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材料题 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含模拟试卷及答案 2套).docx

    • 文档编号:1649506       资源大小:1.59MB        全文页数:5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15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wenku818)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材料题 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含模拟试卷及答案 2套).docx

    1、第 1 页 共 56 页 2022 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材料题 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 比较类模板比较类模板 (1)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 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 (2)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 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2019 全国 3 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 从公元前 1 世纪建立,到公元 4 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 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 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

    2、呢,那就是罗马人 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 心力量。 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 整个帝国人口约 5400 万, 意大利约有人口 600 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 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 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 (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 察举制度的实施, 构建起研习儒经、 崇尚教化、 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 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 5900 多

    3、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 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 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 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 人同伦”, 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 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第 2 页 共 56 页 据汉书 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1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9 分) (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

    4、;建立起行政 管理制度。 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 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 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 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审设问:概述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归类为比较类设问。 明主体:罗马帝国的国家治理,汉朝的国家治理。 方面: 相同点: 根据材料一“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整个帝国人口约 5400 万,意 大利约有人口 600 万” 、材料二“全国百余郡” “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 5900 多万人”可知,推出“建立了疆域广阔、人

    5、口众多的国家” 。 材料一“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 、材料二“全国百余郡,实施统 一制度、法令” ,据此推出“制定了统一的法律” 。 (材料重复) 材料一“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 、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 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 ,据此推出“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材料强调) 不同点: 材料一“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 、材料二“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 法令” ,据此推出“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 (套路积累) 材料一“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 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 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

    6、世界” 、 材料二 “书同文” , 据此推出“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 (材料强 调) 第 3 页 共 56 页 材料一“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 、材料二“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 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并结合所学,推出“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 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 (积累) 材料一“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 、材料二“汉朝境内 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并结合所学,推出“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 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 评价类模板评价类模板 (1)评价历史人物 1. 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

    7、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 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2. 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生产力标准;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 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阶级的观点;时代的 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 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不要以偏概全; 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评价历史事件 1.史实(即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是否促进社会或生产力发展)+性质 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结论 2.解答步骤: “是什么”, 即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是

    8、什么或你同意的观点是什么。 “为什么”,即你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 “怎么样”,即你对持有该观点的人有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的根 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一般问你如何看待/认识/评价 XX 这种问题注意把握两个大的原则,即辩证和历史,然后再自行组织言之成理 即可。 第 4 页 共 56 页 栗子:2015 年课标一第 40 题,以“儒学的发展与创新”为主题 第三问为(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 分) 40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

    9、的继承者自居, 排斥佛、 道, 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 认为周公、 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 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 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 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 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 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 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 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

    10、孔 子所编定的诗经 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 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 释春秋 ,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 “始于据乱(世) ,立君主; 中于升平(世) ,为立宪,君民共主;终于太平(世) ,为民主” 。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把握住辩证原则(一分为二/全面) ,同时注意历史的原则,即放在特定的历 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 ,可获得答案为: 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 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 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25 分大题一般不会超出这些问题的范围,虽然具体设问方式和问

    11、题设置可 能有所差异,但是“套路”是一样的,把握住这个“套路” ,在答题时,你的思 路永远是系统和清晰的。 那么剩下的就是练习自身的语言组织、表达和行文了,这个要多看、多模仿 第 5 页 共 56 页 标准答案的概括风格,久而久之,你在组织答案时,也会更加凝练和准确。另外 注意利用材料中原本就有的概念和关键词,可以让答案与材料主题更加契合,也 显得更为专业。 说明类模板说明类模板 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 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3)如果是

    12、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 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2019 全国 1 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 表 219501980 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 19506187852733484 1955285106174527941 196512231192691024116 19752390105821413410231 19803712100801480011141 摘编自19491984 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 年达到

    13、4002 万吨,1986 年达到 5205 万吨,至 2002 年达到 18224.89 万吨,钢产量已连续 7 年保持世界 第一。2002 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 2001 年增长 39.30%,2002 年重点大 第 6 页 共 56 页 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 2001 年增长 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 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 基本原因。 (15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 因。 (10 分

    14、) 41 (1)趋势: 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 70 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 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70 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原因: 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 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 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审设问: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四个国家分别 说明。 ) 明主体:美国、日本、苏联、中国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方面:1. 根据

    15、图表时间“1950-7980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中国大力发展重工业、 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及受经济“滞胀”影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日 本发展引进技术等方式对经济的推动及受经济“滞胀”影响等方面作答。 第 7 页 共 56 页 特点类模板特点类模板 1、历史事件 时代背景、参与主体、引动方式、引动目的、引动结果 性质影响、终结性结论、与类似事件的区别 2、历史措施 背景、目的、内容、结果、影响 3、历史阶段特征(具有变化性) 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生产关系 4、历史人物特征 时代、阶级、个性化活动、思想主张、历史地位 模板一:角度要素,步骤(先明主体,在明几方面) 1.背

    16、景:经济因素+阶级力量+特殊方式+外部影响 2.时间:早晚-长短 3.目的:为某阶级/人服务-多重目的 4.过程:相关准备-过程变化-领导力量对比-顺利-突出地方-重大事件 5.内容(措施) :产生依据-体现思想-突出特点-包括方面-侧重方面-实行办法 模板二:专题分析(多角度分析) 1.经济: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经济繁荣状况(交通、城市、人民生活 水平) 2.政治:制度政策-政权变更-中央与地方-民族关系 3.思想文化:思想有解放作用和阻碍作用,文化要结合政治经济思考。 4.国际、民族、军事、个人主观。 栗子:栗子: (2017 全国 2 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

    17、5 分) 材料一 第 8 页 共 56 页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 下达“严行封禁” “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 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 年, 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 上海各工厂 “日需外洋煤铁” 极多, “可 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 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 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 “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 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

    18、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 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 , “加强对某些从前 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 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 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和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 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 分) (2)特点:优先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有计划地开展矿业普查和勘探工作,重 视对特缺乏资源的普查和勘探。

    19、 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是合理的分布生 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有计划地展开 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 “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 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等信息 第 9 页 共 56 页 概括归纳得出。 审设问: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特点。 明主体:1.一五计划期间的矿业政策;2.清代矿业政策。 方面:1.背景:一五计划 2.目的:发展工业 3.内容:保证勘探力度,矿产普查加强稀缺不平衡资源开采,合理开矿,建基地, 定计划。 4.内容:实

    20、施办法-开矿服务于国家计划。 模板解析:模板解析:由 12 推出“开矿服务与国家工业化建设” ,体现特殊的历史时期。3 是材料中特别强调的,资源稀缺推出“重视稀缺资源的均衡勘测” ,合理开矿建 基地推出“独立自主开发矿产” 。 感想感想:材料字少,提示明显;材料对比度不高;对史学分析能力要求高 (套路) ;注重特殊历史背景;材料强调的部分一定要答;高度重视两 则材料重复语句。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 15671840 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 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 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 32 万人,近代中国海

    21、 外移民的总数为 1500 万人左右,期中 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 联系,18621949 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 25510 家,投资总额约 63271 万 第 10 页 共 56 页 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 民潮,到 2008 年,移民人数达到 1000 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 (第六卷)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 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

    22、上的贡献。 (17 分) 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 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 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审设问:审设问:16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特点 明主体:明主体:1.中国海外移民(明) ;2.世界移民潮(暗) 思路思路:与世界范围内相比特点(角度)具有时代特征(通过中国在不同时段 的移民状况与世界范围内对比) (角度)带有变化色彩(格式) 方面方面:1.时间:A.中国 1567-1840 年承前启后1500-1850 年世界开始移民。特殊 时间段指出鸦片战争,因此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晚于世界潮流,出现在鸦片战 争后。B.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很

    23、少向外移民1945-2000 年世界移民规模扩大, 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段时间内移民基本停止。 2. 变化:70 年代出现移民潮,移民集中发达国家;1601-1850 移民东南亚,新 中国成立呼移民停滞。 C.70 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移民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 国家。 感想感想:设问极重要,告诉角度及答题格式;材料对比度极高,基本通过对 比得出;注重特别历史时期背景考查,点明时期;动态度高,注重变化趋 势的描述。 2014全国1卷40. (1)特点 审设问: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特点。 (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科技成果的内容和影响) 第 11 页 共 56

    24、页 来源:材料一、二。要求:分别+结合所学+根据材料 思路: 1.涉及不同个人-时代特征; 2.“分别指出”-注重不同材料的分析, 材料分层、 逐句概括、对比;3.“科技成果”-影响。 方面:宋:搜集整理农业,写出天工开物 ,因此推出“搜集整理传统农业 技术,承古萌新,多总结少创新”。 (对比材料,时代特征:承古萌新) 是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因此推出“古代传统农业科技集大成者, 影响深远”。 (主体提示,材料强调) 牛:阐述其后被视为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规律,因此推出“长期实验基础上的 理论探讨,重视科学”。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 此推出“影响范围广,取得突破

    25、性的研究成果”。 感想:主体提示方向;注重与课本时代特征的结合;主客体特点结合。 2014 全国 2 卷 40.(1)特点 审设问: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地域特 征;变化;时代特征;规模。 ) 明主体:东北地区移民过程。 思路:具有时间的特殊性;回答要体现变化性。 方面:方面:政府完全禁止时开时禁政府完全开放鼓励移民(材料重复语句体 现其变化性) ; “东北地区、山东、河北、黑龙江、哈尔滨”移民主要来自临近省份(设问提 醒,材料反复出现语句) ;移民规模逐渐扩大(设问提示,经验所积) ;由 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主体(领导力量的对比)来自套路;“闯关东政府

    26、制定章程”-非法移民到合法定居(材料提示变化) ;“尼布楚条约签订”-移民 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重大事件+联系所学) 。 感想:感想:高度重视材料重复所提语句;套路+课内积累要点十分重要;设 问提供大量答题要点并指明方向。 2013 年全国 1 卷 40.(1)特点 第 12 页 共 56 页 审设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我国海洋利用的特点。 (利用度如何; 谁在利用。 ) 明主体:我国海洋利用。 思路:注重材料的逐句概括,一点不漏;套路应用度高。 方面:“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国家之一”,因此推出“历史悠久”(材料强调) ; “借助边海”“远洋航行”,因此推出“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材料

    27、重复) ; “海上丝绸之路”“航海著作”,因此推出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 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因此推出”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航海(方式套路) ;“僧 人”“海外贸易”,因此推出“以民间交流为主”(方式套路) ;“海禁,倭寇”, 因此推出海洋意识薄弱(积累) 。 感想:单一材料特点的概括,一定要逐字逐句,缺一不可;灵活结合套路, 一旦涉及 xx 人/xx 阶级/xx 群体干了 xx 事,那么一定要答出主体的变化(屡试不 爽) ;多积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原因类原因类模板模板 历史背景一般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 它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 面的内容。 比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28、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 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 “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1、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 思想诸方面因素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2、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第 13 页 共 56 页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

    29、各方面重要因素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 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 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 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原因” 、 “因素” 、 “为什么” 、 “ (时代)背景”等 这类问题答案有三个来源: (1)材料 比如今年(2016 年)课标一的“人口膨胀”问题,第一问问清代人口膨胀的原 因,基本全在材料中。 栗子:2016 年全国一卷第 40 题,以“人口膨胀”为主题

    30、 第一问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 响。 问题属于原因类,答案基本全在材料中,分层提取即可。 答案:社会稳定;政府取消人头税,进行赋税改革;农业生产技术进步;高产农 作物的推广;土地的开垦。 (2)所学知识 联系所学知识的时候不要盲目,一定要结合材料给我们的线索,这些线索有时间 第 14 页 共 56 页 线索,有关键词性线索,我们依据这些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去联系 所学组织答案。 如果是近代史, 还要注意内因、 外因, 如果涉及到某个群体或人, 还要注意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栗子:2014 年课标一第 40 题,以“宋应星与牛顿不同命运”为主题

    31、 第二问为(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 同的原因。(10 分) 依据材料中的时间及关键词线索,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三个维度分析 宋应星科技成果命运的原因。 答案为: 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 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 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文化专制。 (3)围绕主题本身进行发散思考。 当材料和所学知识都无法给出答案的时候, 我们只能围绕主题本身进行逻辑推理。 栗子:2012 年课标全国第 40 题,以“西方城市交通设施及管理”为主题 第一问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 背景。 (6 分) 材料仅仅为现象的描述,并未提供背

    32、景及原因,结合材料中“1868 年”这一时 间线索,以及“英国” “世界上第一盏”等关键词线索,可以联想到英国 1765 第 15 页 共 56 页 1840 年进行工业革命这一经济背景。其他的原因与背景只能根据材料所述现象 进行逻辑推理,因为交通信号灯设置在伦敦城中,不难想到城市化这一因素,而 交通状况的复杂需要交通秩序的维持。 可以获得答案:背景: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 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作用类作用类模板模板 1、设问方式 限定性地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 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

    33、、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需要一分为二的回答积 极,消极影响和消极作用或积极作用) 。 2、答题模板 (1)国内(政治)国内(政治+经济经济+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国际(政治国际(政治+经济经济+思想文化思想文化。 ) 政治影响,主要是从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 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 经济影响,主要从是否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促 进了新的经济理论、经济的变革、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使经济结构 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是否促进了国内外的经济交

    34、流、是否增强了国力、是否减 轻了人民的负担,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 思想文化影响, 主要从是否冲击了传统思想和占领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否宣传了 进步思想是否促进了思想解放,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论等方面; 国际关系影响,主要从是否影响到两国关系(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 )是 否引起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师影响地区和世界的和平, 是否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 等方面。 第 16 页 共 56 页 (2)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 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影响作用表现为目的和动机实现的影响, 等同于 直接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 势(如生产力的发

    35、展,社会发展趋势等) 。 (3)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 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客观 影响可从自然和社会环境经济影响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科技等方面思考。 高考历史大题万能句高考历史大题万能句 1、现象、表现“现象” 、 “表现”俱指情况、史实而言,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 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如“上引材 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实。 “南朝和南宋时期,南方经 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即要求答出经济发展的情况。 2、体现、反映“体现” “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

    36、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如, “下列 19 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有” 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 “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 “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 。 又如, “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民族关系既有“战乱 和分裂” ,又有“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 ,且后者是主流,这样的答案,要 转几道弯才能组织现来(不是直接能够得现结论的),考生如不能领会此意,何能 作出符合命题者意图的答案? 第 17 页 共 56 页 3、说明、表明“说明” , “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合论, (这个意义多

    37、用“表明“),;此外, “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 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 发”)1994 年高考历史第 43 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 了什么?”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意思。 4、评述、评价、评论 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评价就是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 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三者既有区别,又 有联系。评述偏重于叙述,评论(评价)偏重于结论。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作 答

    38、不要求面面俱到, 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 精炼而又恰当。 在问答题中常用 “评 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观点等。 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 法,设问呈现: (1)“评价” ,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或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 述”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评论。 (2)评价、评述类设问含有这样的词语:评价、简评、评论、说明、证明、解释、 你认为、如何理解、你的看法等。 答题模板:(1)评价类历史评价=史实(即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是否 促进社会或生产力发展)+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

    39、消极)+结论 (2)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是什么” ,即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是什么或 你同意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即你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 第 18 页 共 56 页 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怎么样” ,即你对持有该观点的人有何评价,也就 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的根源, 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理论的高度等方面 思考。 5、联系、结合 例,“联系从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到20世纪20年代英法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试结合 19 世纪 50、60 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 “联系” 、 “结合”意思差不多,字面上说是与之发生关系,实际上则是以之作背 景用依据

    40、,用以说明或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题中要求“联系(结 合)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主要答案所在。那么前者究竟答 不答呢?当然要简明扼要地回答,但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之上。下面再看一例, 就更清楚了: “结合 13 世纪至 20 世纪 20 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分析 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 。此题要求答出英国在 700 年间的“经济” 、 “阶级 关系“、 “议会” 、 “政党政治”四个方面的变化,但前两个方面是次要的,后两 个方面是主要的;同时后者以前者为背景、依据,两者有密切联系,而不是毫无 关系。因此,此题答题内容虽包括四个方面,但不能分别将四个方面

    41、的史实一一 列出了事,而必须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先述前两个方面的情况,后述后 两个方面的情况,才符合题目要求。 6、经验、教训、启示: 经验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启示则二者兼而有 之。 7、情况、状况 情况和状况都是指情形。 因此二者基本相同, 可以通用。 例如: “试述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一题就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特 第 19 页 共 56 页 点和影响。它们的差异在于情况偏重于动态,状况偏重于静态。因此在题目问情 况的时候就要着重答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 8、简述、综述、概述 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的意思。但是历史问答题

    42、的题目中如果出现了“简述”二字, 就意味着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简单叙述题,如“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 二是复合简述题,如“简述明清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措施及影响”三是综合 叙述题。如“简述中国古代在医药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 综述就是综合叙述。历史问答题中如果含有“综述”二字,就肯定属于综述题。 然而,在历史问答题中,综述题直接用“综述”作提示语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用 “简述” 作提示语, 有的甚至不用提示语。 所以, 判断一道问答题是不是综合题, 主要应该看全题意思是否以综述作为主要解答方法。综述题和简述的区别,主要 在于:第一,从答案内容来看,简述题只要求叙述一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

    43、集 中;综述题则要求叙述多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分散。第二,从解答方法来看, 简述题主要概括叙述,而且采用的是“详细概括法” ,综述题虽然也要概括,但 它采用的是“高度概括法”;而且它的主要解答方法是综合。第三,由上述两点 就决定了简述题属于普通题或“基础题” ,而综述题属于综合题或“提高题” 。 概述就是概括叙述的意思。概述和综述的意思基本相同。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 采用“高度概括法”去叙述。如“概述 18401949 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 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 ” 9、效果、结果、后果效果是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 结果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

    44、后状态。后果是指最后的结果(多用在 坏的方面)。 第 20 页 共 56 页 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后果是贬义词。在历史问答题目中,使用效果的不 多。最常用的是结果,有时用后果。例如,简述德国十一月革命的经过和结果。 在这一道题中就不能用后果。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美推行绥靖 政策的表现如何?后果怎样?在这一题中用“后果”好。一般情况下,结果可以代 替后果。 10、作用、影响、意义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影响是指对人 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 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

    45、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 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 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 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 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问某 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考虑. 2020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高考历史答题模板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第 21 页 共 56

    46、 页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 析。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 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 ,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 要点化,一 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 明,一目了然。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

    47、或变法是否符合 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 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 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 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基本方法: 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 关键是根据题意, 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 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 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 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第

    48、22 页 共 56 页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 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 但要把经过改 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 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 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 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含义及区别 1、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 它包括原

    49、因和条件两个 方面的内容。比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 ,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 ,即可能性; 二是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 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 中, “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主要包括国内外的经济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他们所包含的知 识点分别如下: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第 23 页 共 56 页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文化

    50、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原因 (一)原因主要包括内因(主观) 、外因(客观)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 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 原因。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 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 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 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1)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材料题 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含模拟试卷及答案 2套).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