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情感、态度、价值 观 目 标 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 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 信。 能 力 目 标 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运用能力,传承、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教学 目标目标 知 识 目 标 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懂得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是 中华文化的精髓,懂得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教学教学 重点重点 弘扬中华文化 践行中华美德 教学教学 难点难点 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教具教具多媒体 教法教法讨论法、引导法、总结归纳法 学法学法合作探究法、情境体验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教学 过程过程 教教
2、学学 内内 容容教教 师师 活活 动动学学 生生 活活 动动设设 计计 意意 图图 导导 入入 新新 课课 第五课 第一框题 延续文化血脉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 看中国诗词大会节 目片段,谈感受。 观看视频 畅谈感受 创设情境,引发学 生思考,并导出课 题。 目目 标标 实实 施施 一、一、中华文化根 1、中华文化的特点 (1)中华文化的内容 (2)中华文化的特点 (3)各族人民创造了 灿烂的中华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活动 1、材料感悟 指导学生向美国女孩 介绍中华文化。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 归纳总结中华文化的内 容和特点。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中华文化的创造者。 活动 2、 “探究与分
3、享” 介 绍 中华文化 观看图片 思考总结 明确观点 识记结论 观看视频 创设情境,引发学 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 结能力,激发学生 感受中华文化的独 特魅力。 帮助学生树立民族 自豪感。 培养学生从资料中 2 文 化的丰富内涵 3、坚定文化自信 出示自学指导,播放 视频,指导学生小组讨 论,集体归纳知识点。 展示一组图片,引导 学生归纳增强民族的文 化自信方法。 小组讨论 探究新知 归纳总结 思考感悟 归纳总结 收集整理有效信息 的能力,突出教学 重点。 培养学生归纳问题 的能力,突破教学 难点。 目目 标标 实实 施施 二、美德万年长 1、中华传统美德的内 涵 2、中华传统美德的地 位
4、 及作用 3、美德的力量在于践 行 活动 3、走进传统美德 引导学生畅谈传统美德,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华 传统美德的内涵。 活动 4、情境探究 多媒体显示朱子家训 弟子规摘录,引导 学生谈理解,指导学生 理解传统美德的地位和 作用。 活动 5、寻找美德榜样 引导学生讲述美德榜样 的实例,明确践行中华 美德的具体做法。 列举中华 传统美德 的例子 思考交流 理解感悟 讲故事 明道理 懂实践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培养学生 热爱中华传统美德 的情感。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 实际的能力。 强化情感共鸣,实 现情感升华,倡导 知行统一的理念。 课堂课堂 小结小结 引导学生畅谈本课收获畅谈收获与感受 培
5、养学生归纳、表 达能力 课堂课堂 训练训练 指导学生答题 思考后,做题巩固学以致用 板板 书书 设设 计计 5.1 延续文化血脉 教教 后后 记记 详见后面附录 3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去年市评优课后,再上的一堂校观摩课。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锻炼的机 会,让我可以针对评优课上课时的不足,进行完善。以下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进一步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我在新课程教材观的指引下,能够灵活的运用和处理教材,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 材教”并把有关材料更好地溶入到我的课件当中。这堂课的教材设计是螺旋上升的,穿插了 许多视频和图片,按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了中华文化根、美德万年长两大
6、部分,让学生由浅入 深地完成教学目标。 2、营造了轻松课堂氛围。 这节课的设计,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想、做、说的机会 ,课堂充满了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我能够比较 全面的关注学生个体,学生的知识获得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我引导下通过自己探索、感 悟,主动获得的,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从中培养了学生 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了适应实际需要的基本技能。整个教学过程
7、,我始 终是以一个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通过言谈和倾听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和交 流,与学生一起分享问题探索中的快乐,力图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这是我 应当努力追求的一种教学艺术。 二、缺憾之处 1、教师的应变能力还应提高。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的反应能力还有待加强。当学生的回答,和我的课堂预设不一样 时,我应当及时、灵活地引导学生,回归到活动问题上来。这也是以后课堂教学中,我应当 努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 2、教学语言的运用不够完完善。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些过渡语显得生硬,使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显得不太自然,不能 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对于学生的评价语言,也有些单调不够灵活。 每一次上公开课,对于我自己都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收获。课后反思则是把这些收获, 进行更完整、更系统地体现。我深深地知道,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对于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 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督促着我在思考中进行自我鞭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 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争取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