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招考、培训>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2届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 文化传承与创新.pptx

    • 文档编号:1404377       资源大小:641.87KB        全文页数:93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7.5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7.5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小豆芽)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7.5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2022届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 文化传承与创新.pptx

    1、专题十专题十 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 目 录 考点帮必备知识通关 考点1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考点2 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考法帮必备知识通关 考法1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考法2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目 录 高分帮“双一流”名校冲刺 方法 措施类试题 析热点时政解读 热点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通方法解题指导 考情解读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 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 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 化传播 文化的多样性与 文化传播 2020全国卷, T20 2020山东高考, T11 认同我国在文化传承 与创新方面的政策,认 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

    2、化;正确对待不同民族 的文化,尊重文化多样 性。科学认识文化的 传承与创新;积极主动 参与文化传播和文化 创新,自觉做传播中华 文化的使者、传承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志 愿者。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 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探究文化创新的动力和途径。 文化的继承、发展 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 与创新 2020全国卷, T20 2020全国卷, T20 2019天津高考, T8 高考怎么考 基础性:主要考查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文化传 播的途径和手段、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创 新的途径等基础知识。 综合性:结合文化的社

    3、会作用、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等综合考查文化创新。 应用性:以我国文化发展中进行创新的事例为背景材料,以选择题或非选 择题形式考查如何实现文化的创新、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等知识。 创新性:选用世界文化发展的新成果、我国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多样文 化等素材创设情境,非选择题以开放性设问、说明类设问形式呈现,注重 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 知识体系构建 考点1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考点2 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考点帮必备知识通关 考点1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的多样性 (1)含义。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各 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

    4、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 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 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 动力。同时,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3)表现。 主要通过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表现出来,还表现为语言文字、宗教 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的多样性。 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内涵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具有一定意义的、并要在这一天举行 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它蕴含和体 现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 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 族历

    5、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 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 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 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 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 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 现形式。 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地位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 淀。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 标志。 作用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 中展示。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 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 族文化的韵味。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 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4)原因。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由于各民族 生产生活

    6、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运行等因素各有不同,每个民 族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有很大差别,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文化 也多种多样。 辨析比较 区分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化 比较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 区 别 基本 内涵 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 形式各具特色,人类文化的表现形 式丰富多彩。 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性质方面说的, 性质上泛指各种文化中既有先进的、 健康的文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社会 作用 对人类社会来说,正是有了文化的 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 生机和活力。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 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 会发展。 比较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 区

    7、别 正确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 民族文化。 既要大力维护和发展先进的、健康 的文化,又要坚决克服和抵制落后的、 腐朽的文化。 联系文化多元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它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2.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2020山东高考第10题 民族性世界性 区 别 表现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 律。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个性和特征(个别、特殊)。 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 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一般、 普遍)。 成因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 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

    8、有普遍的规律。 民族性世界性 联系 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文化的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 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它们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能认为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整体和 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错误倾 向 割裂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只看到个性而看不到共性或只重视共性而忽视 个性。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为 什 么 原因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 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同时,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意义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文化是民族

    9、的血脉, 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 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 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 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怎 么 样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 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 一律平等的原则。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 族文化。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 界文化的繁荣;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做到世界各国人民

    10、相互尊重、共同 发展;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名师点拨 正确理解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1.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的原因。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 国家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各具特色,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只有 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 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2.正确理解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要求。 (1)从文化交往的角度看,在文化交流中,对各民族文化要平等相待。要 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反对文化歧视与文化霸权主义。 (2)从

    11、文化认同的角度看,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文化传播 (1)含义。 文化传播指的是文化交流的活动和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 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 视为文化传播。 (2)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 2017全国卷第38题第(2)问 重要途径主要手段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大众传媒 地 位 是文化交流的重 要途径。 是文化交流的重 要途径之一。 是文化传播的 又一重要途径。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 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已成为文化传播的

    12、主要手 段。 重要途径 主要手段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大众传媒 意 义 不仅通过商品的 交换交流蕴含在 商品中的丰富文 化,而且通过人与 人之间的交往交 流文化。 每一次大规模的 人口迁徙,都意 味着大规模的文 化传播,都会对 当时当地的经济、 政治、文化产生 极大的影响。 人们通过学习 各种文化课程, 能够获得不同 的文化知识。 加快了文化的交流与传 播。 重要途径 主要手段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大众传媒 侧 重 点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教育对文化传播的 作用侧重于通过影响人来实现)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 么传播。(大众传媒、科 学技术对文化传播的作 用侧重于手段) 联 系 文化传播

    13、以大众传媒为载体,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传播途径,实 现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无论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还是文化传播的手段,都直接 影响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3)重视文化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 原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 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当前,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 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同 时,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传播理念、传播渠道、传播方式正在发生 深刻的变化和调整。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 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迅猛 发展的形势相比,与我国日

    14、益提升的国际地位相比,我国文化传播能力 和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要求 改进话语方式。既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又促进传播话语大 众化。优化传播形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以科技 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媒体数字化进程,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 体,实现多媒体综合集成发展。提高传播技巧。用讲故事的方式促 进文化传播。 5.推动文化交流 (1)加强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原因。 必 要 性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 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 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重 要 性 对中国 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

    15、“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我 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重 要 性 对世界 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 进世界文化繁荣与发展。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 上的互利共赢;有利于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进共 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对他国 有利于其他国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在文化的交流、传 播、互鉴中,形成对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基本价值和理念的认可,推动 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构建。 (2)加强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举措。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 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16、 原则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途径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文 化交流。 任务 倡导交流互鉴,既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手段 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 进行文化交流。 坚持 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以 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 时代条件。 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17、”。 名师点拨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 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 些差异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同时也为各民族在文化上 的交流、借鉴提供了可能。 2.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 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 个性、和睦相处,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 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文化交流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的 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因此,开展文化

    18、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特别提醒 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但大众传媒的出 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 考点2 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1.传统文化 2020天津高考第14题 (1)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 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表现。 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含 义 在一定社会群体 中约定俗成、世 代相传的风尚、 礼节和习惯。 建筑被称为 凝固的艺术。 文学艺术被称为 民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 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 德观念等。 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

    19、想 影 响 对人们的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产 生持久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在 世界建筑史上写 下了光辉的一页。 蕴藏着丰富的文 化内涵,能够对人 的发展产生影响。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 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 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地 位 传统文化的基本 形式之一。 展现中国传统文 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灿烂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 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典 例 元宵节看花灯、 吃汤圆,端午节赛 龙舟、吃粽子等。 土楼、四合院等。 京剧、武术、书 法等。 “大同”世界和“天下 为公”的社会理想等。 (3)特征。 特征阐释 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20、 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 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时代的发展性 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而获得新的内涵。 (4)影响(双重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 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 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 极作用。 特别提醒 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要注意三点 1.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人们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的, 它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 2.传统文化的“稳定性

    21、”是“相对稳定”而非“永恒不变”,传统文化 的相对稳定性是指传统文化在世界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它的 具体内涵则能够与时俱进。 3.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并不意味着不同民族间的传统文化不具有共同 的东西。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019全国卷第40题第(1)问 (1)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 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 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正确方向:反对拒绝接受新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 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3.文化继承与

    22、文化发展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文化继承文化发展 原因 传统文化中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它们是中华 民族的智慧结晶,是祖先留给后代 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 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等因素共 同作用,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 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文化继承文化发展 要求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 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 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 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 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 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

    23、程中继承,不断革除旧文化,推出体 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 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名师点拨 分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强调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 统文化的过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对文化的继承、发展 和创新,是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创造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前提和基础,“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必然要求。从一定意

    24、义上可以说二者是 一个前后相继、不可分割的过程。 特别提醒 1.文化传承文化继承,文化传承包括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两个方面。 2.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不一定是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一个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表现为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但 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不一定是文化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 只有健康的、先进的新文化取代落后的、腐朽的旧文化才是文化发展。 3.继承传统文化承袭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对于符 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要予以保留并发扬光大,对于不 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糟粕性内容,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

    25、展的要求。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 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 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呈现形式予以改造,转化 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 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 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 和完善,有损有益,使之成为符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文 化。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新的内涵、新的呈现形式)转化、创 新性

    26、(新文化)发展,要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 民提供精神指引。 从途径上看: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 既继承传统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 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拓展延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角度原因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 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 值观。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 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 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 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和世界 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

    27、含诸如革故 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 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 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 人合一的思想等。 这些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 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 借鉴。 角度原因意义 国际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和平发展。 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 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 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素阐释发展文化的措施 外 部 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 的矛盾运 动 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 化的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文化 体制改革。 因素阐释发展文化的措施 自身 科学技术

    28、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 重要因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 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 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文化发 展提供技术支撑。 思想运动 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不断解放思想。 教育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 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 的特定功能。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名师点拨 全面认识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对文化交流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作为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 播方式,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和繁荣世界文化。 对文化传承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 文化的特定功能,

    29、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民族振兴 和个人素质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 修养和科学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 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 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 足的条件。 6.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

    30、,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 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7.文化创新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8.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9.文化创新的途径 2018海南高考第16题 名师点拨 1.为什么要坚持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 然要求。 (2)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 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

    31、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 (4)在时代的新起点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 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 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时代精神。 (3)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5)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 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 新。 (6)科技创新是文化

    32、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 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文化交流与借鉴、融合 实 质 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 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 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要 求 正确处理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 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尊重文化 的多样性:既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又要坚持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正确处理文化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尊重与理解文化差 异。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33、:既要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 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错误倾向;又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 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名师点拨 文化继承、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文化发展的实质是 文化创新,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高考链接 1.2018江苏高考,20,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2018全国卷,19,传统文化的传承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 提。 () 3.2016全国卷,19,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 根本途径。() 答案: 1. 2

    34、.(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 3.(立足于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考法1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考法2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考法帮解题能力提升 考法1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命题分析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一直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试题常选取某地保护 文化遗产的做法、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事例等设置情境,考查文化多样性 的表现、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如何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等知 识。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所涉及。试题综合性程度较高,注重 考查考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备考时,要 结合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多样性的科学内涵。 已考视角1.

    35、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2.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 3.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主要手段 4.文化交流的意义 预测视角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1 2020山东高考,10,3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2020年5 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我国农业农村部与联合国粮 农组织等国内外相关机构,围绕“茶和世界共品共享”这一主题,开展 “全球相约共饮一杯茶”线上活动,让人们从一“叶”间感受各国 不同韵味的茶文化。这表明 “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互联网是人们超越时空局限共享茶文化的重要手段 各国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A.B.C

    36、.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手段、文化多样性等知识。民族节日是民 族文化的集中表现,说法错误。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 力,而不是根本动力,说法错误。通过开展“全球相约共饮一杯 茶”线上活动,实现了茶文化共享,体现了互联网让人们超越时空局 限共享茶文化,符合题意。人们从一“叶”间感受各国不同韵味的茶 文化,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多样 性的魅力,符合题意。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以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为载体,强调茶起 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侧重考查考生对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化 的交流与传播等知识的理解,引导考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定

    37、 文化自信。 考法2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命题分析 高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涉及。试题常选取传统文化传承与 发展的典型事例设置情境,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 化创新的途径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时还会结合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自信等知识综 合考查。考查形式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涉及,以原因类、意义类、措施类题型为主。试 题综合性程度较高,主要考查考生综合运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评价 有关文化现象的能力,凸显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核心素养。备考时,要结合我国在乡村振 兴过程中保护发展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 已考视角 1.传统文

    38、化的特点、影响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教育) 5.文化创新的途径 预测视角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2 2020全国卷,20,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 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 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 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蕴含的文 化道理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挥积极作用中传承发展 中华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交流传播才具有价值 A.B.

    39、C.D. 解析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 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其在发挥积极作用中传承与发展,符合题 意。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说法错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价值是其本身固有的,并不是通过交流传播才具有价值,说法错误。 答案 A 备考启示 中医药在解决人类病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论 是青蒿素对于治疗疟疾,还是中医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些都启示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多注意现实生活中优秀 传统文化发挥作用的具体事例,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 2019全国卷,4

    40、0(1),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 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 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 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 然遗产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 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 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 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

    41、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 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 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 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 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 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 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解析 材料信息对应角度组织答案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

    42、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 消亡。 文化与经济、政 治的关系,传统文 化应因时而变。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 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 传统村落是我国乡村 历史、文化、自然遗 产的“活化石”。 传统文化具有鲜 明的民族性。 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 族文化特色。 材料信息对应角度组织答案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 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 现象时有发生。 文化与经济、政 治的关系。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 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 面临困难。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 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 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 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 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

    43、象。 传统文化的创造 性转化和创新性 发展。 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创造性 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就 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答案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 展。(3分)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2分)随着工业化、 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2分)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的生 机和活力。(3分) 解后反思本题属于评析类试题,需要对所列观点进行正反两方面辨别和 分析。高考试题中的评析类试题一般是正误混杂型的,这需要考生分清观 点的正误部分,且有

    44、相应的理由。就本题而言,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 村落会受到冲击和挑战,但认为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则是不正确的。因 此,解答本题,需要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对优秀 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角度加以分析。 通方法解题指导 方法 措施类试题 析热点时政解读 热点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高分帮“双一流” 名校冲刺 方法 措施类试题 题型解读 该类试题常以“如何解决(加强、改善)”“采取什么措施(对策、 途径、方法)”“怎么实现”等进行设问,要求考生为解决有关问题提出 措施。设问一般都指定了行为主体,如公民、企业、消费者、劳动者等。 (如2017年全国卷第

    45、38题第二小问考查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消费 品供给存在的突出问题)少数没有指定行为主体的,需要考生根据试题内 容确定。 提醒: 此类试题一般不会出现党、国家、政府应该怎么做,而是党、 国家、政府是如何做成某件事的。(只讨论怎么达到某个目的,并不 纠结应该怎么做,体现了政治自信)。此类试题侧重于“做”,要求 解决材料中的问题,针对性更强。 解题指导 针对主 体找措 施 如果设问明确指出了主体,就应该对主体可实施的主要措施详细列举,并结合教材知识、 材料、时政等进行分析。如果设问没有明确指出主体,就应该尽量在材料中搜索相关 主体,提出解决方案。 针对教 材原理 找措施 在材料中只是引出一个话题,

    46、然后在设问中有明确的知识范围限定,如运用文化传承的 知识、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等,要求在特定知识范围内,找出解决某一问题的具体措施。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依据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结合所学的教材原理构建相应的知识 体系。然后根据构建的知识体系,结合材料,融合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组织答案。 针对材 料找措 施 根据材料的具体内容,搜寻合理的、多样化的措施,主要适用于材料信息比较多的题目。 首先,概括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或具体举措,然后针对问题总结解决措施或提炼出一般措 施。 1 2020山东高考,17 关于治理高空抛物坠物的“呼”与“应” 民有所呼 近年来,高空抛物坠物危及人 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件时

    47、有 发生。社会公众强烈呼吁各方彻 底整治高空抛物坠物。 某智库针对社区治理进行的一 次网上“微调研”显示,在应对高 空抛物坠物等问题上,30.03%的人 认为社区采取过有效措施;26.40% 法有所应 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禁止从建 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 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 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 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 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物业服务 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应当采取必要的 的人认为社区虽采取过相关措施, 但大都流于形式;39.60%的人表示 所居住的社区并未采取相关措施。 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前款规定

    48、情形的发 生发生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的, 公安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 任人。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治理高空抛物坠物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结合材料,运用 政治生活知识,说明社区居民应如何参与社区的高空抛物坠物 治理。 解析 本题适合针对主体找措施。分析本题设问:主体社区 居民,事件参与社区的高空抛物坠物治理,可结合教材知识答 题。社区治理是在党的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的统一。考生 可从自治、法治、德治三个角度演绎出答案,具体分析如下: 主体(居民)措施(如何参与) 德治 针对高空抛物坠物现象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拒绝高空抛物 坠物。(居民道德观念层面) 法治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积

    49、极参与民法典学习宣传,增 强法治意识。(法律制度层面) 自治 居民自治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主动参与社区治理,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勇于监督,对违法行 为、社区治理、执法工作进行监督。(改善社区治理现状) 答案 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拒绝高空抛物坠物;积极参与民法典学习宣传, 增强法治意识;主动参与社区治理,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勇于监督,对 违法行为、社区治理、执法工作进行监督。 2 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人类生活,并深刻改变着人类经济社会的活动 形态。伴随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关于人工智能取代就业的说法层出不穷。人 工智能虽然可以替代由不同“任务”组成的一个职业中的某一个或几个任务

    50、, 但人工智能不是直接替代职业岗位,而是替代工作内容。人工智能会改变工作 范式,并可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我国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意味着必然经历产业、消费升级引领就业升级的过程,让一些“低端”的不安 全的就业岗位消失。可见,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 的影响,重要的是拥抱变革 和变革带来的变化,并采取积极的、创造性的措施。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劳动 者应如何拥抱变革和变革带来的变化。 解析 本题适合针对教材原理找措施。设问指定了要运用“辩证 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因此要先表述这一原理的 核心内容(此部分内容必答),再根据方法论(组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届新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 文化传承与创新.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