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ZIP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精)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3《植树的牧羊人》ppt课件(含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zip

    • 资源格式: ZIP        下载积分:2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2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大布丁)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精)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3《植树的牧羊人》ppt课件(含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zip

    1、植树的牧羊人同步检测 (满分:70 分 时间:45 分钟) 一、基础积累一、基础积累(20 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慷慨(ki)帐蓬(pen)刨根问底(bo) B.呼啸(xio) 应征(yng) 不毛之地(mo) C.微薄(bo) 干躁(zo) 沉默寡言(gu) D.酬劳(chu) 坍塌(dn) 生机勃勃(b)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迷人的春天慷慨慷慨地散布着芳香的气息,带来了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B.撒哈拉沙漠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不毛之地不毛之地,沙漠中的绿洲生机勃勃。 C.我们平时应注意多

    2、观察多积累,这样写作时灵感才会源源不断源源不断地涌出来。 D.这方面我实在沉默寡言沉默寡言得很,不敢妄加评论,以免闹出笑话来。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 分)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 100 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4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在我 1913 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

    3、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5.指出下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 ( )(2 分) A.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D.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6.下列语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2 分) A.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动作)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动作) C.我想,那一万棵橡

    4、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心理) D.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语言) 7.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4 分) (1)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 (3)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 大啊!( ) (4)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 8.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我在倒塌的房

    5、屋旁边支起帐篷。 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那是在 1913 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A. B. C. D.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 D.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 1953 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 稿而写的。 二、综合性学习二、综合性学习 (13 分)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6、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 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 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材料三:汝州市有位耄耋老人退休干部王二长,他“退而不休”,承包了千余亩荒滩,从“业余植树人” 变为“职业植树人”,义务在该市蟒川镇滕店村燕子河滩种树,32 年来,共计植树造林 1 060 亩,铺就了一条 长达 3 公里的绿色长廊。在他的带领下,周边 5 个行政村 2 000 多户农民都纷纷上山种树,绿化山林的同时 也增加了不少收入。曾经的荒滩如今已是绿树成荫,夏秋季节,桃

    7、、杏、梨、柿子、苹果挂满枝头,煞是好 看。 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3 分) 2.材料二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 (4 分) 3.小明的父亲为爷爷的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可 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道” 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50 字以内,语言得体)(4 分) 4.请为材料三拟写一个醒目的标题。(2 分) 三、阅读理解三、阅读理解(27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 分) 我们

    8、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 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 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 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 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 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 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

    9、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 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 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 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 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 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 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

    10、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 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1945 年 6 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 87 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 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 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1.根据以上语段描述的内容,简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4 分) 2.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

    11、土。(从描 写角度)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从修辞角度) 3.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文中牧羊人的行为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4 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 分) 一个阻止了核污染的牧羊人 坎布里亚是英国西北部的一个郡,以盛产绵羊著称,这里也是英国羊肉出口的重要源地之一。 1986 年 4 月 26 日,距坎布里亚 1 800 英里之外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发生了核泄漏事件。一个星 期后,英国政府才了解到此次事态的严重性,得知其辐射量相当于 400 颗美国投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 英国政府开始担心下雨,因为一旦下雨,核放射物便不会飘浮在英国的上空,而是直接落

    12、在英国的土地 上。他们尤其担心核放射物会落在坎布里亚郡的土地上,形成沉淀物,然后流渗到低处的泥土里,被青草吸 收,最后被羊吃进肚子里。 一个由英国最顶尖的核专家组成了评估团,迅速来到坎布里亚郡。专家们通过反复取样和调研,最后得 出了一个非常乐观的结论核放射物将在 3 个星期内全部消失,不会渗入低处的土壤中,牧民们尽管放心 牧羊,羊群不会受到核污染的影响。其科学依据是,低地的土壤是碱性黏土,沉淀物无法渗入其中。 专家评估团的结论让牧民们大大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可以在 3 周后,跟往常一样放牧了,不会有什么 大的损失。 但是,有一个叫穆雷克的年轻牧羊人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评估团的专家们有一个重要的漏

    13、洞他们只 评估了坎布里亚低处的土壤,却忽略了高处的土壤,如山腰和山顶上的土壤。因为绵羊们不会总是安分守己 地在低处吃草,它们偶尔也会跑到高处去吃草。而高处的土壤大多是泥炭,属偏酸性土壤,所以根本锁不住 沉淀物,沉淀物会很容易在土壤里游走,从而轻易地进入羊吃的草中。 当穆雷克把这个意见反馈给远在伦敦的专家评估团时,不但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反而遭到一番嘲讽: “我们的评估结论是建立在专业和科学基础之上的,而你的则是个人推断。你不要再毫无根据地杞人忧天 了,还是安安分分地放好自家的羊吧!” 然而,穆雷克非常固执,坚信自己的推断。为此,他在一个月内先后给专家评估团打了 26 次电话,并给 英国首相撒切

    14、尔夫人和英国女王分别写了 5 封紧急的“汇报和投诉信”。 最终,穆雷克的意见引起了英国政府的重视,撒切尔夫人下令专家团重新评估坎布里亚郡高处的土壤。 结果发现,那里的沉淀物果然没有“消失”,并且一点减少的迹象都没有,而且那里的土壤果真是酸性的! 英国政府不得不承认专家评估团犯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弥天大错”,如果不是穆雷克这个牧羊人,那么 带有核污染的羊肉将会堂而皇之地走上全世界的餐桌,危害无数人的健康。之后,英国政府颁布了一个限制 羊群活动的禁令,这个禁令一直到 2013 年 6 月 1 日才解除,也就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的第 27 年。 灾难面前,人人有责,即便是一个毫无学术背景和专业技能的

    15、普通百姓,也不应轻易放弃自己的质疑和 判断。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述。(3 分) 2.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把穆雷克称为“一个阻止了核污染的牧羊人”?(2 分) 3.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1)所以根本锁不住沉淀物,沉淀物会很容易在土壤里游走。 (2)你不要再毫无根据地杞人忧天了,还是安安分分地放好自家的羊吧! 4.阅读全文,说说穆雷克是一个怎样的人。(4 分) 四、小练笔四、小练笔(10 分) 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开头,介绍一个自己熟识或者崇拜的人。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

    16、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 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 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 活中也是一丝不苟的。 植树的牧羊人同步检测 (满分:70 分 时间:45 分钟) 一、基础积累一、基础积累(20 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2 分) A.慷慨(ki)帐蓬(pen)刨根问底(bo) B.呼啸(xio) 应征(yng) 不毛之地(mo) C.微薄(bo) 干躁(zo) 沉默寡言(gu) D.酬劳(chu) 坍塌(dn) 生机勃勃(b

    17、) 解析:A 项,“帐蓬”应为“帐篷”;C 项,“薄”应读“b”,“干躁”应为“干燥”;D 项,“坍”应读 “tn”。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D )(2 分) A.迷人的春天慷慨慷慨地散布着芳香的气息,带来了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B.撒哈拉沙漠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不毛之地不毛之地,沙漠中的绿洲生机勃勃。 C.我们平时应注意多观察多积累,这样写作时灵感才会源源不断源源不断地涌出来。 D.这方面我实在沉默寡言沉默寡言得很,不敢妄加评论,以免闹出笑话来。 解析:D 项,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此处应为“孤陋寡闻”。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2

    18、 分)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 100 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解析:A 项否定不当,应该删去“不”;B 项语义重复,应该删去“大约”或“左右”;D 项搭配不当,应 该把“笑声”改为“歌声”。 4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2 分)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在我 1913 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

    19、?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解析:B 项中的两个顿号应改为逗号;C 项中的最后一个逗号改为顿号;D 项中第二个问号改为逗号。) 5.指出下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 (C)(2 分) A.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D.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解析:A.比喻;B.夸张;D.比喻。 6.下列语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2 分) A.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动作) B.他停了下来

    20、,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动作) C.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心理) D.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语言) 7.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4 分) (1)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 (3)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 大啊!( ) (4)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 答案:(1)描写 (2)记叙 (3)抒情

    21、 (4)议论 8.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B )(2 分) 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那是在 1913 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A. B. C. D.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2 分)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 D.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 1953

    22、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 稿而写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ABD 三项正确。C 项“真实的故事”不正确,因为植树的牧羊人 故事都是虚构的。 二、综合性学习二、综合性学习 (13 分)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 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 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材料三:汝州市有位耄耋老人退休干部王二长,他“退而不休”,承包了千余亩荒滩,从“业余植 树人”变

    23、为“职业植树人”,义务在该市蟒川镇滕店村燕子河滩种树,32 年来,共计植树造林 1 060 亩,铺就 了一条长达 3 公里的绿色长廊。在他的带领下,周边 5 个行政村 2 000 多户农民都纷纷上山种树,绿化山林 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少收入。曾经的荒滩如今已是绿树成荫,夏秋季节,桃、杏、梨、柿子、苹果挂满枝头, 煞是好看。 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3 分) 信息里同时体现“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美丽中国”这三个要义。 解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本段文字由三个句子组成,每个句子阐述一个方面的内容,因而,对内容 的概括,宜采用句意合并的方法。即筛选出每句话的核心内容,然后

    24、综合起来加以概括。 2.材料二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 (4 分) 构图要素由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字母 Z HB 构成。橄榄枝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植物和生 态环境。地球、太阳、山、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山和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 使之图案化,具有中国特色。ZHB 为 “中国环境保护”的缩写,表明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 解析:考查标志、图标所蕴含的寓意。作答时要认真阅读画面上的内容,包括颜色、线条、文字、图案等, 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其象征意义,最后组织语言整合作答。 3.小明的父亲为爷爷的九十大

    25、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可 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道” 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50 字以内,语言得体)(4 分) 示例:爸爸,我不赞成放那么多烟花。其实,表示孝道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帮爷爷实现他的愿望,在生 活和身体上多关心爷爷,或在爷爷生日那天种一棵纪念树,等等,放花炮既不能为爷爷带来任何好处,还 污染环境,影响邻居 解析: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其次根据题目的要求写清劝说的原因或理由;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 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做到文明礼貌,

    26、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请为材料三拟写一个醒目的标题。(2 分) 示例:耄耋老人 32 年植树造林 1060 亩,铺就“绿色长廊” 三、阅读理解三、阅读理解(27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 分)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 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 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 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

    27、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 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 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 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 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 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

    28、足足有我肩膀 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 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 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 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1945 年 6 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 87 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 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 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

    29、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1.根据以上语段描述的内容,简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4 分) 从作者询问土地的归属时牧羊人的回答与态度可知,他是一个单纯而勤劳的人。而他在遭遇失子丧妻的不 幸后,独自一人从山下的农场中搬到这荒凉冷僻的高原来牧羊植树,由此可知他是一个能够经受挫折,始 终充满自信、意志坚强的人。 2.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从描 写角度) 运用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牧羊人种橡子时的仔细认真,表达了“我”对他的赞美之 情。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

    30、的少年一样。(从修辞角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又生动地描绘出白桦树茁壮生长的状态,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 3.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文中牧羊人的行为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4 分) 牧羊人坚持种树的行为启示人们,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与其唉声叹气,不如积极行动起来,植树种 草,改善生态环境,这样我们依然可以重新拥有美丽富饶的家园。只要愿意,敢于实践、坚持不懈,一个 普普通通的人也能创造奇迹。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 分) 一个阻止了核污染的牧羊人 坎布里亚是英国西北部的一个郡,以盛产绵羊著称,这里也是英国羊肉出口的重要源地之一。 1986 年 4 月 26 日,距坎布里亚 1

    31、800 英里之外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发生了核泄漏事件。一个星 期后,英国政府才了解到此次事态的严重性,得知其辐射量相当于 400 颗美国投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 英国政府开始担心下雨,因为一旦下雨,核放射物便不会飘浮在英国的上空,而是直接落在英国的土地 上。他们尤其担心核放射物会落在坎布里亚郡的土地上,形成沉淀物,然后流渗到低处的泥土里,被青草吸 收,最后被羊吃进肚子里。 一个由英国最顶尖的核专家组成了评估团,迅速来到坎布里亚郡。专家们通过反复取样和调研,最后得 出了一个非常乐观的结论核放射物将在 3 个星期内全部消失,不会渗入低处的土壤中,牧民们尽管放心 牧羊,羊群不会受到核污染的影响。其

    32、科学依据是,低地的土壤是碱性黏土,沉淀物无法渗入其中。 专家评估团的结论让牧民们大大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可以在 3 周后,跟往常一样放牧了,不会有什么 大的损失。 但是,有一个叫穆雷克的年轻牧羊人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评估团的专家们有一个重要的漏洞他们只 评估了坎布里亚低处的土壤,却忽略了高处的土壤,如山腰和山顶上的土壤。因为绵羊们不会总是安分守己 地在低处吃草,它们偶尔也会跑到高处去吃草。而高处的土壤大多是泥炭,属偏酸性土壤,所以根本锁不住 沉淀物,沉淀物会很容易在土壤里游走,从而轻易地进入羊吃的草中。 当穆雷克把这个意见反馈给远在伦敦的专家评估团时,不但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反而遭到一番嘲讽:

    33、“我们的评估结论是建立在专业和科学基础之上的,而你的则是个人推断。你不要再毫无根据地杞人忧天 了,还是安安分分地放好自家的羊吧!” 然而,穆雷克非常固执,坚信自己的推断。为此,他在一个月内先后给专家评估团打了 26 次电话,并给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英国女王分别写了 5 封紧急的“汇报和投诉信”。 最终,穆雷克的意见引起了英国政府的重视,撒切尔夫人下令专家团重新评估坎布里亚郡高处的土壤。 结果发现,那里的沉淀物果然没有“消失”,并且一点减少的迹象都没有,而且那里的土壤果真是酸性的! 英国政府不得不承认专家评估团犯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弥天大错”,如果不是穆雷克这个牧羊人,那么 带有核污染的羊肉将会

    34、堂而皇之地走上全世界的餐桌,危害无数人的健康。之后,英国政府颁布了一个限制 羊群活动的禁令,这个禁令一直到 2013 年 6 月 1 日才解除,也就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的第 27 年。 灾难面前,人人有责,即便是一个毫无学术背景和专业技能的普通百姓,也不应轻易放弃自己的质疑和 判断。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述。(3 分)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后,牧羊人穆雷克质疑英国专家评估团对核泄漏沉淀物的鉴定结果,并多 次向评估团打电话,向撒切尔夫人和女王写“汇报和投诉信”,最终阻止了核污染。 2.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把穆雷克称为“一个阻止了核污染的牧羊人”?(2 分)

    35、因为如果不是穆雷克这个牧羊人,那么带有核污染的羊肉将会堂而皇之地走上全世界的餐桌,危害无数 人的健康。 3.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1)所以根本锁不住沉淀物,沉淀物会很容易在土壤里游走。 高处的土壤无法抵御沉淀物的渗入。 (2)你不要再毫无根据地杞人忧天了,还是安安分分地放好自家的羊吧! 专家评估团认为穆雷克所说的“高处的土壤中含有沉淀物,会进入草中”是毫无根据的,纯属不必要的 担忧。 4.阅读全文,说说穆雷克是一个怎样的人。(4 分) 穆雷克是个有责任感、不迷信权威、不惧嘲讽、坚守真理的人。 四、小练笔四、小练笔(10 分) 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开头

    36、,介绍一个自己熟识或者崇拜的人。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 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 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 活中也是一丝不苟的。 (示例)她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都能触动她内心深处那根弦。从她读书 看戏时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的状态可知,她是一个极易动情的人;从她常常一个人沉默寡言、无语凝噎的 情况可知,她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她常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他人一句无关轻重的

    37、话语、一个黯淡无 光的眼神,都能刺痛她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她永远都是眉峰紧蹙,正应了那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 头,却上心头”。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圈点勾画关键词句,评价牧羊人形象。 3.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多种手法的运用。 4.挖掘环保因素,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1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2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学法指导学法指导 课文篇幅较长,适合默读。多遍默读,初读整体把

    38、握课文大意,再读重在梳理故事情节,把握 人物形象,三读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和精彩之处。文章中一些议论性的语句,起到点睛作用,值得 细细品味;还有一些描摹细致,生动形象的语句。体会文章议论、描写与叙述有机结合的特色。 【课前导学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一、新知认知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渲染故事气氛 ;烘托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 ;暗示社会环境 ;深化作品主题 2.第一人称写法的好处。 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使文章 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通过对 “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

    39、感受和思考;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3.对比手法的作用。 对比的作用: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表达效果:运用这种 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4.插叙的类型及其作用。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即 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 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从内容上看,插叙有下列常见的形式: 追叙:追叙是追忆过去,追忆往事,

    40、以帮助读者弄清事情的原因,或对情节进行追溯性的叙述。 补叙:补叙是对情况和事件作某些补充,一般并不发生于原来的情节,仅仅是补充原来叙述的不足, 丰富叙述的内容。 逆叙:逆叙是指插入的一段叙述是逆行的,即由近及远,由今及古。 插叙的主要作用有: 对主要情节补充衬托作用;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 格。 使情节更加完整;补充说明有关文章具体内容;文章结构避免平铺直叙;有助于情节的展 开,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 二、预习任务二、预习任务 1.标段序,边读边画词句。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3.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篇小说。 三、预习检测预习检测 (一)基础检测

    41、(一)基础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栋梁(dng)干涸(g)坍塌(tn) B.遮拦(zh) 呼啸(xio) 缝隙(fng) C.溜达(da) 戳坑(chu) 微薄(bo) D.酬劳(chu) 乍看(zh) 鲜嫩(n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海拔废嘘地毯沉默寡言 B.毅力敬佩干躁源源不断 C.富饶滚烫硬朗刨根问底 D.水渠流淌帐蓬不毛之地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干枯,没有水。) B.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比喻追究底细。) C.在我眼里,他就像

    42、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不长毛发的地方。) D.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散步,闲走。) 4.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 100 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43、 (二)课文感知(二)课文感知 本文记叙了“牧羊人”_的故事。1913 年 6 月, 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_ 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 了他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_”,得知“牧羊人”改 “_”为“_”,除橡树外还种了“_”“_”树,我看到了 “溪水”。1945 年 6 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_ ”,变得 “_”。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 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课中导读课中导读】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4、小说的主要内容。(以“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影响” 的形式概括。) 明确: 2.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明确: 3.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请同 学们以表 格的形式来描述故事的情节发展!(PPT) 4.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 话? 明确: 5.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 6.课文从头至尾都有标志时间的语言,文章除了以时间顺序行文,还有一条怎样的线索呢?(提示: “我”从头至尾除了关注牧羊人,还关注了什么?) 明确: 7

    45、.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明理由。(文中标记) 8.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 【探究学习探究学习】 一、圈点勾画,读出高原奇迹一、圈点勾画,读出高原奇迹 1.这篇文章的学法是什么?齐读文前“预习”提示二。 2.文章写作者和牧羊人三次见面,哪一次见面叙写的语段最少? 明确: 3.默读课文最后三段,圈点勾画出关键性的词句。 预设:(可自由圈点勾画,说出理由。)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 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批注:_) “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

    46、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 量是多么伟大啊!”(批注:_) “1945 年六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句也能勾画吗? 明确: “那年,他已经 87 岁了” 明确: 二、圈点勾画,读出高原变化二、圈点勾画,读出高原变化 请同学们跳读第一次、第二次与老人见面的语段,从行文思路、老人特征、荒原变化及评价赞 美四个方面圈点勾画。(2 分钟) 问题 1:“我”第一次去高原,高原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找出那时高原特征的词句吗? 明确:词: 句子: 问题 2:第二次来高原后,高原出现了什么变化?你找到相关语句吗? 明确: 问题 3:第二次来高原后,高原出现了什么变化?你找到相关语句吗? 明确

    47、: 请一同学连着读读,再评价其读。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的,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 草。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问题:高原在变化,朗读的感情、语调等要不要发生变化?第一个句子读快还是读慢? 明确: 问题:第二句要读出什么味来? 明确: 问题:第三次“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要读出什么味? 明确: 问题: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高原的惊人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圈点 17 段的哪一个词? 明确: 三、圈点勾画,探究老人三、圈点勾画,探究老人“奇迹奇

    48、迹” 1.作者在第 17 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证“奇迹”的具体描述吗? 明确: 2.牧羊人在高原上创造了奇迹,这奇迹,最应该归功于牧羊人哪种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呢?(圈出 一个词来)请你从文本中找到依据。(画线) 明确: (1)“一个人”又说明什么? 明确: (2)还有哪些句子能说明这个人有毅力,坚持不懈呢? 明确: (3)这句中哪个词可圈,说明他有毅力? 明确: 3.“他已经种下了十万棵橡子,在这十万棵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儿,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 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齐读)(11 段) (1)从这段话里,你可以圈点什么词?为什么? 明确: (2)

    49、从这段话里,你们读出来什么?(讨论) 4.再读“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他不知 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棵橡子都种了下去。”(10 段)从这段话里,你 们读出来什么? 明确: 5.默读第 5 段,这是什么描写?表明了牧羊人什么? 明确: 6.默读第 7 段,这是什么描写?表明了牧羊人什么? 明确: 四、圈点勾画,品味好词佳句四、圈点勾画,品味好词佳句 1.下面语段中哪两个形容词可圈?可不可以删去?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10 段) 明确: 2.“在这十万颗

    50、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 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11 段) (画横线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 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15 段) 明确: 五、文章也是五、文章也是“奇迹奇迹” 这篇文章是作者于 1953 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 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 么一位


    注意事项

    本文((精)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3《植树的牧羊人》ppt课件(含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zip)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