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招考、培训>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 1.《 齐桓晋文之事》 ppt课件.pptx

    • 文档编号:1657672       资源大小:3.59MB        全文页数:78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1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大布丁)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 1.《 齐桓晋文之事》 ppt课件.pptx

    1、假如假如你现在穿越回到了春秋战国你现在穿越回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时代, 你你面对的是一个这样的面对的是一个这样的世界:世界: 战乱战乱频繁,大国吞并小国。频繁,大国吞并小国。 你你要在这个困局中完成大一统的伟业。要在这个困局中完成大一统的伟业。 在在你的面前,有两条道路的可以你的面前,有两条道路的可以选择:选择: 一一条是条是选择选择“霸道霸道”,用鲜血与白骨,通过战争,用鲜血与白骨,通过战争 不断地吞并,最终统一不断地吞并,最终统一天下;天下; 一一条是条是选择选择“王道王道”,用,用“仁仁”治国,以治国,以“民民” 为先,通过为先,通过“仁治仁治”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

    2、 哪哪一条路更容易,而你会选择哪一条?一条路更容易,而你会选择哪一条? 孟子孟子选择了哪一条路?选择了哪一条路? 第 一 章 壹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44岁时 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 游说诸侯,宣扬“仁政”,始终不受重用。 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 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 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 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 圣”。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姬 姓,孟氏,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 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 家学派的代

    3、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 子 简 介 孟 子 思 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 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 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 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 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 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 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4、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 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春秋五春秋五霸霸 解题 齐桓公齐桓公 晋文公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荀子王霸 齐桓公齐桓公 晋文公晋文公 宋襄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史记索隐唐司马贞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 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 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终年 73岁。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 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 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j国避难。 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 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 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 齐桓公 尊 王 攘 夷 周朝,自平王东迁以后,周

    5、天子权威大大减弱,诸 侯国内的篡权政变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 与此同时南北边境族群趁机入侵,北有山戎,南有荆 蛮,华夏文明面临空前的危机。 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 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 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 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尊崇周天子,并数次发动 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狄战争而大获赞赏,其事迹被后世 称为尊王攘夷。 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姬姓, 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 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 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 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 齐桓公并称

    6、“齐桓晋文”。 晋文公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魏国城濮进行争夺中原霸 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亲率晋军运用联齐秦、曹卫的外 交策略及避敌锋芒、诱敌深入的后发制人战略,重创楚 军,取得了争霸中原的决定性胜利。 城濮之战后,同年五月,晋文公召集齐、宋、鲁、蔡、 郑、卫、莒、陈等国的国君在郑国践土邑(今河南原阳西 南)举行盟会。周天子襄王也亲自赶来践士劳师,册封晋 文公为侯伯,统御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又完成图霸中原事业,与齐桓 公并称“齐桓晋文”。 会 盟 天 下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 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

    7、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 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 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 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 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 便 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 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 的齐桓晋文之事。 背 景 介 绍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 府智库。始

    8、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 附近。 “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 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 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相 同)。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 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 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合称)。它作为当 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帝道、王道与霸道 帝道:即以上古圣王尧舜禹汤的方式治理天下。 王道:

    9、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所谓王道,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处理一切问题的 时候,按照当时通行的人情和社会道德标准,在不违背当时的政治和 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某种态度和行动。反之,如果不顾一切, 依靠权势,蛮横逞强,颐指气使,巧取豪夺,就是所谓霸道了。 但是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去,古人的所谓王道和霸道,从本质上 说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在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实行王道和实 行霸道,结果可以完全相同;而赞成王道的人和赞成霸道的人,虽然 有时分为两派,甚至互相攻击,各不相让,然而,有时是同一种人, 甚至是同一个人,忽而提倡王道

    10、,忽而又提倡霸道。 胡龁 hh 觳觫 h sh s 褊小 binbin 忖 度 cn ducn du 便嬖 pin b 吾惛 hn 放辟邪侈 p ch 畜妻子 x 彘 zh 庠庠序序 xing 孝悌 t 字音 第 二 章 贰 01 第一阶段 保民而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 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wng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ng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1.之徒:这类人。 2.道:谈论、讲述。 3.是以:因此。 4.无传:没有流

    11、传。 5.以:通“已”,停止。 6.王:动词 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7.若:像。 7.臣未之闻也/德何如/莫之能御也 /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句。 语段分析一: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您可以讲给我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 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些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好吗?” 齐宣王说:“道德怎么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孟子说:“安养民众 才能称王于天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养 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哪儿知道我可以呢?” 1 1. .开

    12、头两段开头两段双方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对话的流程是什么? 齐王问“霸道” 孟子转话题到“王道” 2.2.面对齐王面对齐王对对“霸道霸道”的询问,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的询问,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不闻齐桓晋文 无以,则王乎 (避开“霸道”,引入正题“王道”) 3.3.本段重点:孟子为何撒谎本段重点:孟子为何撒谎“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 其一,孔子的大一统和尊王攘夷政治理想。孔子基于所处的时代,称道管仲桓 文之徒是在于维护诸夏之团结与中国之稳定。 其二,孟子的拨乱反正政治理想。孟子的时代,诸侯纷纷称王,而周天子的力 量已经微不足道。当时各诸侯王向往桓、文称霸,想的已不是

    13、团结诸夏,维护中 国的“王道”,而是攻城掠地,扩大自己的地盘,致使征战连绵,民不聊生。齐 宣王也想以武力服人称霸天下。而孟子周游列国则为推行“王道”崇尚和推 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人民心悦诚服地归顺。所以孟子不但不称道桓文、管晏之 徒,甚至以相提并论为可耻。 因此,孔孟谈“齐桓、晋文事”时,也是采用“拿来主义”,只取符合儒家“王 道仁政”的精华,剔出“霸道”的糟粕。 曰:“臣闻之胡龁h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 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 s,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曰:“有之。” 1.而:连词

    14、,表修饰。 2.牛何之:宾语前置。之:动词,到,往。 3.以:介词,用。 臣闻之(于)胡龁曰/将以(之)衅钟:省略句。 4.若:这样。 5.而:连词,却,表转折。 6.就:动词,靠近,走向。 7.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8.识:知道。 9.诸:兼词,“之乎”。 语段分析二: 【译文】(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 的人。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 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 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取血涂钟 行祭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

    15、替换它吧。”不知道有没 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样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 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1.爱:吝惜,舍不得。2.固:本来、确实。3.然:对,正确。4.诚:确实, 的确。5.异:形容词意动,对感到奇怪。之:主谓间,取独。 6.以:动词,认为。7.若:如果。8.隐:痛惜、哀怜。9.择:区别。 语段分析三: 【译文】(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老百姓都认为

    16、大 王是吝惜(一头牛)。我确实知道您是不忍心。”(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又何至于吝惜一头牛?就是不 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 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 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哀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 什么区别呢?”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 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是:这。2.诚:的确、究竟。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17、主谓倒 装,之:助词,取独。4.伤:妨碍。5.远:形作动,远离。 语段分析四: 【译文】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意译)是一种什么想法呢?, 我不是吝惜钱财才用羊替换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 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 (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 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的声音,便不忍心 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1.1.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 2.2.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肯定善心(

    18、“不忍”)取得信任。 举例论证:“以羊易牛”。 命题:齐宣王可以保民而王孟子的证明题 绝招:逻辑三段论 凡是“不忍之心 ”的君主可以“保民”。 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的。 所以,齐宣王可以“保民”。 凡是“保民”之君“足以王”。 齐宣王是可以“保民”的。 所以,齐宣王“足以王矣”。 “以羊易牛”是不忍之心吗? 齐宣王的借口 牛or羊? 老百姓可是说我只是舍 不得牛。 命题: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孟子的证明题 绝招:逻辑三段论 “远庖厨”“不见其杀禽兽”这是“仁术”; “以羊易牛未见杀羊”这是“仁术”的表现。 所以,“以羊易牛”是乃“仁术”。 有“仁术”则有“不忍之心”, 所以,齐宣王是有“不忍之

    19、心”。 如何理解“以牛易羊”中的仁? 这部分孟子挖掘了齐宣王身上具备的行王道的潜质仁心。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仁,心之德,爱之理也。”儒家讲爱,不同于佛 教讲的慈悲、墨家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而是一种有等差的爱,分别是亲 亲、仁民、爱物。孟子集注卷十三第四十六章讲“君子之于物也,爱之 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的解释物 是“禽兽草木”,爱是“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意思就是,君子对于禽兽 草木这样人类以外的动植物,只是遵照生物的生长时令,有节制地取用,并 不需要像对待人一样对待它们。人的本能是最爱自己的亲人,其次是其他人 类,再其次是动植物。齐王能够表现出对牛对动

    20、物的爱,这一种爱就是爱物, 爱物的心是可以上升为仁心的,一个爱物的人是可以成长为仁民之人的。所 以孟子说“是心足以王矣”,有这仁心,你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但是这种 成长是要修炼的,齐宣王现在不能算是一个仁君,因为他“恩足以及禽兽, 而功不至于百姓”,你的恩惠可以施加给禽兽,却不能给百姓恩惠,能有对 物的爱却没有对百姓的仁。齐宣王肯定亲亲,如今又做到了爱物,那么只要 在做到仁民,就算仁君了。 第一阶段的论证 第一阶段论证观点 论点:齐宣王“可以保民而王” 理论依据:“不忍之心”可以“保民而王” 事件:“以羊易牛” 积极意义:把“保民而王”的帽子牢牢地扣在齐宣 王的头上。 02 第二阶段 是不为也

    21、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 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 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1.说:通“悦”。2.忖cn度du:猜测。 3.夫子之谓:说的就是您,“谓夫子”的宾语前置。之, 宾前标志。4.夫:句首发语词。5.戚戚:内心有所触动。 语段分析五: 【译文】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 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 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 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 什么呢?”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

    22、之 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 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非不能也。” 1.复:禀报。2.足以:足够用来。3.钧:古代重量单位。4.明:名词,视力。 5.秋毫之末:秋天鸟兽生出的羽毛的尖端。6.舆薪:整车的柴。7.许:相信, 认可。8.独:偏偏。9.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10.见保:被爱护。 语段分析六: 【译文】(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 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 柴草。那

    23、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如今您的恩德足 以推及禽兽,而功德却不能推及到老百姓身上,究竟是为什么呢?既然这样,那么, 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视力的缘故;老 百姓没有受到安抚,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是不肯这样做,而不是不能这样做。” 命题: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却 “不推于民”,是因为有称霸的大欲。 孟子的证明题 绝招:类比法 (有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这这是是“不用力不用力”。 (有人)“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这是这是“不同明不同明”。 同理可得: (大王)“恩足以及禽兽

    24、”“功不至于百姓” 这这是是“不用恩不用恩”。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 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天 下可运于掌。 1.何以异:宾语前置。异:区分。2.以:连词,表修饰。3.超:越过。4.枝:“肢” 5.老 /老 :形作动,尊敬/形作名,长辈。幼幼:形作动,爱护/形作名,幼儿。 语段分析七: 【译文】(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 “(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

    25、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 为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 大王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 一天下,属于为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也尊重别人的 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推己及人也爱护别人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 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命题:齐宣王是“不为”而非“不能” 孟子的证明题 绝招:逻辑三段论 A 不能 “挟太山以超北海”,“是诚不能”; “王之不王 ”“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 B不能 “为长者折枝”“是不为也”; “王之不王,不为

    26、也”; 故“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B否定A 结论:“推恩于民”很容易,能做到。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 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 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 du ,然后知长 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 du之! 1.刑:通“型”,名作动,做榜样。寡妻:正妻。 2.至于:从而推广到,古今异义。 3.御:治理。4.举:拿。 5.斯心:这样的心思,即上文所说爱自己家人之心。6.诸:兼词,“之于”。 7.所以:的原因。8.权:动词,用秤称。9.度 /度:用尺量/考虑。

    27、 语段分析七: 【译文】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及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 家一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 安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 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 兽身上,却不能推广到老百姓身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称一称,才能知道 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 思量一下吧! 命题:“推恩”和“不推恩”的两种结果 孟子的证明题 绝招:归纳演绎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则“天下可运于掌”;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 则“

    28、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 则“推恩足以保四海”。 绝招:二难法 “推恩足以保四海”,(齐宣王不想“推恩”)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宣王或“推恩”,或“不推恩”(兴甲兵) 故宣王或“可保四海”,或“无以保妻子”。 1.1.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 2.2.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巧设比喻指出问题。 比喻论证:“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比喻“百姓之不见保” 对比论证:恩足以及禽兽 VS 功不至于百姓。 不能挟太山以超北海 VS 不能为长者折枝。 推恩足以保四海

    29、 VS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引用论证: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如何将爱物、亲亲升华到仁民? 本部分重点解释本部分重点解释爱物的齐宣王不能爱民的原爱物的齐宣王不能爱民的原 因,是他没有因,是他没有“推恩推恩”的意识。的意识。 孔子说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之,反之“己所己所 欲欲”就应该施于人。亲亲是人的本能,你不需要像爱就应该施于人。亲亲是人的本能,你不需要像爱 自己的父亲一样爱天下人的父亲,但你应该将感情降自己的父亲一样爱天下人的父亲,但你应该将感情降 低一点,给予别人的父亲略少一点的爱,这样就够了。低一点,给予别人的父亲略少一点的爱,这样就够了。 齐宣王

    30、能做到却不做,还找借口说做不到。齐宣王能做到却不做,还找借口说做不到。 03 第三阶段 反其本矣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 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 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pin嬖b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 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 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1.抑:难道。2.兴:发动。3.危:使动,使受到危害。4.于是:在这方面。5.所大欲:最

    31、想 要的东西。6.肥甘/轻暖/采(通“彩”)色:形作名,肥美的食物/轻暖的衣服/绚丽的服饰。7. 便嬖:受君主宠爱的人。8.为是:为了这些。9.朝:使动,使.朝见。10.莅:临视。 语段分析八(21-27): 【译文】“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 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 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因为穿着华丽服装的美女不 够看吗?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左右受宠爱的人不

    32、够用吗?您的大臣都足够您使唤,难道大王真 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最想 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 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欲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命题:“王之大欲”是实行王道的最大阻碍孟子的证明题 绝招:演绎法 (王之大欲)“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 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 于前与?” 或为“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前五者,“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故“王之大欲”为“辟土地,朝秦楚,

    33、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即称霸天下)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 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 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异于邹敌楚哉?盖h亦反其本矣! 1.其:语气词,表强调。2.殆:恐怕,可能。3.以:介词,拿,用。4.孰:谁。5.小/ 大/寡/众/弱/强:形作名。6.集:集聚(总面积)。7.服:使动,使降服。何以 异于邹敌楚哉:介词结构后置。8.盖:同“盍”。9.反:同“返”。10.根本

    34、:仁政。 语段分析九(28-33): 【译文】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 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些想要的东西,又尽心 尽力地去干,此后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 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 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 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 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

    35、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 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 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 1.藏:储存。 2.涂:通“途”。 3.疾:憎恨。 4.愬:通“诉”,控诉。 5.其:副词,表假设。 语段分析九: 【译文】(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 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 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 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 象这样,谁还

    36、能抵挡您呢?” 命题:霸道和王道的两种不同结果 孟子的证明题 绝招:类比推理法 邹国“小”“寡”“弱”,敌楚必有灾; 齐国小、寡、弱(“以一服八”); 故“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若“发政施仁”,则“天下仕者 皆欲赴诉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 ” 结论:若发政施仁,则天下莫能御之。 1.1.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 2.2.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步步紧逼陈述利弊。 比喻论证:缘木求鱼。 类比论证:邹人与楚人战 VS 齐国以一服八。 假设论证:今王发政施仁 孟子的“

    37、民本思想”有何依据? 这一部分解释了为何齐宣王有爱物的仁心,却不能行 仁政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因为他想靠武力强取天下。孟子 说你这是缘木求鱼。你以为用武力夺取天下就能获得万民拥戴, 但你恰好理解反了,应该是获得万民拥戴的人才能统一天下获得万民拥戴的人才能统一天下。 农业时代的国家,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人口越多, 劳力越多,产品越多,税收越多,兵源越多,人才越多农 业时代的国家要发展就需要扩大人口,而扩大人口一般就两条 路:等待人口自然繁衍,和掠夺别国人口。通过战争来扩大土 地、掠夺人口的方式会使得天下各国陷入无限战争中,最终使 得天下总人口下降。 抢来的人口如果不善待他们,他们也无法安心生产

    38、、繁衍, 反而可能会流亡到别的国家,或者成为本国的不稳定因素。 于是孟子提出了第三条路:以仁政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 境从而吸引外来人口。 国君要爱百姓,要分土地给百姓,要不影响百姓生产。慢 慢的别国的百姓就会主动来投奔,商人会主动来经商,人才会 主动来做官。 总之,国君不能只想着利己,不能肆意压迫、剥削、残害 百姓,要把重视百姓,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心上,把百姓视为国 家发展的根本。这就是著名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何依据? 第一阶段的论证 论证观点 论点: “王之大欲”是实行王道的最大阻碍 理论依据:“霸道”弱民,“王道”推恩于民;推 恩于民,天下王之。 事件:举重、老吾老、邹国敌

    39、楚 积极意义:在孟子的步步进逼下,宣王陷于两难之 境,不得不答应“推恩”,施行王道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 它包含: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前面大前 提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 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 知识补充 例: 所有的偶蹄目动物都是脊椎动物, 牛是偶蹄目动物; 所以牛都是脊椎动物。 鸵鸟不会飞, 鸵鸟是鸟; 所以一些鸟不会飞。 二难推理是在宣传说理中,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 断为前提构成的推理。 之所以称为二难推理,是因为在宣传中反驳对方的观点, 人们常常运用这种推理逼使对方在两种情况下作出选择,不 管选择哪种情况,都令

    40、人难于接受,这就使对方陷入进退维 谷的困境。 例: 普罗泰戈拉收了一名学生叫欧提勒士。普氏与他签订了这样一份合同:前者向后者传授 辩论技巧,教他帮人打官司;后者入学时交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则在他毕业后帮人打官司 赢了之后再交。时光荏苒,欧氏从普氏那里毕业了。但他总不帮人打官司,普氏于是就总得 不到那另一半学费。普氏为了要那另一半学费,他去与欧氏打官司,并打着这样的如意算盘: 如果欧氏打赢了这场官司,按照合同的规定,他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 如果欧氏打输了这场官司,按照法庭的裁决,他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 欧氏或者打赢这场官司,或者打输这场官司。 总之,他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但欧氏却对普氏说:

    41、如果这场官司我打赢了,按照法庭的裁决,我不应该给您另一半学费。 如果这场官司我打输了,按照合同的规定,我不应该给您另一半学费。 我或者打赢这场官司,或者打输这场官司。 总之,我不应该付另一半学费。 04 第四阶段 反本措施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 尝试之 。”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 恒心,放辟(p)邪侈,无不为已。 1.惛:糊涂。2.进于是:达到这一步。3.以:连词,表修饰。9.敏:聪 慧。10.惟:只有。11.放/辟/邪/侈:放荡/不正/不老实/过度。12.已: 通“矣”。 语段分析十(34-35): 【译

    42、文】齐宣王说:“我糊涂啊,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 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 试着这么做做看。”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 有守道不变的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 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那 么不守法度,越出常规的事儿,就没有不做的了。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 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 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

    43、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1.从而:接着。2.刑:名作动,处罚。3.罔:通“网”,名作动,用网捕捉,陷 害。4.焉:哪里。5.制:动词,规定。6.畜:养活。7.凶年:灾年。8.之:动词, 走向。9.从之:跟从明君。10.惟:只。11.赡:足。12.奚:疑问代词,哪里。 13.治:讲求。 语段分析十一: 【译文】等到(他们)犯了罪,紧接着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 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 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 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

    44、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 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 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 讲求礼义呢?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帛矣;鸡、豚、狗、彘 zh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1.树:名作动,种植。2.衣:名作动,穿。3.畜:饲养。4.无:通“勿”,不要。5. 谨:重视。6.庠序:古代学校。7.申:反复说明。8.孝悌

    45、:孝敬父母,敬爱兄长。9. 颁:通“斑”。10.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语段分析十二: 【译文】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宅院, 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狗、猪这些家畜,不 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 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 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负和头顶东西了。 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 (事情)。” 1.1.这一部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这一部

    46、分双方对话的流程是什么? 2.2.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本次的谈话中,孟子采取何种应对策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有理有据。 对比论证:明君制民之产VS今也制民之产。 孟子的“仁政思想”具体措施是什么? 孟子在这一部分具体阐述了怎么做才能吸引人口。 孟子认为国君应该规定百姓的土地面积,使百姓能养活自 己和家人。有了稳定工作的人就会有稳定的生活,有了稳定生 活的人就会有稳定的思想,有稳定思想的人就可以引导他向善, 人民向善则国家发展。反之,没有固定工作的人思想不稳定, 这些思想不稳定的人机会成为流民。流民为了生存,或是会做 出违法乱纪的事被法律惩罚,或是

    47、会流亡到别的国家。无论哪 一种都会导致国家损失人口。这就是“有恒产者有恒心”,然 后“驱而之善”的逻辑顺序。这一思想哪怕在今天无疑也是很 有道理的,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的失业率,因为失业人口 会变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农民有了土地后,孟子还有指导生产经营的较为具体的方 针。 第一项是蚕桑纺织业,在五亩的宅园中种桑养蚕,经营得 好,50岁的人可以“衣帛”。 第二项是家畜饲养业,如果适时地经营好这项事业,70岁 的老人可以“食肉”。 第三项是农业耕作,如果国家不要用兵役、徭役侵夺农时, 农民把百亩之田种好就可以使八口之家“无饥”。如果这三项 生产事业都经营好,一户农民就可过上较富裕的生活。每家都

    48、富裕了,国家就会兴旺 孟子的“仁政思想”具体措施是什么? 第 三 章 叁 综合全文,试分析孟子推行王道的步骤。综合全文,试分析孟子推行王道的步骤。 1.1.君王君王“爱物爱物”,就具备,就具备“不忍之心不忍之心”,就具备了行仁政的,就具备了行仁政的 基本素质。基本素质。 2.2.君王君王“亲亲亲亲”,就应该,就应该“推恩于民推恩于民”。 3.“3.“推恩推恩”的首要措施是的首要措施是“制民之产制民之产”。 4.“4.“制民之产制民之产”可以使百姓有可以使百姓有“恒产恒产”,有,有“恒产恒产”的百姓的百姓 就有就有“恒心恒心”。 5.5.等百姓有了等百姓有了“恒心恒心”,君王就能,君王就能“驱而

    49、之善驱而之善”。 6.6.做到了以上措施就是做到了以上措施就是“保民保民”,“保民保民”就能就能“行王道行王道”。 孟子话术 本文以王的九次提问引出孟子的一系列仁政治国主本文以王的九次提问引出孟子的一系列仁政治国主 张。看似是王的提问推动了对话,其实除了第一问,王其他张。看似是王的提问推动了对话,其实除了第一问,王其他 的提问都是在孟子的诱导下问出的。孟子一共七次抛出设问,的提问都是在孟子的诱导下问出的。孟子一共七次抛出设问, 引导王的思维,使王认识到问题,认同孟子的思想。引导王的思维,使王认识到问题,认同孟子的思想。 1.善于通过表扬来获取对方信任 2.善于用过提问来引导对方思维 3.善于通

    50、过比喻来阐述抽象道理 1.忽视了恶劣的国际形势,各国混战, 没有国家会给齐国闭门发展的机会; 2.高估了小农经济的效果,对影响生产 的各种风险缺乏预估,对人好逸恶劳、投机 取巧的劣根性认识不足; 3.最重要的是,误以为爱动物的人就会 爱同类,对人的欲望(尤其是占有欲和暴力 欲)认识不足。有些人喜欢动物,但对同类 的人却很残忍,随意地就能做出暴力行为。 齐宣王虽然被孟子说服了,但并没有实施孟子的主张,也齐宣王虽然被孟子说服了,但并没有实施孟子的主张,也 没有给孟子一官半职,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没有给孟子一官半职,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 尊重,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你


    注意事项

    本文((2021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高一) 1.《 齐桓晋文之事》 ppt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