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 江南地区的开发,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内迁的少数 民族有匈奴、 鲜卑、羯、 氐、羌, 历史上称为 “五胡”。,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 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新课导入,【学习目标】 1、了解东晋兴亡的基本史实;知道南朝政权更替及南朝政治的特点。 2、掌握东晋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表现。 3、理解不同地区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自主学习】,我的疑问:请你将自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2、一、东晋的兴起 1、东晋建立的背景,时间、建立者、都城。 2、东晋的统治特点。 3、东晋北伐的成就、结 果和代表人物。 4、东晋的发展情况。 5、东晋的灭亡时间。,二、南朝的政治 1、南朝的含义。 2、南朝的统治特点。 3、南朝的统治概况。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 影响和启示。,东晋的兴亡,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建立的背景,时间、建立者、都城: 背景: 时间: 建立者: 都城:,317年,司马睿,建康 (今江苏南京),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一、东晋的兴起 2、东晋的统治特点:,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
3、敦。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依靠士族王氏家族),3、东晋北伐的成就、结果和代表人物: 北伐的成就: 结果: 未能恢复中原。 代表人物: 祖逖,收复了西晋时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4、东晋的发展情况: 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5、东晋的灭亡时间:,420年,淝水之战,东晋解除北方威胁,南朝的政治,二、南朝的政治 1、南朝的含义: 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 “南朝”。,西晋,十六国,东晋,南朝,宋 齐 梁 陈,北
4、朝,建国于中国南方, 都城都在建康,共169年。,两晋、南朝简表,洛阳,建康,东晋,南 朝,司马炎,司马睿,刘裕,266年316年,317年420年,420年,2、南朝的统治特点: (1)政权更迭频繁。 (2)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3、南朝的统治概况: (1)宋武帝、宋文帝时,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2)梁武帝时政治败坏,发生叛乱,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从此,南朝处于明显劣势。,江南地区的开发,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1)北方人民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2)自然条件优越; (3)社会比较安定; (4
5、)南下移民和当 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人民的辛勤劳动),中原汉族迁往江南,为江南经济发展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原产南方的稻,北方传入的麦,北方传入的粟,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1)农业:耕地增加,兴修水利。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大改进(犁耕、选种、育种、田间管理、施肥)。发展农业多种经营。 (2)手工业:快速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炼等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3)商业:商业活跃,城市繁荣。建康是当时的大都市。,农 业 发 展,南方牛耕,手工业进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沈昙庆传,锦质护膊,红地云珠日天锦,手工业进步,莲花尊通高85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20.8厘米
6、,被称作“青瓷之王”。,建康,手工业,农业,商业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商业活跃,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想一想:为什么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会有这些不同?,史记描述的是秦汉时期,江南还未得到开发,而宋书的描述中,江南地区已经得到了开发。,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和启示。 影响: (1)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2)南北经济逐趋平衡,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 新统一准备了条件。 启示: 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东晋十六国,南朝,东晋的建立,前秦统一北方,南朝政权的更迭,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表现影响),课堂小结,1下列朝代都曾以建康为都城的是( ) 东晋 西晋 西汉 南朝 A B C D,D,随堂演练,2、南朝时,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湿润 B土地肥沃 C社会安定 D北方人南迁,D,3、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