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教案(共7课)(2021新版)7.doc

    • 文档编号:1691050       资源大小:71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5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3.5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luzy369)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5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教案(共7课)(2021新版)7.doc

    1、1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工具与技术 1 1. .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 深远影响和变化,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是常见的简单机械” 等核心概念。 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从让学生生活现象入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方面使学生明确本 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工具与技术”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调查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已经知道 的工具和技术有哪些,他们认为什么是工具什么是技术,以及关于工具与技术,他们还想知道些 什么。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各种工具 “取出核桃

    2、仁” ,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在特定场景中,感 受工具的作用,再由此拓展到生活中其他工具的使用,让学生认识到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点 明本单元的主题。教材在“取出核桃仁”这个活动中,将工具的使用划分为三个层次,从不使用 工具,到使用一般工具,再到使用特定工具,同时,将活动的效果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取出核 桃仁,二是取出相对完整的核桃仁,最后对取出核桃仁的整个过程进行组织评价,使学生体会到 工具和技术可以为生产生活带来巨大便利,不同工具有不同的作用,背后有不同的技术支持,完 成某些任务需要使用特定的工具。 学生在“取出核桃仁”这个活动中会使用各种不同的工具,以此为媒介联系到生活中更多的 工具,如手

    3、机、温度计、螺丝刀、自行车等,在这个过程中对不同的工具和技术进行比较、评价, 进而建构对“工具和技术”的个体理解,开启本单元的学习历程。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新工具和新技术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六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剪刀、小刀、锤子、 螺丝刀等工具并不陌生,对通信技术、克隆技术等技术也有所耳闻,累积了不少对工具和技术的 体验和感知,这会成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动力来源。但学生平时很少将技术和工具联系起来,只 关注二者中其一, 容易忽视工具的发明需要技术支持 , 而新工具的使用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 条件,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另一方面,使用同一种工具,新手和熟手之间也存在经验 上的差异,这属

    4、于技术上的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工具的使用效果,这也是学生容易忽视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列举生活中的工具和技术 了解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科学探究目标 在取出核桃仁的活动中,能正确操作使用工具,能对使用工具的过程做出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工具和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产生认识工具和技术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工具可以给工作带来便利,技术和工具都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正确操作使用工具,能对使用工具的过程做出评价 难点认识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材料准备】核桃若干、核桃夹、锤子、钳子、木棍、扳手(核桃用硬一点的) 【教学过程】 1.聚焦 出示各种工具的图

    5、片。 教师提问:你用过这些工具吗?用它来做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当补充介绍工具。 2 教师提问:在创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我们会使用到很多技术,你知道哪些技术?你用来 做什么?你认为工具和技术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提炼观点。 教师小结:看来工具和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帮助,今天我们来挑战取出核桃仁,看 看同学们有什么好方法。 设计意图从举例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感受工具和技术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 很多便利,唤醒学生对工具和技术的关注和思考,尤其让学生开始思考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2.探索 活动一 取出核桃仁 教师介绍活动任务:取出核桃仁,并尽可能保证核桃仁的

    6、完整,要求学生把每一次取出的核 桃仁和壳按步骤分开保存 步骤:不使用工具, 学生借助身体的力量尝试取出核桃仁; 步骤:借助一般工具,教师提供木棍、锤子、扳手、钳子等工具,学生继续尝试取出核桃 仁 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利用这些工具来帮助我们取出核桃仁的?使用工具和不使用工具有什么 区别?还有什么更好用的工具可以取出核桃仁吗? 步骤: 教师提供核桃夹,学生使用核桃夹取出核桃仁(学生若不会使用核桃夹,教师可适 当演示) ,反复尝试几次 设计意图学生从不使用工具,到使用一般工具,再到使用专门工具这三个层次来尝试取出 相对完整的核桃仁,在这个过程中包含对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也包含对完成任务的经验、操作使 用

    7、工具等的积累和技巧。使学生感受工具可以给工作带来便利,同时意识到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 使用方法、不同的使用效果。 活动二 评估你取出核桃仁的过程 教师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相同吗?效果如何?核桃仁完整吗?用短语评价你用不同方法和 工具取出核桃仁的过程。例如敲击、碾压、轻松、费力、省力、费时等。使用核桃夹后,你有什 么新发现? 学生交流讨论,从工具使用方法、工具使用感受、工具使用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完成 活动记录单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技术?你觉得工具和技术谁更重要?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操作过程,说一说夹的方法、取的技巧、用力的方法等。引导 学生从多个维度对工具使用的使用进行评价,如

    8、是否方便、是否省力、是否省时、是否安全等。 然后从工具过渡到技术,使用工具过程中的知识、经验、技巧都属于技术的范畴,通过提问“工 具和技术哪个更重要” ,使学生认识到工具和技术都很重要,它们是紧密联系的。 活动三 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教师提问:生活中,你用过手机、温度计、螺丝刀、自行车吗?你用这些工具来做什么?你 是如何使用它们的?如果没有这些工具,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这些工具的背后有哪些 技术?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经历了取核桃仁的过程后,学生再来分析这些工具时,思考的角度能更加集中, 评价的指标也更加明确。上述三个活动,从特定场景到生活一般场景,让学生不断思考“工具和

    9、 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断寻找“工具和技术”之间的关联。 3.研讨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活动,说说你对“工具”和“技术”的看法 学生思考,教师提炼观点,并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探索活动之后, 能逐渐从具体走到抽象, 对工具和技术的认识 能用短语 评价工具和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同时进一步思考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突出工具和技 术的融合 【教学后记】 3 2 2. .斜面斜面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材编排大致采用总分总的形式,第一节阐明工具与技术之间的联系,第二节 课开始着重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本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几种简单 机械之一斜面,通过搭建斜面,让学生体验

    10、用斜面运输物体的过程,并通过测量、比较使用 斜面和不使用斜面两种方式拖运物体所用力的大小,让学生认识到斜面可以更加省力,进而认识 到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本节课的设计要突出工程技术领域的实践特点,按照“发明背 景任务与测试评估与交流社会影响”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对工具与技术形成更全面深刻的 认识。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变更测试任务的方式和观察指标,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教材围绕本单元 “简单机械”的核心概念,重点引导学生研究斜面的原理和作用。整节 课设计了 2 个模拟测试活动,先是用塑料槽做一个斜面滑道,模拟古人搬运物品(木块和水) ;第 二个活动是用木板搭一个斜面,模拟搬运物体的过程

    11、,通过比较使用斜面和不使用斜面两种方式 拖运物体(木块和石块)所用力的大小,让学生认识到斜面可以更加省力。 斜面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为何要使用斜面,使用斜面有哪些优势,是本节课需要重点研 究的问题,因此,本课可以先从生活中常见的斜面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探究 兴趣。然后通过设置一些列有难度梯度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从搭建斜面开始,体会斜面上的物体 不需要人力,依靠重力作用就可以下滑;接着通过测量测量、比较使用斜面和不使用斜面两种方 式拖运物体所用力的大小,让学生认识到斜面可以更加省力;接下来通过研讨互动,让学生利用 数据来证明自己的猜测;最后的拓展活动,与前面的引入环节呼应,让学生

    12、从原理层面进一步认 识斜面的应用对于生产生活的重要价值,最总形成对斜面这一简单机械的深刻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其实经常看到斜面,但是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并没有把这些现象与斜面之 间建立联系,也不了解简单机械有哪些。因此,本节课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充分调动 学生的记忆,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本节课的实验探究任务并不难,同时充满了乐趣,可以充分调 动学生的探究兴趣。经过之前的训练,学生已经可以按照要求组装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方法之前也详细学习过,所以本节课在操作上并没有难度,学生可以将更多的时间聚焦在实验数 据的收集、处理和研讨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利用斜面滑

    13、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 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 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器材搭建一个斜面,完成特定的搬运任务。 能正确操作测力计,准确测量利用斜面搬运物体和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的大小。 能根据提供的指标完成工具的测试和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与同伴合作探究时,互相协作,关系融洽。 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搭建斜面,体会物体通过斜面不需要人用力,依靠重力就可以自行滑下。 难点通过测量、比较使用斜面和不使用斜面两种方式拖运物体所用力的大小,让学生

    14、认识 到斜面可以更加省力。 【材料准备】 纸盒、滑道(3 个) 、水、水槽、木块、石块、弹簧测力计、实验记录单 1.弹簧测力计量程:5N 4 2.石块重量不得超过测力计量程 【教学过程】 1.聚焦 引入利用竹筒引水的图片。 教师陈述:图中这一引水工具叫作连筒,早在我国唐朝中期以后就开始盛行,今天,我们仍 然可以在许多山区见到这一工具。所以说,有些工具很早就被发明出来了,但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人们还在使用。 教师提问:竹筒引水就是一种简单的斜面应用,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斜面?他们有什么作 用呢? 学生思考:哪些可以看成斜面呢?屋顶?水沟?山路?下坡? 教师活动:提炼学生观点,列举生活中使用斜面的实

    15、例,并板书。 设计意图以“竹筒引水”作为切入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回忆所有跟 “斜面”有关的经历,进而认识到斜面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简单机械,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2.探索 模拟测试(一)用塑料槽做一个斜面滑道,模拟古人搬运物品。 任务 1:将一个物体(木块)由高处 A 沿斜面滑到低处 B。 任务 2:用几段塑料槽搭一个较长的斜面,模拟水渠引水,将一杯水从高处引到低处。 教师提问:在物体(木块)通过过程中,需要人用力吗?物体是靠着什么力量下滑的? 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人没有用力,松手之后物体自由滑下。 设计意图这里设置了两个任务,分别是运石块(典型固体)和运水(典型液体) 。通

    16、过两个 相对简单且趣味性十足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 学生在实验中需要关注:当石块和水在斜坡滑道 “通行”的过程中,是否需要人用力? 在实 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个过程根本不需要人用力,借助重力,物体就可以沿着滑道一直 滑行到斜坡的底部。 这一过程与人工搬运相比,大大地节省了人力。 模拟测试 (二)用木板搭一个斜面, 模拟搬运物体的过程。 任务 3 :将两个物体(木块和石头)由低处 B 沿斜面缓缓地拖到高处 A,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力的大小。 任务 4:将木块和石块由低处 B 缓缓直接提升到高处 A,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注意事项:用测力计钩住

    17、木块和石块,然后从低处沿斜面慢慢地往上拉,整个过程动作要 缓,用力要均匀。最好选用小量程的弹簧测力计,读数更加精确。拉的过程中,学生要观察、 读出测力计所测出的拉力值,可以反复多试几次,使数据更准确。 设计意图这里同样设置了两个任务,通过测量、比较使用斜面和不使用斜面两种方式拖运 物体所用力的大小,从真实的数据层面,让学生认识到斜面可以更加省力。 3.研讨 教师提问:在模拟测试中,不同的方法是否都能完成任务?不同的方法用力情况是否相同? 学生思考:能否利用材料组装斜面、否能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师提问:通过测试,你认为斜面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可以省力。 设计意图研讨环节,教师可以

    18、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首先将目标聚 焦于任务评价,从材料组装、使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力的大小等多维度来评价实验探究过程。整个 探究过程设置也是通过不断变更测试任务的方式和观察指标,达到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目 的。接下来对全班的数据进行汇总,将学生测量的真实数据作为证据,先进行组内对比,再进行 组间对比,最终得出“斜面”可以更加省力这一结论。 4.拓展 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斜面的例子?找一找下列图片中哪些地方是斜面的运用。 盘山路水渠 设计意图学习过了斜面的原理之后, 学生再回想生活中对于斜面的应用, 视角已经转变。由 单纯的使用斜面的现象过渡到思考使用斜面的优势更加省力。通过这

    19、种反向验证进一步加深 5 学生对于斜面的理解。建议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再介绍几种“变形斜面” ,如螺丝的螺纹、盘山公路 等,拓宽学生的视角,让学生认识到斜面不一定都是直的。 【教学后记】 3 3. .不简单的杠杆不简单的杠杆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工具与技术单元的第 3 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中的技术与工程领域,指向“杠杆也是一种简单机械”这一科学概念。 本单元共 7 课,第 1 课点明主题,通过前概念调查帮助我们探查学生对工具和技术的认知情 况,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工具与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第 2、3、4 课引领学生探究三种简单机械 斜面、杠杆、轮轴;第 5 课运用组合工

    20、具剪刀,强化前几课的学习成果;第 6 课了解印刷 术的发展历程,带领学生感受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第 7 课是对本单元学习 的一个总结和提升,通过具体的制作活动,对工具与技术的关系做一个总结。 本课作为单元中的基础知识课,学生将继续探究一种简单机械杠杆。人类很早就利用杠 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古希腊时期,阿基米德最早提出杠杆原理,发明很多工具,影响深远。 杠杆工具在现今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选用杠杆作为研究内容,贴近生活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研 究工具、探索自然的兴趣。本课以生活中的常见情境工人使用撬棍撬动水泥板来进行引入,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本课通过设置一

    21、个用小石块撬动大石块的探究活 动,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结构,认识到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改变支点的位置、 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最后的拓展部分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杠杆,让学生认识到在 不同情况下使用的杠杆,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杠杆”在生活中的使用已有经验积累,但很多学生没有系统地探索过杠杆在 不同情况、不同组合工具中所发挥的作用。 学生在斜面一课中已对简单机械做了研究, 不简单的杠杆这一课安排了一个贴近“杠 杆”发明的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学生大多看到过,但是不一定有实操经验。这样的安排既减小 了难度梯度,同时为学生研究杠杆增加了趣味性。 【教学

    22、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改变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 杠杆的作用效果。 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杠杆装置的使用情 况。 科学态度目标能对杠杆产生探究的兴趣,乐于和同学合作完成模拟测试; 尊重事实,如实 记录大石块的移动距离,准确地画出杠杆装置;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杠杆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给我们带来 了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利用杠杆完成撬动大石块的任务,并用图式记录撬动大石块时杠杆的装置。 难点能够尊重事实,如实记录大石块的移动距离,准确地画出杠

    23、杆装置。 【材料准备】 学生木尺、一大一小两块石块、有格子且标明起点 A 终点 B 的宽纸带、作为杠杆支点的方 6 木块。 教师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聚焦 引入利用撬棍撬动水泥板以及木棍撬动 大石头的图片。 教师提问:这两幅图中的人在做什么? 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思考:撬棍是怎么撬动水泥板的? 人搬不动石头,为什么借助一根木棍就可以轻松撬动大石头呢? 教师活动:提炼学生观点,引出我们把这样使用的一根铁棍或木棍称为“杠杆” ,并板书。 设计意图以“铁棍撬动较重物体”作为切入点,既可以简单直观地告诉学生杠杆的出现原 因,也可以调查学生对杠杆的概念和其基本作用的认知情况,为后面的探索活动做

    24、铺垫。 2.探索 (1)举例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有杠杆装置的工具吗? (2)画出杠杆的简单示意图 找出杠杆装置的共同点,并观察杠杆装置的特点,画出杠杆的简单示意图,了解各部分的名 称。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回忆所有跟“杠杆”有关的经历,进而认 识到杠杆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简单机械,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通过学生自己画示意图 的方式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更加清晰地展示他们对杠杆基本结构的认识情况,为接下 来探索活动的记录环节做好充分准备。 (3)模拟实验:用小石块撬动大石块 创设情境:有一块大石头,老师搬不动,这里工具有一根木棍,还有一些小石头,

    25、你们有办 法帮忙吗?我们来做一个模拟搬运大石块的实验。 明确任务要求: 任务 1:用一块小石头和木板将一块大石头撬动,并改变支点的位置,感受一下,每次用力 是否一样? 任务 2:把大石块从 A 点移动到 B 点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发放实验记录单 观看实验操作指南,提醒注意事项 小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总结: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改变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 作用效果。 设计意图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教科书中提供的探究活动,在完成活动的同时,记录活动过 程中的实际情况。通过真实操作,探究杠杆这一简单机械在不同情况下的作用和用力情况。通过 探究,学生可以发现更多关于杠杆的秘密。支

    26、点的位置变化,用力大小也会跟着改变。学生可以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逐渐发现一些杠杆的使用规律。 3.研讨 教师提问:模拟测试中,我们是否成功地将重物撬动到指定的地点?杠杆在撬动过程中有什 么作用? 学生思考:可以省力。 教师提问:测试过程中,你做过哪些尝试?有什么发现?能够用画图的形式把你的操作过程 表示出来? 学生思考:杠杆的支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用画图的形式标注不同情况下支点、大石块、小石 块的位置,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过程,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到通过 7 改变支点的位置可以改变杠杆的使用效果。学生可在交流中逐渐摸索总结出哪些情况使用

    27、杠杆更 省力,哪些情况下使用杠杆更费力。 进而总结出不同的情境要求下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4.拓展 出示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图片中杠杆的作用。 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杠杆? 设计意图将简单的课堂活动延伸到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学生在学习了杠杆的作用以后,能 够分析生活中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的杠杆的作用。从多个角度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让学生在生 活实际情况中可以更加灵活地使用杠杆这一简单机械。 【教学后记】 4 4. .改变运输的车轮改变运输的车轮 【教材分析】 本单元始终围绕着“工具与技术”这一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前几节课分别系统的学习了斜面、 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8、本节课将目标聚焦于另一种简单机械 轮轴。本课的主要任务是以轮子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经历“发明背景-任务与测试-评估与交流 -社会影响”的思维过程,感受使用平板和手推车两种方式运输物品的优劣;整个过程学生能运 用时间、用力、安全、灵活、损耗等多个指标来评判运输过程的效果,并把指标转化为证据,最 后通过对实验现象思考理解感悟主要概念。 本课教材围绕本单元“轮轴”这一核心内容,设计了 2 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体验轮轴的作 用,并探究背后的原理;第二个活动是在使用车轮的过程中评估轮轴的作用效果。通过对比,学 生认识到轮子的作用有多个方面,如省力、省时、灵活、平稳、安全等。 本课的研究,可以先从学生已有的

    29、生活经验入手,说说我们知道的车轮,将学生的关注点聚 焦到车轮的作用上,后面的活动中学生将借助平板和手推车,完成在直线和曲线道路上运送不同 货物的实际任务,并通过探索活动,找到一些与研讨问题相对匹配的合理解释。当然,这个活动 对学生的探究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更多的评测指标,最后将这些研 究结果迁移应用到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中来。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工具和技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通过探究了解了杠 杆斜面这些简单机械的作用。轮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生活中经常见到,但学生对这些物品 不一定都有研究、有思考。借助这些经验,学生在进行测试活动时积极性会

    30、更高。但除了个人经 验外,还有其他指标来评判运输过程的效果吗?如果有,如何把多种指标的共同影响进行综合考 虑,从而提出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解释呢?这些都是学生在本课学习中面临的问题,需要在教学 过程中进行引导性设计,并根据研讨内容的要求,在实验材料、活动规则、记录单设计等环节进 行优化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车轮属于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2.用有轮的推车运送物品比较省力、灵活。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平板或者推车完成运送物品的任务。 2.能运用时间、用力、安全、灵活、损耗等多个指标来评判运输过程的效果。 8 科学态度目标 1.能遵守规则,与小组成员互相配合,积极协作共同完成

    31、探究任务。 2.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轮子的发明和改进,改变了人类的运输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参与、体验用平板和手推车模拟搬运物品的活动。 难点分析、描述平板和手推车运输物品的优劣。 【材料准备】 平板、手推车、装重物的纸箱、水槽、地点标志 A、B、C 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 2 张购物篮图片 教师提问:超市里购物时买了很多东西,你会选择哪种购物篮?说说你的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有轮子的购物篮省力、灵活、速度快。 教师追问:你还见过哪些车轮?它们有什么作用? 学生汇报。 教师活动:提炼学生观点,生成“

    32、有轮的推车运送物品比较省力、灵活”的概念,并板书。 设计意图创设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车轮的优点,聚焦到车轮的 作用,从而揭示本课课题。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2.探索 实地测试:分别用平板和手推车在操场上运送物品。 任务 1:先将两纸箱沿直线从 A 点运输到 B 点(直道) ,用秒表测量时间. 任务 2:再将装满一半水的水槽从 B 点运到 C 点(弯道),用秒表测量时间. 教师提问:前面几节课我们都设定了一些指标,用来评价任务的完成情况,这节课我们可以 设定哪些指标? 师生交流后,达成一些大家都认可的评价指标:如用力情况、完成运输的时间、物品

    33、的完整 性. 设计意图户外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也给孩子们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所以这个活动 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但同时也是最麻烦,一是材料的准备,二是教学的组织,因此出去之前 一定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并商定好相应的规则,避免学生去室外分心、散漫。整个实 验有直道、弯道,加上中途涉货物的更换,所以先运输纸箱,再运输水槽分开计时比较好,最后 再加起来比较总时间,填入“完成任务的时间”一栏。另外在体验过程中,小组角色要交换,学 生体验多,自然感受也就多了,小组的交流感受会特别充分,后面的研讨就有依据。 3.研讨 各小组记录员将实验结论汇总在班级记录表。 教师提问:分析汇总表,你如何评两种

    34、工具的运输方式?有哪些指标可以评价这两种工具的优 劣? 学生思考:用有轮的推车运送物品比较省力、灵活;依据是否完成任务、用力情况、完成任 务的时间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提问:你认为车轮在运输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车轮在运输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设计意图记录表的汇总采取打“”的形式,12 个小组有效地记录、整理分析数据准确快 速给出结论,其他同学也能直观的根据每一栏数据,获得平板和手推车优劣的证据,再来对研讨 问题进行合理解释, 从而归纳出车轮的作用, 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和缜密的思维能力。 4.拓展 教师提问:观察这三种车轮图片,你能发现它们的结构和材料有哪些不同和相同? 师生

    35、交流:小结车轮的形状、基本结构没有变,车轮的材料、车轮的辐条、加工技术、制造 9 技术、轮胎材质发生了改变。 教师讲解:车轮是一种轮轴,由半径较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组成,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学生思考:轮轴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运用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指一指,哪里 是轮?哪里是轴?有哪些不同和相同? 设计意图:观察、分析教科书中不同轮子的插图,认识到车轮辐条、材料的变化可以感受到工 具的进步,而这种进步与制造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学生深刻体会到轮子的发明和改进,改变 了人类的运输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由车轮抽象出轮轴,内容设计弱化了对工 具背后隐含的简单机械原理的认知,

    36、这样处理降低了难度,增添了探究的趣味性。轮轴的定义与 生活中常见的轮轴相结合,学生就能充分运用生活中的经验来对理论知识进行阐释,从而强化科 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后记】 5 5. .灵活巧妙的剪刀灵活巧妙的剪刀 【教材分析】 本课以任务为驱动,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通过观察剪刀、剪形状、模拟手术等活动,让学 生体验剪刀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便利,引导学生加深对剪刀的特点与作用的理解。 本课教材围绕“对剪刀进行功能测试”这一任务,设计了 2 个探索活动。第一个活动让学生 用剪刀剪布料和纸片上的圆形和方形,通过体验剪刀在裁剪过程中带来的便利,从而理解剪刀的 作用。第二个活动是模拟医生做外科手术,利用剪刀

    37、完成一些更精细的操作,让学生体验到“某 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引导学生思考剪刀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普通剪刀、解剖剪、理发剪三种剪刀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意识到,人 们根据完成任务的不同,会设计出不同结构的剪刀,不断地对工具进行改进。 【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探究了斜面、杠杆、轮轴这三种简单机械,而剪刀对于学生来说,也非常熟 悉。通过观察比较出剪刀的结构特征是斜面和杠杆,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剪刀 的材料,教师应予以引导,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将剪刀的发明与冶炼技术相关联,突出工具与技术 的关系。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探究能力,能够按要求完成两个活动。但对于评

    38、价剪刀使用的效果可 能会缺少方向,不知道如何准确用词,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应提醒学生完成探究记录单,由记 录单中已经展示的一些指标,提示学生还可以用哪些指标可以用来评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形式多样的剪刀也是多项技术组合的 产物,用以解决不同任务的需要。 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剪刀完成裁剪和模拟外科手术的探究任务。能运用时间、用力、安全、灵活、方便等 多个指标来评价剪刀使用的效果。 科学态度目标 能遵守规则,与小组成员互相配合,积极协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表达, 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各种各样的剪刀

    39、是人类在解决特定问题时,不断思考、创新发明出来的,给生产、生活带来 10 了极大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利用剪刀完成裁剪和模拟外科手术的探究任务,评价剪刀使用的效果,理解剪刀 结构与功能相联系的观点。 难点通过体验活动感受“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的过程,让学生意识到,人们为了更 好地完成某些任务,不断地对工具进行改进,工具和技术是相互促进发展的。 【材料准备】 裁剪剪刀、印有圆形和方形的纸片、印有圆形和方形的布片、解剖剪、导线 【教学过程】 1.聚焦 (1)观察剪刀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教师提问:剪刀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工具。仔细观察它有什么特点呢?出示剪刀裁剪衣服的 动图,剪刀又有什

    40、么作用呢? 学生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自己熟悉的剪刀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与前面学习过的工具对比,进一步观察剪刀的结构特征。 教师活动:出示剪刀、核桃夹和撬棍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共同点。 学生活动: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对比观察图片发现,剪刀是杠杆和斜面两种简单机械组成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剪刀并不陌生,通过提问,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要探究、了解 剪刀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对比观察,联系所学知识,明确剪刀的结构特征,为后面的环节做好 科学原理的初步铺垫。 2.探索 (1)教师引导进入探索环节: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杠杆和斜面的作用了,那剪刀又有什么功 能呢?课件出示“任务 1 用

    41、剪刀把圆形和方形的纸和布料裁剪下来” ,讲述活动要求:剪之前 可以用小刀试一试;沿着实线剪,尽可能剪平整;剪的时候不要太快,注意安全。 学生活动:分组开展体验活动,仔细体验小刀和剪刀的区别,剪刀在裁剪过程中所起到的作 用。 教师活动:凝练学生观点,总结剪刀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讲解裁衣剪刀的结构特点与它功 能的关系:一般的裁剪剪刀,为了获得更大的裁剪距离,剪刀的结构会设计成等臂杠杆甚至是费 力杠杆,但我们使用时并不觉得有多费力,得益于刀刃是斜面。引发学生对于不同设计的剪刀和 它的功能的思考。 (2)教师活动:课件出示任务 2 的内容,可以用普通剪刀和解剖剪分别尝试。教师讲解任务 的要求:切口要小

    42、,要剪断其中的两根导线,剪的过程中尽量不弯折导线。 学生活动:分组开展体验活动,记录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来说,使用剪刀是一件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所以学生往往认为理所当 然,而没有深究过其原理。这两个活动,并不是简单地考量学生是否能使用剪刀完成任务,而是 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剪刀在裁剪过程中所带来的便利。通过两个不同要求的裁剪活动,进一步体会 到不同剪刀设计的精妙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剪刀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解。 3.研讨 教师提问引导:如果在刚才的活动中没有剪刀,用手或者小刀能完成任务吗?你觉得剪刀这 个工具在裁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通过测评,你如何评价剪刀,有哪些指标可以评价

    43、这种工具的优劣。 学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剪刀的作用。 教师活动:凝练学生观点,总结并板书:剪刀是一种结合了杠杆和斜面原理的工具。我们可 以从是否省力、是否灵活、是否安全、完成任务的难度和时间等指标进行评价。 (2) 在模拟医生解剖的任务中, 你认为剪刀有什么作用?它的什么结构特点使它具备这样的 作用? 学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剪刀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凝练学生观点并总结:剪刀有剪开、分离、剪断的作用。解剖剪的刀刃锋利,刀 11 柄较长,方便剪开外皮和剪断导线。刀尖细、刀刃薄,方便分离导线。 设计意图回顾前两个活动的体验过程,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总结归纳剪刀的作用和特点, 加深

    44、学生对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思考。 4.拓展 教师出示不同的剪刀图片:裁衣剪刀、理发剪刀、解剖剪。 学生思考:比较不同的剪刀的异同,联系这些剪刀的功能,加深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师活动:凝练学生观点并总结:我们发现解剖剪刀柄最长,刀刃最短,因为这样设计可以 做到省力,同时通过手柄的控制,我们可以使刀刃的控制更加灵敏、精准。理发剪刀的特点是其 中的一片刀刃是梳齿形状,这样使理发师能不改变头发的整体长度,却减少了头发数量,从而达 到打薄头发的效果。人们根据需要,巧妙地设计了剪刀的各个部分,使剪刀能更好地应用于生活 的多个领域。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普通剪刀、解剖剪、理发剪三种剪刀的结构特点,能

    45、帮助学生意识 到,人们为了更好地完成某些任务,不断地对工具进行改进,工具和技术是相互促进发展的。 【教学后记】 6 6. .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 【教材分析】 活字印刷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文化交流传播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课教材设计 了两个探索活动,第一个活动让学生体验活字印刷的过程。这个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大部 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没有见过活字印刷, 学生的亲身体验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活字印刷的步骤。第二个活动是比较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的 区别。在活字印刷没有发明之前,人们通过手工抄写来传递信息。通过两者的对比,学

    46、生会深刻 体会到活字印刷的省时、省力,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印刷术对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 随着今天各种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很难在见到活字印刷。所以,学生对于活字印 刷的了解十分有限。大部分学生只听过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故事,所以我们可以以此为切入点, 带领学生模拟活字印刷。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在模拟活字印刷活动中,可能会出 现步骤不清楚、没有分工合作、抢实验材料等现象。用微课指导视频可以直观生动地让学生清楚 掌握活字印刷的步骤,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合作,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 受到活字印刷的魅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活字印刷是重要的印

    47、刷技术之一。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工具和技术的不断发展。 科学探究目标 能参与体验活字印刷术并印刷一页 “书籍” 。 能合理估量手工抄写和印刷完成同样任务所需要 的时间。能结合模拟体验和估量结果,对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进行评测。 科学态度目标 能积极参与体验活动,小组成员之间能互相帮助。感受活字印刷术的便利,激发民族自豪感, 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活字印刷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让文化、知识的传承更加便捷,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12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参与体验活字印刷术并印刷一页 “书籍” , 合理估量手工抄写和印刷完成同样任务所需 要的时间,对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进行

    48、评测。 难点通过对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的评测,感受活字印刷在文化传播、知识传承等方面的重 大意义。 【材料准备】 活字印刷套材(字模、印刷盘、拓印圆盘、墨、白纸、刷子) 、格子纸、计时器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活动:我们平时看到的书上的图文是通过什么技术印在书上的呢? 学生活动:打印机、复印机等。 在我们的古代没有打印机,他们又是如何印刷文字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体验毕昇发明的 活字印刷术吧。 2.探索 (1)模拟活字印刷。 教师活动:播放微课指导视频,讲解活字印刷的步骤。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学习如何活字印刷。 教师活动:视频里提到了活字印刷有哪几个步骤呢?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注意强

    49、调实 验卫生,不要将墨汁洒的到处都是。 学生活动:小组分工体验活字印刷。 设计意图活字印刷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特别是活字印刷的步骤,微课指导视频可以更 直观清晰地展现这个过程,帮助学生更快速地掌握步骤要领。 (2)评测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两种方式 教师活动:根据你模拟印刷的过程,你觉得怎样估量比较合理呢?我们可以先记录用手抄一 行字的时间,然后估量抄写一页字的时间;再估量印刷一页书的时间;最后,估量比较印刷一本 100 页的书和抄写一本 100 页的书的时间。 学生活动:小组分工合作,并完成探究记录单。 教师活动:请学生代表展示探究结果回顾活字印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手工抄写和活字 印刷的优

    50、缺点。 学生活动:评价估量结果,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的优缺点。 教师活动:凝练学生观点并总结:在字数不多的情况下,手工抄写简单,也比较省时。但如 果是大量文字,则用印刷的方式会便捷许多。同时,印刷字体规范方正,便于认读。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估算手工抄写和活字印刷的时间,学生可以直观地通过数据比较出手工 抄写和活字印刷的优缺点。 3.研讨 (1)从模拟活字印刷术的过程中,你知道了印刷术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回顾活字印刷过程,总结出检字、刷墨、拓印、晾制等四个步骤。 (2)通过评测,你知道印刷术给记录和传播信息带来了哪些改变? 学生思考并联系日常生活回答。 设计意图回顾前两个活动的


    注意事项

    本文(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教案(共7课)(2021新版)7.doc)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