程抗震安全。条例为什么要规定编制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专篇?条例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设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明确了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强化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和抗震性能鉴定机构等的责任追究,特别是加大了对建设单位及相关责任人等
8、的处罚力度,并对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出具虚假的检测数据或者检测报告、抗震性能鉴定机构出具虚假鉴定结果等行为,情节严重的,依法设定了吊销资质证书、执业资格证书以及限制从业等行政处罚。条例在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法律责任方面作了哪些规定?司法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人就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答记者问时指出,为了明确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达标要求及相关措施,条例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规定,其中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符合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依法对建设工程抗震负责。同时,对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大建设工程等应当编制抗震设防专篇
9、;对建筑工程根据使用功能等因素实行分类设防制度。此外,条例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制度也作出具体规定。隔震减震技术的使用及相关标准规范也在条例中体现。条例从六方面为建筑防震“护航”建筑工程抗震关乎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早在2005年,建设部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不过,与即将施行的条例相比,后者对相关行为的处罚力度更大。此前,规定提出当发现有影响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质量的问题时,只是责令改正,且违反规定的罚款金额从1000元以下到3万元不等。但在条例中,违反条例规定不但会面临处分、降低资质等级或吊销资质证书等处罚,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
10、罚款力度方面,也大幅度“升级”,处罚金额从5万元到500万元不等。处罚力度将大幅提升全国不少省市出台了各自的建筑设防地方标准。比如2020年8月,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举办抗震地方标准宣贯视频培训,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新修订印发的云南省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管理办法和隔震支座性能要求和检验标准隔震支座施工及验收标准有效贯彻执行。2019年5月,四川省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正式发布,此标准为四川省工程建设强制性地方标准。该标准涉及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城市用地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城区建筑、地震次生灾害防御规划、避震疏散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2017年10月,山东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
11、审议通过了山东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条例。这是该省第一部专门规范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各省市曾出台建筑抗震设防地方标准对建筑的抗震管理一直都有,之前都是按照建设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来管理,另外还有加固规范、鉴定规范。但是所有的规范、规定都没有上升到法规的层面。因此,此次条例的颁布比之前进步了很多。从约束力来看,条例的约束力显然也更强,过去是由建设部负责管理,但现在条例是以国务院令的形式颁布施行。在条例出台之前,各省市对建筑抗震有何要求和管理?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分析,过去设计单位都按照规范来设计,其中就包括了抗震设防,但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抗震设防的执行并不
12、严格。现在条例明确规定了,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和从业人员违反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降低工程抗震性能。换言之,这就要求建设单位要负起主责,必须按照条例设计、施工,必须负起法律责任。有了这样的规定,我们国家建筑的抗震设防水平将得到提高,标准执行力度也将加大。条例对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全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其负全责。你如何看待这一变化?在工程建设中有很多抗震的新技术,比如隔震、减震。条例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后,将推动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建筑隔震是指在建筑物的基底部或某个位置设置隔震装置形成隔震层,把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隔离开来,以此来消耗地震能量,能够
13、更有效地保障上部结构与内部人员、设备的安全。建筑减震是在结构物某些部位设置耗能装置,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通过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减震可以将地震能量减少25%至30%左右,隔震能够将地震能量减少60%左右。条例对新技术的使用也提出了要求,比如明确了隔震减震技术使用及相关标准规范。这一规范有何作用?目前,我国几个重大工程建设、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比如学校、医院等,很多省市都要求优先采用隔震技术,其次是减震技术。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都采用了隔震技术。那么在这次的条例中提到了生命线
14、工程、重大工程必须要采用隔震减震技术,提高设防力度。 其中第十六条就明确提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应当按照不低于重点设防类的要求采取抗震设防措施。隔震、减震技术难度不大,推广使用过程中还是要提高思想认识。隔震、减震在建筑设计、施工中应用得广泛吗?推广起来有何难度?对工程施工不会带来太大影响,因为我们本来就有抗震设计的要求,只不过现在要求更加严格了。条例从9月1日起施行,你预计会影响到多少建筑工程的施工?目录Contents 01总则总则02勘察、设计和施工勘察、设计和施工03鉴定、加固和维护鉴定、加固和维护04农村建设工程抗震
15、设防农村建设工程抗震设防05保障措施保障措施目录Contents 06监督管理监督管理07法律法律责任责任08附附则则总 则第一章为了提高建设工程抗震防灾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制定本条例。第一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建设工程抗震的勘察、设计、施工、鉴定、加固、维护等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第二条建设工程抗震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设防、突出重点的原则。第三条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对全国的建设工程抗震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交通运输、水利、工业和信息化、能源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对全国有关专业建设
16、工程抗震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工程抗震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水利、工业和信息化、能源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有关专业建设工程抗震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建设工程抗震相关工作。第四条从事建设工程抗震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人员,应当依法对建设工程抗震负责。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建设工程抗震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建设工程抗震知识宣传普及,提高社会公众抗震防灾意识。第六条国家建立建设工程抗震调查制度。县级以上人民
17、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建设工程抗震性能、抗震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等进行调查,全面掌握建设工程抗震基本情况,促进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水平提高和科学决策。第七条建设工程应当避开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确定的危险地段。确实无法避开的,应当采取符合建设工程使用功能要求和适应地震效应的抗震设防措施。第八条勘 察 、 设 计 和 施 工第二章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符合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责依法制定和发布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第九条建设单位应当对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全过程负责,在勘察、设计和施工合同中明确拟采用的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按照合同要求对勘察设计成果文件进行
18、核验,组织工程验收,确保建设工程符合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和从业人员违反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降低工程抗震性能。第十条建设工程勘察文件中应当说明抗震场地类别,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分析,并提出工程选址、不良地质处置等建议。建设工程设计文件中应当说明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类别以及拟采用的抗震设防措施。采用隔震减震技术的建设工程,设计文件中应当对隔震减震装置技术性能、检验检测、施工安装和使用维护等提出明确要求。第十一条对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下列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专篇,并作为设计文件组成部
19、分:(一)重大建设工程;(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三)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者需要尽快恢复的建设工程。第十二条对超限高层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文件中予以说明,建设单位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将设计文件等材料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进行抗震设防审批。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审查,对采取的抗震设防措施合理可行的,予以批准。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意见应当作为施工图设计和审查的依据。前款所称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是指超出国家现行标准所规定的适用高度和适用结构类型的高层建筑工程以及体型特别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工程。第十三条工程总承包单位、施工单位
20、及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建立建设工程质量责任制度,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措施施工质量的管理。国家鼓励工程总承包单位、施工单位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隐蔽工程施工质量信息。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第十四条建设单位应当将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体系、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类别等具体情况和使用维护要求记入使用说明书,并将使用说明书交付使用人或者买受人。第十五条建筑工程根据使用功能以及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因素,分为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和适度设防类。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应当按照不低于重点设防类的要求采取抗震设
21、防措施。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国家鼓励在除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中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提高抗震性能。第十六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推动隔震减震装置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明确通用技术要求。鼓励隔震减震装置生产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隔震减震装置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唯一编码制度和产品检验合格印鉴制度,采集、存储隔震减震装置生产、经营、检测等信息,确保隔震减震
22、装置质量信息可追溯。隔震减震装置质量应当符合有关产品质量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单位建立隔震减震工程质量可追溯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隔震减震装置采购、勘察、设计、进场检测、安装施工、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信息资料进行采集和存储,并纳入建设项目档案。第十七条隔震减震装置用于建设工程前,施工单位应当在建设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监督下进行取样,送建设单位委托的具有相应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禁止使用不合格的隔震减震装置。实行施工总承包的,隔震减震装置属于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应当由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当建立建设工程过程数
23、据和结果数据、检测影像资料及检测报告记录与留存制度,对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不得出具虚假的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第十八条鉴 定 、 加 固 和 维 护第三章国家实行建设工程抗震性能鉴定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应当进行抗震性能鉴定的建设工程,由所有权人委托具有相应技术条件和技术能力的机构进行鉴定。国家鼓励对除前款规定以外的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未达到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的已经建成的建设工程进行抗震性能鉴定。第十九条抗震性能鉴定结果应当对建设工程是否存在严重抗震安全隐患以及是否需要进行抗震加固作出判定。抗震性能鉴定结果应当真实、客观、准确。第二十条建设工程所有
24、权人应当对存在严重抗震安全隐患的建设工程进行安全监测,并在加固前采取停止或者限制使用等措施。对抗震性能鉴定结果判定需要进行抗震加固且具备加固价值的已经建成的建设工程,所有权人应当进行抗震加固。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时,应当经充分论证后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其抗震性能符合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第二十一条抗震加固应当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规定执行,并符合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竣工验收合格后,应当通过信息化手段或者在建设工程显著部位设置永久性标牌等方式,公示抗震加固时间、后
25、续使用年限等信息。第二十二条建设工程所有权人应当按照规定对建设工程抗震构件、隔震沟、隔震缝、隔震减震装置及隔震标识进行检查、修缮和维护,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动、损坏或者拆除建设工程抗震构件、隔震沟、隔震缝、隔震减震装置及隔震标识。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擅自变动、损坏或者拆除建设工程抗震构件、隔震沟、隔震缝、隔震减震装置及隔震标识的行为,有权予以制止,并向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第二十三条农 村 建 设 工 程 抗 震 设 防第四章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提高农村建设工程抗震性能。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经抗震
26、性能鉴定未达到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的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工程抗震加固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移民搬迁、灾后恢复重建等,应当保证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编制、发放适合农村的实用抗震技术图集。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可以选用抗震技术图集,也可以委托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并根据图集或者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工程抗震的指导和服务,加强技术培训,组织建设抗震示范住房,推广应用抗震性能好的结构形式及建造方法。第二十七条保障措施第五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27、,建立建设工程抗震管理工作机制,将相关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建设工程抗震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地震风险分析,并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未达到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的老旧房屋抗震加固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国家鼓励建设工程所有权人结合电梯加装、节能改造等开展抗震加固,提升老旧房屋抗震性能。第二十九条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建设工程抗震防灾能力提高,支持建设工程抗震相关产业发展和新技术应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抗
28、震性能鉴定、抗震加固。第三十条国家鼓励科研教育机构设立建设工程抗震技术实验室和人才实训基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对建设工程抗震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用地、融资等给予政策支持。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建设工程抗震新技术推广目录,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第三十二条地震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开展建设工程安全应急评估和建设工程震害调查,收集、保存相关资料。第三十三条监督管理第六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
29、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数据信息库,并与应急管理、地震等部门实时共享数据。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履行建设工程抗震监督管理职责时,有权采取以下措施:(一)对建设工程或者施工现场进行监督检查;(二)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调查了解相关情况;(三)查阅、复制被检查单位有关建设工程抗震的文件和资料;(四)对抗震结构材料、构件和隔震减震装置实施抽样检测;(五)查封涉嫌违反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的施工现场;(六)发现可能影响抗震质量的问题时,责令相关单位进行必要的检测、鉴定。第三十五条
3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开展监督检查时,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抽样检测、抗震性能鉴定等技术支持工作。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建设工程抗震责任企业及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制度,将相关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第三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违法行为,有权进行举报。接到举报的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进行调查,依法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第三十八条法律责任第七章违反本条例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
31、的,依法给予处分。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明示或者暗示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和从业人员违反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降低工程抗震性能的,责令改正,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未经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进行施工的,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处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违反本条例规定,建设单位未组织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单位建立隔震减震工程质量可追溯制度的,或者未对隔震减震装置采购、勘察、设计、进场检测、安装施工、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信息资料进
32、行采集和存储,并纳入建设项目档案的,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设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一)未按照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批意见进行施工图设计;(二)未在初步设计阶段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专篇作为设计文件组成部分;(三)未按照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施工单位在施工中未按照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的,责令改正,处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造成建设工程不符合
33、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的,负责返工、加固,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施工单位未对隔震减震装置取样送检或者使用不合格隔震减震装置的,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未建立建设工程过程数据和结果数据、检测影像资料及检测报告记录与留存制度的,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违反本条例规定
34、,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出具虚假的检测数据或者检测报告的,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和负有直接责任的注册执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证书,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终身禁止从事工程质量检测业务;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抗震性能鉴定机构未按照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性能鉴定的,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并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违反本条例规定,抗震性能鉴定机构出具虚假鉴定结果的,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
35、整顿,并处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吊销负有直接责任的注册执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证书,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终身禁止从事抗震性能鉴定业务;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变动、损坏或者拆除建设工程抗震构件、隔震沟、隔震缝、隔震减震装置及隔震标识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对个人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四十六条依照本条例规定,给予单位罚款处罚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单位罚款数额5%以上10%以下的罚款。本条例规定的降低资质等级
36、或者吊销资质证书的行政处罚,由颁发资质证书的机关决定;其他行政处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法定职权决定。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八条附则第八章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一)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等。(二)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是指包括抗震设防类别、抗震性能要求和抗震设防措施等内容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三)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者需要尽快恢复的建设工程:是指发生地震后提供应急医疗、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保障或者应急指挥、避难疏散功能的建设工程。(四)高烈度设防地区:是指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以上的地区。(五)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指未来5至10年内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或者受破坏性地震影响,可能造成严重的地震灾害损失的地区和城市。第四十九条抢险救灾及其他临时性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条例。军事建设工程的抗震管理,中央军事委员会另有规定的,适用有关规定。第五十条本条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第五十一条汇报结束 感情聆听法律法规条例制度学习解读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