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8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课标等级考要求: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 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核心素养定位】 1综合思维:以环境问题的图文材料为载体,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 表现、产生原因、产生危害及解决措施。 2人地协调观:结合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探寻解决环境问 题的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知识体系构建】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思想人地关系 _崇拜自然原始的平衡关系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_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工业文明_自然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采集渔猎 对抗性 征服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物质 能量 2环境问题产
2、生的原因 (1)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_及其替代品的再生 速度,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_,形成环 境污染。 资源本身 自净能力 3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 _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水污染海洋污染噪声污染 生态破坏 _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湿地破坏土地盐碱化全球变暖 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_短缺能源短缺 大气 水土流失 土地资源 4.环境问题的分布 (1)城市与农村的地域差异 城市 主要表现为_,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原因: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 集中 农村 主要表现为_,如水土流
3、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 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等。原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 强度过大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差异 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原因:过分消耗资源 发展中国家 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原因: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过快,环境 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 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分布的全球性与局域性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_、土地荒 漠化等,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 局域性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事件,有些已演变成社会公害, 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臭氧层
4、破坏 【疑难辨析1】环境问题是不是单指环境污染? 提示:不是。环境问题除了环境污染外,还包括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态 破坏和资源短缺。 三、可持续发展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问题。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图中A表示_系统,B表示_系统,C表示_系统。 (2)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_持续发展是基础,_ 持续发展是条件,_持续发展是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_原则、_原则、_ 原则。 经济社会生态 生态经济 社会 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疑难辨析2】可持续发展单是指环境保护吗? 提示:不是。可持续发展是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解决环境与发展的问题, 强调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
5、系与协调,寻求人口、经济、环境各要 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故可持续发展并不单指环境保护。 人口压力 环境污染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手段_技术 核心提高生态效益 方式环境友好 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实 践 工业发展_ 农业推行_ 公众提倡适度消费 环境无害化 清洁生产 生态农业 【疑难辨析3】清洁生产不产生任何废弃物吗? 提示:不是。清洁生产是相对的,是与传统生产技术相比较而言的,清洁生 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废弃物,只是相对而言废弃物产生较少。 考点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高考真题 【例1】2015全国卷,37(3)、(4),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 如图示意河套平
6、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 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 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2)指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6分) 答案: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 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 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 严重。 答案: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严格执 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 施净化;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
7、排污处罚力度;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 环保意识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题能力培养 农药 达标 慢 对接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河套平原为著名的黄灌区/农业主产区。 综合思维人类活动造成地理要素的变化。 人地协调观 结合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人为原因分析对策,通过调整(或 改变)人的行为来实现更好的治理效果。 2.方法规律 1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原因典例或分布 全球变 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 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 臭氧层 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 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 散
8、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 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世界:西欧、北美、日本 中国:南方地区 2.生态破坏问题 表现原因典例或分布 森林面积减少滥伐森林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 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 化趋势与沙尘暴、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土壤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内陆干旱区原生 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 遭到破坏或过度 捕猎等原因 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森林破坏 等 3.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表现原因典例或分布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 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的春旱 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建设用
9、地增加等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3.题组精练 考向1环境污染 12021福建漳州一模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 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示意我国20002011年PM2.5污染 物总体重心迁移轨迹。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20002011年间PM2.5污染物总体重心变化趋势是() A先快后慢并持续向东移动 B先快后慢并总体向东移动 C先慢后快并持续向东移动 D先慢后快并总体向东移动 (2)造成2004年后PM2.5污染物总体重心移动趋缓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部重化工业大力发展 B东部能源的消耗大幅度减
10、少 C西部生态保护力度加大 D东部产业发展环保门槛提高 B D 解析: 第(1)题,由图示不同年份重心移动方向与距离,可判断2000 2004年间移动速度快,2004年以后移动速度慢;总体由西向东移动。 第(2)题,重心向东快速移动,说明东部PM2.5污染物排放量快速 增加;2004年后总体移动变慢,说明东部环保要求提高,排放量大的 工业建设或扩产减慢,即D正确。 考向2生态破坏 22021皖江名校联考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河田镇原名留镇, 历史上种满柳树,又称为“柳村”。柳村曾一度形成“柳村无柳、河 比田高”的局面,故改名“河田”。如图为河田镇等高线地形图。读 图,完成(1)(2)题。 (1)柳
11、村一度形成“柳村无柳、河比田高”局面的原因是() A人口增长过快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不合理放牧 (2)为解决河田镇的生态问题,当地政府可以() A将人口搬迁到河流沿岸 B禁止在东部地区进行耕作 C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D推广使用喷灌、滴灌技术 A C 解析: 第(1)题,“柳村无柳”说明森林被砍伐,农业社会人口增加,要 砍伐森林来增加耕地用来种植粮食作物;该地位于季风区,夏季暴雨 集中,由等高线可判断地势起伏较大,森林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导 致河流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出现“河比田高”,据此可判断人口增 长过快是主因,故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第(2)题,由等高线可判断,该地多低山丘陵地形
12、,当前主要生态 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可缓解水土流失,故 C正确。图示河流沿岸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并不适合大量人口居住和 耕作,则A错误;东部地区等高线较稀疏,地势平坦,适合发展种植 业,则B错误;喷灌和滴灌多用于气候干旱地区,来缓解水资源紧张, 而该地气候湿润,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则D错误。 考向3人地关系与环境问题 3读下面两流域图,完成(1)(2)题。 (1)据图推断,M、N两流域共同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沙化 C大气污染D酸雨危害 (2)M、N两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别是() A工业排污、生活废水排放 B围湖造田、毁林开荒 C乱砍滥伐、湿地破坏 D过度开
13、垦、矿产开发 B D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M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塔里木盆地,N 流域位于内蒙古的东北地区。M、N两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人类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经济活动以及水资源使用不合理,产生了共同 的环境问题土地沙化。 第(2)题,M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是过度开垦,具体表现为土地资 源和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N流域环境问题源于煤炭资源的大量开发。 考点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1.高考真题 【例2】2018天津卷,7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 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 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 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
14、经济的是() B 解题能力培养 对接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关注循环经济,体现 了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 根据不同经济活动经营环节的关联性,结合循环经济的含 义,判断循环经济,体现了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运用循环经济原理,判断选项中的经济活动是否属于循环 经济,体现了地理实践力。 2.方法规律 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展实施的 前提是明确其内涵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表析如下: 原则含义具体做法 公平性 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 之间
15、、人类与其他生物 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 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 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 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 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 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 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 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 的关系 共同性 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 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 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 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 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3.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
16、方式, 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其特征是低开采、 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 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2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区别 项目传统经济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 用 资源利用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多次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置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物质单向流动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 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3.题组精练 考向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区分 1可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和更好环境的城市。下图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
17、指数示意图。读 图,回答(1)(2)题。 (1)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 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有序性原则 (2)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 A提高能源利用率B降低碳排放量 C提高城市绿化率D减少污染物排放 C D 解析: 第(1)题,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该做法符合可 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故选C项。 第(2)题,图示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 没有体现出城市绿化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量的变化。故选D项。 考向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理解 22021济
18、南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示意图。读 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19851995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污染水平整体不变 B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 C经济发展指数保持在相同水平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2)该地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是() A19851990年B19901995年 C19952000年D20002005年 B C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从1985年到1995年,环境污染指 数在下降,资源能源消耗指数在降低,但数值仍较高,维持在较高的 水平;经济发展指数上升;资源能源消耗的指数依然比较高,且经济 发展指数较
19、低,因此人地关系并没有协调发展。故选B项。 第(2)题,从图中看,1985年到1990年之间,环境污染指数在下降, 但是能源资源的消耗指数比较高;1990年到1995年环境污染指数比较 低,能源资源消耗指数较高,经济发展指数较低;1995年到2000年, 环境污染指数较低,资源能源消耗指数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 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2000年到2005年,环境污染指数不断提 高。故选C项。 考向3生态农业 32021湖北联盟一模“富碳农业”指在人工密闭环境中,利 用光、气、温、水、肥、种等最佳条件组合,创造高效率的光合作用 环境,将二氧化碳作为气肥大量地使用,生产出丰富的粮食作物供给
20、 人类生活。如图为“富碳农业”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回答(1)(2) 题。 (1)下列有关“富碳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精耕细作、生产规模大 B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 C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低 D集约化程度高,受市场影响小 (2)发展“富碳农业”,能够() A消耗二氧化碳,缓解碳排放压力 B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价格 C减少农药使用量,保证土壤肥力 D增加农产品供给,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B A 解析: 第(1)题,从图文看,富碳农业工厂是与排放二氧化碳的工厂紧密 联系的,几乎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故选B项。 第(2)题,根据富碳农业的生产原理,主要是将工业中排放的二氧 化碳富集起来,进
21、行农业生产,既能提高农业产出,又能减缓二氧化 碳的排放,能为全球变暖问题做出贡献。故选A项。 考向4清洁生产 4下图为我国某酒精企业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其中虚线 部分为传统生产工艺。读图完成(1)(2)题。 (1)该清洁生产方式的益处是() 提高土壤肥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产品种类缩短生产工艺流程 AB CD (2)从接近原料产地考虑,该企业最可能布局在我国粮食主产区( ) A青海省B河南省 C湖南省D广东省 A B 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实施清洁生产后,利用沼气发酵后的沼渣作 为农田的有机肥料,能够提高土壤肥力;生产流程延长了,产品的种 类增多了;但是该厂在整个的生产过程中提高
22、了资源的利用率,减少 了污染物质的排放,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故选A项。 第(2)题,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酒精生产需要大量的玉米作为原料,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主要的粮食作物为青稞,湖南和广东位于我国的 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水稻,河南位于我国的华北平原,是主 要的玉米产区。故选B项。 考向5循环经济模式 52021安徽蚌埠质检贝丁顿社区位于伦敦西南。为减少建筑 热损失,建筑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太 阳能装置等,使这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社区。下图示 意贝丁顿社区能源循环模式。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当地气候() A冬季阴冷潮湿B夏季寒凉干燥 C气温
23、年较差大D降水年际变化显著 (2)符合社区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有效措施是() A屋顶种植景观植物B建筑设置隔热层 C控制居民生活用电D社区栽种速生林 A D 解析: 第(1)题,贝丁顿社区位于伦敦西南,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 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年际变化小。故选A项。 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图中建设生物燃料热电连产厂,为生活 提供电力和热水,为此需要生物燃料,所以需要在社区栽种速生林。 故选D项。 考点三循环经济关联示意图的判读(常考20类基础图示之十九) 1.高考真题 【例3】福建卷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 意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完成(1)(2)题。 (1)最适宜该模
24、式的是() A河套平原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D闽浙丘陵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城镇发展 提供清洁能源促进民居集中 AB CD D B 析图能力培养 低 经济 对接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循环农业实现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综合思维沼气生产条件和意义。 区域认知沼气生产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地理实践力运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原理指导生产建设。 2.方法规律 图表呈现 读图指导 在循环经济关联图中,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复杂,关键环 节突破法和代入尝试法是突破此类试题的两种有效方法。 1关键环节突破法 分析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
25、(上图 主体为生态农业); 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 口; 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 系; 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b为饲料、d为肥料),以增添 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 将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 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代入尝试法 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关系的选择题,可以使用直接代入法尝试 作答。方法如下: 把握关联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教材知识,对相关环节进行正确、 严密的推理、分析和判断; 关联图中若有填空,可采用先易后难
26、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 容易的完成,剩余的可采用试填法完成; 最后进行验证,以确保判读的正确性。 3.题组精练 考向1清洁生产 1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是一个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大的 省份,近年来调整资源开发模式,减少初加工产品的外销。读贵州省 产业开发模式关联图,完成(1)(2)题。 (1)图中的甲、乙、丙分别是() A水能、有色冶金、钢铁 B有色冶金、水能、钢铁 C水能、钢铁、有色冶金 D钢铁、水能、有色冶金 (2)贵州省若采用图中虚线右侧的开发战略,则会() A加大矿产品出口,提高经济效益 B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C实现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 D充分利用资源,延长产业链 A D 解析
27、: 第(1)题,理清相互关系:甲和煤矿都用来发电,可判断甲为能源, 对比选项可判断为水能;铝土矿和电力工业可以发展有色冶金工业, 故乙为有色冶金;煤矿和调入的铁矿可以发展钢铁工业,故丙为钢铁 工业。 第(2)题,尝试代入,重新理顺:联系这类事物的形成和演变,把 判断出来的工业部门代入图中,重新理顺看是否符合相互关系。钢铁 与冶金产品可发展机械及配件生产,废弃物回收生产化肥。虚线左侧 注重初级产品外销,虚线右侧的开发战略主要体现了对初级产品的深 加工,故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延长产业链,而不是加大矿产品的出口, 主要促进原料密集型工业的发展,但是废弃物就近堆埋、雨季倾倒会 加大环境污染。 考向2生态
28、农业 22021重庆模拟下图为某地区夏季生态农业示意图。读图, 回答(1)(2)题。 (1)该地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地区D四川盆地 (2)图中字母P、Q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大豆和豆制品加工B棉花和纺织工业 C水稻和米皮加工D油菜和油料加工 C A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判断该地位于温带地区。 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亚热带,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黄土 高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谷子。只有东北地区符合。故选C项。 第(2)题,根据图中P作物有固氮作用,分析P作物是大豆,东北地 区是我国大豆主要产区。大豆加工成豆制品Q,进入市场,获得资金, 渣
29、作为饲料。所以图中字母P、Q代表的内容分别是大豆和豆制品加 工。故选A项。 新教材链接新教材链接7碳排放与全球变暖碳排放与全球变暖 热点一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1.碳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释放热能,同时也向大气中进行碳排放,使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中原有的碳循环和碳平 衡,增强了大气“自然温室效应”的作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 势。 2全球气候变暖对环境的影响 (1)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加大,遭受破 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量上将有所增加,空间范围也将扩大。 (2)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上升:气候变暖会引起两极地区及陆地上的高 山冰雪消融,
30、导致全球海平面升高,一些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3)可能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受气候变化影响,高温、干旱、 破纪录的降水和洪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风险不断加大。 (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使得热带、亚热带地 区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从而加快或者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全 球气候变暖,还会改变某些疾病传染媒介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的 滋生环境,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 热点二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 1.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气候危机具有全球性,往往一个国家造成的碳排放,后果却必须要相邻 国家甚至全球共同来承担。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气候变化又彼此相互影响。 因此,进行碳减排,解决
31、气候危机,亟需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合作应对。 2“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1)发达国家有义务率先采取措施,大幅度减少碳排放,并为发展中国家 的经济发展和碳排放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在碳减排国际合作中承担更多 的责任。 (2)发展中国家应妥善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为 了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因为减排而延续贫困、制约发展。中国积极参 与制定国际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制度。推进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 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支持。 3碳交易 碳交易是京都议定书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以国际法作为 依据的温室气体减排交易,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 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为
32、体现公平的原则,短期内对签署协议的发达国家的碳减排额有定 量的强制措施,而对发展中国家则没有。发达国家为了在规定时间内 完成减排指标,可以通过技术援助等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 或通过购买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额抵消自身的减排指标,这种方式比 发达国家在本土实现碳减排成本更低。 即时演练 12021河北廊坊联考读2012年我国交通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布图, 完成(1)(2)题。 (1)甲是我国人均交通碳排放量最高的省市,对其贡献程度最小的是() A道路平坦程度B居民可支配收入 C人口密度D经济发展水平 (2)能有效减少乙省交通碳排放总量的合理措施是() A控制经济的增长速度 B改变以出口为主的产业
33、结构 C大力拓宽城市道路 D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 A D 解析:第(1)题,图示甲为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道路平坦利 于汽车通行,故对交通碳排放量贡献最小,故A正确。第(2)题,新能源汽车多以 电能为动力,碳排放量较少,则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可减少交通碳排 放量。 22019全国卷,68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 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 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 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
34、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B湿地 C草地D寒漠 A D C 解析:本题组通过西伯利亚地区气候的变化,考查全球变暖对自然 环境的影响;西伯利亚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蕴含了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的学科素养。第(1)题,由“越年积雪面积减少”可知,西 伯利亚地区气温升高,故A项正确。第(2)题,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变暖, 冻土融化,使表层土壤液态水含量增多,再加上冻土融化使地表产生 融沉现象,因此形成大面积低洼的湿地。故D项正确。第(3)题,西伯 利亚地区气候变暖,使得土地蒸发量增大,再加上平地上的地表水汇 流到洼地里,使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而平地上的耕地逐渐 变干,从而转化为草地。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