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 届(新高考)高三大题优练 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节选) 梁衡 在清代以前古人写西北的诗词中最常见的词句是“大漠孤烟”“平沙无垠”“白骨在野”“春风不度” 等。左宗棠和他的湘军改写了西北风物志。也改写了西北文学史。三千里大道,百万棵左公柳及陌上桑、沙中 湖、江南景的出现为西北灰黄的天际抹上一笔重重的新绿,也给沉闷枯寂的西北诗坛带来了生机。一时以左公 柳为题材的诗歌传唱不休。最流行的一首是左宗棠部下一个叫杨昌浚的人的真实感叹:“大将筹边尚未还,湖 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并不是诗人,也未见再有其他的诗作行世,
2、但只这一 首便足以让他跻身诗坛,流芳百世。自左宗棠之后,在文学作品中,春风终于度过了玉门关。 文学反映现实,生活造就文学。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清代之后,左公柳成了开发西北的标志,也成了 文人竞相唱和的主题。即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史家对左宗棠或贬或缄之时,文人和民间对左公柳的 歌颂也从未间断。如果以杨昌浚的诗打头,顺流而下足可以编出一部蔚为壮观的左公柳诗文集 ,而且里面 也不乏名家之作。 1934 年春,小说家张恨水漫游西北,是年正遇大旱,无奈之下百姓以柳树皮充饥。张有感写了一首竹 枝词 :“大旱要谢左宗棠,种下垂柳绿两行。剥下树皮和草煮,又充饭菜又充汤。”1935 年 7 月,名记者范
3、 长江到西北采访,左公柳也被写入了他的中国的西北角 :“庄浪河东西两岸的冲积平原上杨柳相望,水渠 交通道旁尚间有左宗棠征新疆时所植柳树,古老苍劲,令人对左氏之雄才大略不胜其企慕之思。”民国期 间,教育部长、诗人罗家伦出国途经西北,见左公柳大为感动,写词一首,经赵元任作曲成为传唱一时的校园 歌曲。 至于民间传说和一般文人笔下的诗画就更见真情。西北一直有左宗棠杀驴护树的传说。左最恨毁树,严 令不许牲口啃食。左去世后不久,当时很有名的点石斋画报曾发表一幅甘棠遗泽图,再现左公大道的 真实情景:山川逶迤,大道向天,绿柳浓荫中行人正在赶路。画上题字曰:“种树十余年来,浓荫蔽日,翠幄 连云,六月徂暑者,荫赐
4、于下,无不感文襄公(左宗棠身后谥文襄公)之德”,“手泽在途,口碑载道,千年 遗爱”。 一个人和他栽的一棵树能经得起民间一百多年的传唱不衰, 其中必有道理。 文学形象所意象化了的春风 实际上就是左公精神。春风何能度玉门,为有振臂呼风人。左是在政治腐败、国危民穷、环境恶劣的大背景下 去西北的。按说他只有平乱之命,并无建设之责。但儒家的担当精神和胸中的才学让他觉得应该为整顿、开发 西北尽一点力。左宗棠挟军事胜利之威,掀起了一股新政的狂飙,扫荡着那经年累世的污泥浊水。西北严酷的 现实与一个南国饱学的儒生,砥砺出一串精神的火花,闪耀在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章之上,绽放出一丝回暖的 春意。 左宗棠在西北开创的
5、政治新风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强化国家主权,力主新疆建省。他痛斥朝中那些放 弃西北的谬论,前后五次上书吁请建省,终得批准,从此西北版图归一统。二是反贪倡廉。清晚期的政治已成 优优 选选 例例 题题 糜烂之局, 何况西北, 鞭长莫及。 地方官为所欲为, 贪腐成性。 他严查了几个地方和军队贪污、 吃空饷的典型, 严立新规。而他自己高风亮节、以身作则。陕甘军费,他每年过手 1240 万两白银,无一毫不清。西北十年, 没有安排一个亲朋,有家乡远来投靠者都自费招待,又贴路费送回。三是惩治不作为。他最恨那些身居要位怕 事、躲事、不干事的懒官庸官,常驳回其文,令其重办,“如有一字含糊,定唯该道是问!”其严厉作
6、风无人 不怕。四是亲民恤下。战乱之后十室九空。他细心安排移民,村庄选址、沿途护送无不想到,又计算到牲畜、 种子、口粮。光绪三年大早,他命在西安开粥厂,路人都可来喝。多时一天七万人。他身为钦差、总督,又年 过六旬,带兵时仍住帐篷。地方官劝他住馆舍,他说“斗帐虽寒,犹愈于士卒之苦也。五是务实,不喜虚荣。 他人还未到兰州,当地乡绅已为他修了一座歌功颂德的生祠,他立令拆毁。地方官员或前方将领有写信来问安 者,他说百废待举,军务、政务这么忙,哪有时间听这些空话、套话,一律不看。他又兴办实业,引进洋人的 技术修桥、开渠、办厂 中国历史上多是来自北方的入侵,造成北人南渡,无意中将先进文化带到南方。而左宗棠这
7、次是南人北 伐,收复失地。主动将先进的江南文化推广到了西北。历来的战争都是一次次的生态大破坏,而左宗棠这次是 未打仗先栽树,硝烟中植桑棉,惊人地实现了一次与战争同步的生态大修复。恐怕历史上也仅此一例。 左宗棠性格决绝、办事认真,绝不做李鸿章那样的“裱糊匠”,虽不能回天救世,也要救一时、一地之 弊。他抬棺西进,收失地,振颓政,救民生,这在晚清的落日残照中,在西北寒冷孤寂的大漠上,真不啻为一 阵东来的春风悄然度玉门。而那三千里绿柳,正是他春风中飘扬的旗帜。 西学东渐,湘人北上。春风玉门,西北之幸!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从描写西北的诗词入手
8、,通过具体的词句,引出左宗棠为开发西北所做的杰出贡献,进而启发读者对 西北的现状进行反思。 B第段引用了张恨水和范长江的诗文。两者均展现了西北后来的环境,而且表明在左宗棠去世多年以后, 左公柳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C文中左宗棠“挟军事胜利之威”,在大西北“掀起了一股新政的狂飙”,他的“新政”绽放出“春意”, 在政治糜烂的晚清尤为可贵。 D作者着重强调了左宗棠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仅体现在当时的官场上,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 中,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本文借助史实,写人写物,由景物到人生,从文学到人生价值,紧扣个人与国家
9、的命运,行文看似闲散, 实则显示出作者构思之巧妙。 B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一些文言文,并运用了不少四字词语和整句,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凸显了 厚重典雅、优美流畅的文风。 C第段挑选了大量概括性的事实素材,按照由“严格”到“宽和”的逻辑顺序,介绍了左宗棠五个方面的 表现,以突出他的政治才能。 D 本文以人们常见的柳树作为行文的切入点, 开头写杨昌浚感叹“春风度玉关”, 结尾又写到“春风玉门”, 首尾照应,让人印象深刻。 3西北某地打算打造“左宗棠纪念之旅”旅游线路,请你为“左公柳”这一景点写一段介绍文字。 (4 分) 4 左公柳, 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作为一篇写人、 叙事、 抒情的散文,
10、原文分别以“绿染戈壁”“春风玉门” 和“柳色长青”为小标题领起三大部分,本文选自其中的第二部分。请你根据选文文意,结合小标题进行合理 的逻辑推断,概括原文第一、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软萩粑 李骏 软萩这种植物,在我们南方常见,不属于贵族。但它的生命力强,好像大地只要有沙土泥地,稍微有点雨 露滋润,就能静静生长。像红安老乡一样,既不夸张,也不张扬。它的颜色不算艳丽,但也一眼可以入目,就 像一个美丽的少女,穿了一件淡青色的衣裳,也有着掩饰不住的美丽。 软萩的成长期似乎非常长。春天一过,它悄然生长,就像大别山中无数普通的生命一样。它们安于现状, 既不奢望外
11、面的大富大贵,也不自贱于乡间小路的曲折。你看它,它不语;你不看它,它一样向往阳光。 置身于无限生长的各类杂草里,外地人看不到软萩的光华。就如你今天怎么去看湖北省红安县,它在中国 博大的版图上也仅是一个普通的县。 但偏偏就是这个曾经只有四十八万人的小县, 诞生了两任国家主席和两百 多个将军。无数人啊,他们执着于自己的天地,孜孜以求之。这里的人不惹事,也不怕事。但他们如果惹事, 那一定是天大的事。你过你自认为美好的日子罢了,无须非要来观照别人的生活。每个人的日子,都与自己的 内心世界相关。所以,这里有人进,有人出,还有人,永远只是思念却不回来。如我。 记忆里,母亲总是带着我们,到田野里去采集软萩。
12、我们蹲在地上,一点一点地采。母亲总是采其枝叶, 留下其根。而我们却总是连根拔起。母亲说,留点根让它明年再长,不能贪多,不然明年就不茂盛。母亲的声 音,在田野里温柔无比,那时候阳光高照,虽然我们一无所有,但有了她的声音,整个世界便在身边,已经觉 得足够。 采摘回来, 自然要清洗。 洗过之后, 还要拿到一种叫“臼”的公用物上去舂。 那臼利用的是杠杆原理, 把粮食砸碎。 软荻鲜艳的身子,在臼里,慢慢变成水汁般的菜泥。可怜的灰姑娘,虽不起眼地艳丽-时,却最后将生命 奉献成了人类的乳汁。一切的植物与食物,都是上苍的恩赐,所以大地才生生不息。 软荻舂得差不多了,母亲通常是拿糯米放在菜泥里,继续舂。最后,软
13、荻与米一起“抱团取暖”,成为面 团。 记得那时的春天,油菜花开得鲜艳,悠长的梅雨季节还未到来,空气清新。大地丰饶,人间却经常是一穷 二白。软荻粑,便成为那个时代最受人们欢迎的食物。 模 拟模 拟 优 练优 练 和好了面,就是煎了,偶尔乡间也有蒸的。但蒸的没有煎的味道好。日子稍好一点,才用油煎,那时食用 油的金贵, 我儿子这一代甚至包括我老婆这一代城市人体会不到, 只有像我这样经历了乡间最匮乏食物的一代, 才懂得有油吃的滋味。所以今天,我珍惜一切食物,虽不像西方人那样在餐前感谢上帝,画个十字,但也是非 常虔诚的,绝不暴殄天物。 经过了舂、 揉、 煎, 软荻粑就要出锅了。 这时香味四溢开来, 淡蓝
14、色的软荻粑, 已吸引了我们全部的视线。 软荻粑不是公主,它甚至连灰姑娘都算不上,但一样得到了大家的欢喜。过去穷时喜欢吃,后来大家富起 来了还是喜欢吃。许多在外的人,回到家乡,能吃上一口软荻粑,那是相当满足的。 有一年,我忘了是哪位故乡人给我带了几个,我儿子看着这颜色,皱着眉嘟着嘴,不吃。我老婆也耸耸肩 觉得怪怪的,不吃。我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吃一口还闭着眼睛,慢慢地品尝。在儿子与老婆眼里,我似乎是 一个外星人。 的确,我与他们原来不识,后来也就成了亲人,这是命。就像软荻,与米虽是同类,原来也不相识,却成 为最好的合作伙伴。再如原来的同学们,在自各自的奋斗中也好多年都失去了联系,但今天通过微信,
15、世界成 为一体,我们叽叽喳喳、热热闹闹,比过去更像一家人。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 里记载: “软荻谓清明菜, 调中益气, 正泄除痰, 压时气, 去热嗽治寒嗽及痰, 除肺中寒,大升肺气”可惜,吃软荻粑,在今天,已成为一种念想。 母亲于 2003 年离开了我们,老家便慢慢成为记忆。虽然老屋还在,但我们从此只是像过客偶尔光临。乡 亲们还在,只是个个在时光中慢慢变老。姐姐后来嫁人,生了两个孩子,都在县城上学,直到都考上大学,他 们也很少回乡下,软荻粑的故事,在他们眼里都是明日黄花。只有我,似乎还在固执地坚守着某些东西。 那是当年与今天,我们能吃上软荻粑的幸福。 (选自散文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
16、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软荻的颜色不艳丽,外地人看不到它的光华,但只要有沙土或泥地就能在杂草里静静生长,具有极强的生 命力。 B文章通过叙写红安县诞生了两任国家主席和两百多位将军这一事实,是为了体现软荻朴素之中具有执着的 特性。 C大地之所以生生不息,得益于上苍的恩赐。春天里,母亲只采软萩枝叶而留下其根,反映她尊重自然的生 活理念。 D我吃软萩粑时闭眼享受,而儿子、老婆对软荻粑的态度与我截然不同,这一细节对比,突出了城市与乡村 隔膜之大。 2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软荻在作者心中从“美丽的少女”到“可怜的灰姑娘”,两处比喻形象
17、生动地写出了软萩在生长、制 作过程中外观的变化。 B作者把自己在享用食物时“绝不暴殄天物”和西方人“在餐前感谢上帝,醉个十宁”进行对比,突出了作 者对食物的虔诚与珍惜。 C 文章结尾通过“母亲于 2003 年离开了我们”“老屋还在”的相关叙写, 流露出物是人非和不能再吃到母亲 的软萩粑的感伤之情。 D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简洁、疏淡,托物思人,字里行问饱含深情,体现了散文“形 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结合文本,分析文章引用本草纲目对软萩解说的作用。 (4 分) 4文章是如何以“软萩”为依托叙事抒情的?请简要分析。 (6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时间的隐喻 傅菲
18、 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 冈。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堰卧其中。 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 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晕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 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 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
19、深叶茂,开枝散叶。 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 铜镜。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水生万物,千年不息。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 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南塘成了 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塘一 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 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
20、 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 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 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 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画中不见人影,也不见村舍和田园,只有点点的山影树影和晚秋的肃穆。 巷弄九曲,让我觉得巷弄如干涸的河床,人如无水之舟。交错的巷弄,似乎是一个迷宫,站在巷口,往里望, 墙垣劈立,低缓的石板台阶形成的斜坡面
21、,与悠长狭窄的深度构成了乡人回忆中不可遗忘的角落。 在巷弄的尽头,有酒家。屋檐下的纸灯笼,暂时把灯光暗藏在灯芯里。酒是五加皮酒,自家酿的,封在 土陶酒缸里。封酒缸口的红布,绷紧,使我深信:这不是酒缸,而是一面鼓。蹦蹦蹦,鼓声雷动,可惜我们听 不到鼓声寂灭在天井的雨滴里(曾经的,将来的) 。一株种在石臼里的吊兰,叶厚肥阔,始终不开花。叶 村家家户户均自酿五加皮酒,而酒家只有一处。悠闲的人,寂寞的人,劳顿的人,焦心的人,坐在木桌旁,喝 一碗,一切烟消云散,了悟:人间终究是人间,活着就是做人间的人,说人间的话,干人间的事。 叶村多老祠堂、老祖屋、老戏台、老巷弄。它们是叶氏血脉的见证,也是时间顺流而下
22、携带的内含物。 让我流连的,是双美堂。这是一栋老民居,有前房、侧房、前花园、后花园,属于徽派建筑。前花园有百年罗 汉松和青石水池,天井四根柱子分别是柏树、梓木、桐木、椿木,寓意百子同春,墙上有鹿鹤壁画,后花园有 鱼池和吊桥。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有情调的大户之家。 晌午,烈日白炽。几个小孩坐在巷弄石阶上,舔舐棒冰。棒冰的水渍淌在他们的手掌上,淌在他们的衣 服上。棒冰在溶解。枣树上,压翻了枣子。麻红色的枣子,引来乌鸫啄食。南塘如一块砚台,静默地搁置在叶 村这件方桌上。龙门山逶迤,山冈毗连山冈。在群山的起伏里,我四顾茫然。我望望叶村,对时间充满了无比 的敬畏。 时间是最大的洪流, 以摧枯拉朽之力, 毁
23、灭一切, 淹没一切。 在叶村, 我看到了时间遗存下来的踪迹。 这些踪迹,是人间不会消散的体温。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驻足新叶村,作者并未急于描写具体景点,而是先做整体铺设,并以“长久的恍惚”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给人独特体验。 B“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既说明我是新叶村的过客,也说明我们都是时 间的过客。 C文末几个小孩舔舐棒冰的画面,既给文章以温馨感,又能够延伸古村落的时间感,预示着古村落未来必将 快速发展。 D“时间的隐喻”指新叶古村历经时间洗礼而保存下米的诸多遗迹,它们展示着时间的力量,牵动着关于生 命的深刻思考。
24、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本文属于游记散文,始终以“我”的视角行文,集中描述“我”的所见所感,真实热情,推进文章节奏。 B“怀玉山脉勒住了缀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把绵延的怀玉山脉比作奔腾的烈马,动静结合,生动有 趣。 C作者运用插叙交代新叶古村叶氏如何根深叶茂、开枝散叶的历史,使新叶村的形象更完整,增添了历史韵 味。 D文章精于设计,南塘不仅将村落如今的景致凝缩于一潭池水,更以其悠久的历史衬托村落的悠久,呼应主 题。 7本文介绍古村落新叶村时,为什么要介绍巷弄尽头的酒家?(4 分) 8有人评价傅菲的散文语言“既没有传统的迂腐,又规避了时下白话的轻浮飘
25、渺,缜密精微并富于张力”, 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6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千口古枣园 魏胜先 豫北内黄县六村乡千口村,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枣园千口千年古枣园。 千口千年古枣园,北靠晋豫鲁铁路干线,西傍颛顼、帝喾二帝陵,南邻梁庄镇,东接硝河坡。古枣园占地 一千余亩,枣树万余棵,其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现存古枣树一千两百余棵,许多树龄在千年以上,树围在一 百七十厘米左右。被林业部门鉴定命名的“千年枣树王”,树龄约一千五百多年。 步入园内,一望无垠的古枣树纵横交错,苍劲茂盛。棵棵树干表面沧桑斑驳,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 树冠八方张开,虬髯盘旋,气宇轩昂,新枝绿叶间串串玛瑙
26、似的枣随风摇曳。置身于树下,仰首可摘枣,俯身 能刨花生,既赏美景,又饱口福,惬意无比。 五十多年前,孩提时代的我,每年秋天都跟着大人们来这儿拾红枣、刨花生,那时觉得这里不过就是个枣 园而已。然而,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遇到一位老者,姓刘,八十五岁,性情耿直,看管古枣园已有半个多世纪。他饶有兴致地给我讲起了古 枣园的历史,以及与古枣园有关的故事 内黄,因黄河而得名。汉代以前,古黄河曾流经这块土地的南面,故称内黄。早在秦汉时期,这里的先民 就在黄河故道栽种枣树。漫漫黄河故道,成就了内黄红枣的美名。自 2002 年以来,县里多年举办红枣节,吸 引了数十万名海内外游客。 千口,地处内黄
27、县南端,也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曾是古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因旧时黄河常年决口,先民频 频搬迁,故名“迁口”。后人为了书写方便,逐渐变为“千口”。 精神矍铄的刘老汉凝望着硕果累累的古枣园,在锄把上磕磕烟斗,告诉我,他小时候枣园就是这个样子。 祖辈们都说,这儿自古以来就是块好地,沙质细软,枣树长得好。 先辈们从试种酸枣开始,经过一代代人的反复试验,终于培育出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盛花期长、果实 肉厚、香甜可口的优良品种扁核酸。 扁核酸,因核状扁、味酸甜而得名。其鲜果酥脆多汁,酸甜可口;干果皮薄肉厚,香甜缠绵。古枣树上结 的果,经过专业测定,果酸含量为其他品种的五倍,不仅是滋补营养之佳肴,还是中药的药引子
28、。蜜蜂在古枣 树上采集的枣花蜜,晶莹剔透,味正醇厚,润肺明目,被誉为蜜中上品。 曾经,这里的先民靠一行行枣树防风固沙;遭自然灾害,靠红枣充饥救急;遇兵匪战乱,靠枣林天然屏障 护身保命。 作为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据点, 千口村古枣林一带培养和保护了许多地下共产党员、 游击队员。 新中国成立后,千口古枣园重焕生机。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对园内枣树进行逐棵登记。枣树总数达十万 余棵。国家修建汤濮地方铁路时,专门在千口村设站。县里专门在千口车站建起了红枣系列产品收购门市部。 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动杆,九月十五枣下箔,十月十五捞不着。”每年 枣熟季节,枣园内,道路旁,一排排用
29、高粱秆编织成的枣箔上,厚厚的红枣,在阳光照射下鲜艳夺目,宛若一 方方红色的地毯;土产门市部,门前车水马龙,前来收购红枣、枣蜜的商贾络绎不绝;院内小山一样的枣垛, 源源不断地装上小火车车厢,运往全国各地。 “枣儿香,枣儿甜,三分种,七分管;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这是当地枣农对枣树管理的 精辟总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里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承包的土地和枣园。老枣农如鱼得水,将毕 生经验全部倾注在枣树管理上。且不说每年至少五次修剪荒枝嫩条,光是枣树灭虫就是一场重头戏。为保证果 品绿色无公害, 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蠖。 男人们在前面抢着木杆击打, 妇女和小孩儿跟在后面,
30、用指将打落在树根下的尺蠖一一消灭。有的尺蠖在强震下应声落地,而大部分则吐丝垂吊,缓缓坠地。待复活 后又爬上树干。智慧的枣农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板将土坡拍打光滑,尺蠖欲爬不能,等来的则 是集中就擒。 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南方一位做古董家具生意的经营者看中了这里的古枣树,千里迢迢赶来,并托人向刘 老汉说情,表示想出巨资挖走园中几棵最大的枣树。爱树如命的刘老汉听说后火冒三丈:“无论给多少钱都不 能挖,那可是老祖宗给俺们留下的无价之宝啊!他们要挖走的不单是树,而是全村人的命根”对方最后只 好悻悻离开。 2018 年底,村两委牵头,动员了十二名具有丰富枣树管理经验、勤奋好学的青壮年,依据国家相
31、关 政策,将古枣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土地,从原先三十多个承包户手中流转出来,成立了古枣园生态农业发展有 限责任公司,并投资修建起古朴典雅的千年古枣园大门牌坊,拉起透景篱笆墙,硬化了古枣园门前道路和停车 场。 千年古枣园而今更风光。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他们有古枣树一样铁骨铮 铮的品格,让人看到了这片土地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编自 2020 年 08 月 22 日人民日报 )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千口古枣园古枣树数量多、树龄长、树围粗,纵横交错,苍劲茂盛,古枣园久经岁月变迁仍充满活力。 B内黄、千口皆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沙风细软。
32、适合枣树生长。先辈们代代试验,终于培自出优良枣树品种。 C枣农们用榔头击打树技上的枣尺蠖,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体现出当地农业技术的原始落后。 D 文章写了古枣园传承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历史, 赞美了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 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虬髯盘旋,气宇轩昂”,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古枣树 沧桑而道劲。 B“七月十五枣红圈”“枣儿香,枣儿甜”等民谣写出了枣农对古枣树的深厚感情,既体现了乡土 特色,又富有韵味。 C文章写刘老汉听说有富商想出巨资挖走古枣树后“火冒三丈”,严辞
33、拒绝,表现出刘老汉不为利益所动的 耿直性格。 D文章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描绘了古枣园的美丽风光,叙述了古枣园的历史 和相关的故事。 11文章后半部分用不少笔墨写枣农管理枣树,对此你如何理解?(4 分) 12画横线句“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 (6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钱穆的湖与湖上闲思 陈益 无锡荡口古镇, 是学者钱穆的故乡。 粉墙黛瓦的街区, 恰如两片青色衣襟覆盖在河道两侧。 一座座石拱桥、 石梁桥似纽襻,把它们紧紧相连。苍颜斑驳的卖鱼桥,是从前进行鱼鲜交易的地方。天明时分,渔民们摇着小 木
34、船,陆续从湖荡那边进镇,浅舱里水花四溅,银光闪烁。刚刚在桥堍缆好船,手挽竹篮的主妇就围拢来了。 昔日,年少的钱穆生活在古镇老街,常常到鹅肫荡边玩耍。号称八千亩水面的鹅肫荡,平时禁捕,到了冬 天才开捕。一时千舟云集,热闹非凡。钱穆的父母雇了一条船,兴致勃勃带着他下湖。有人把活蹦乱跳的鱼儿 送来,在湖荡里现烧现吃,那情景让钱穆晚年居住在台湾都无以忘怀。对于他,湖是故乡的意象。 1948 年上半年,钱穆花四个月时间,陆续写成三十篇文章,编成一册湖上闲思录 。当时他任教于无锡 江南大学,临近太湖,距故乡荡口也不远。“课务轻闲,胃病新愈,体况未佳,又值时局晦昧,光明难睹,时 时徜徉湖山胜处, 或晨出晚归
35、, 或半日在外。 即暂获间隙, 亦常徘徊田塍鱼塘之间。 尽抛书册, 唯求亲接自然, 俯仰逍遥以自遣”夜灯下, 随笔抒写这些出自闲思遐想的文章。 十年后, 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 再次披阅, 决定刊而布之。他觉得恍如读别人的书,更令人高兴的是生平竟有那一段闲暇的日子,堪作回忆,弥自珍惜。 又过了二十余年,86 岁高龄的钱穆应三民书局再版湖上闲思录之约,在台北外双溪寓所素书楼再次 写下跋文。那时他已双目失明,无法读报,却仍捉笔写稿。略谈三十余年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和撰述后,他怅然 写下这段文字:“自惭学问未有进步,而国事世风,每况愈下。回忆当年太湖边一段心境,亦已有黄鹤一去不 复返之状。抚今追昔,感慨何
36、似”。学者老矣,萦绕不去的,只是故乡湖荡给自己带来的心境。这是乡愁,又 比乡愁愈加深沉厚重。 荡口古镇,是太湖流域无数古镇中的一个。清亮的石板、低矮的廊檐、临水的楼阁,还有店铺里的那些糖 果小吃,一切都是如此熟稔。古镇无不依水而生,而荡口的独特之处,在于街巷是笔直的,没有迂回曲折,每 户人家都自在地领略水色。 这里古朴风貌犹存。 店铺里的美食, 小笼馒头、 青白团子、 甘露青鱼、 糯米酒酿 每一样都透露水的意蕴。钱穆故居,是一处经过精心修葺的清代建筑,前门临街面水,后边有一个绿荫笼罩、 花木繁茂的庭园。四周静谧得几乎能感觉时光流逝的声响,恰好可以读书。 湖上闲思录随心所欲地谈论人文与自然、精神
37、与物质、艺术与科学、礼与法、乡村与城市,涉猎面非 常广泛。其中的情与欲 ,有这样的表述: “历史人生却不然。他之回忆过去,更重于悬想未来。过去是过去了,但在你心上,岂不留着他一片记忆 吗?这些痕迹,你要保留,谁能来剥夺你?那是你对人生的真实收获,可以永藏心坎,永不退灭的。人生不断 向前,未必赶上了你所希望,而且或离希望更远了,希望逐步幻灭,记忆却逐步增添,逐步丰富了。人生无所 得,只有记忆,是人人可以安分守己不劳而获的。那是生活对人生惟一真实的礼物,你该什袭珍藏吧!” 抗日战争时期,钱穆在云南宜良写成了国史大纲一书。国事未定,变端莫测,他决意不返平津,不滞 京沪,先后去了昆明、成都。不料患上胃
38、病,久治不愈。恰逢江南大学创办,遂去往太湖之滨的无锡,游神淡 泊,自求宁静。家乡的风土饮膳,给他的健康带来了很大转机。由此,我们不难感受故乡的湖荡在钱穆记忆深 处的位置。而不管身在何处,他从未忘记自己在湖畔的闲思遐想。故乡给他的真实礼物,始终永藏心坎。 “中国传统思想似乎只偏重在内心情感方面,对于知识自由,未能积极提倡。西方近代自由呼声,最先是 为科学知识之觉醒所唤起,但后来无限度引用到政治和经济方面去,则亦不胜流弊。”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如此鞭辟入里的叙述,依然能给人警醒。 荡口的傍晚,潮润的南风掠过湖面,送来凉爽。人们顺着长长的栈桥,在鹅肫荡边漫步,享受夕照中的湖 光水色。放眼看
39、去,湖上碧波闪烁着涟漪,摇曳的船桨呼唤岁月的回声。青檐依水相连,绿树肆意铺张,花瓣 漫天浮落。 (选自 2020 年 6 月 17 日中华读书报 )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生动传神,将古镇充满水乡特色的生活场景展示在读者面前。 B钱穆虽自称湖上闲思录出自闲思遐想,但内容却涉及社会与人文等诸多方面。 C钱穆对闲适、静谧的湖边生活的回忆与眷恋,实际上是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的不满。 D故乡不仅治愈了钱穆身体,还抚平了他心灵的焦虑和荒芜,这是弥足珍贵的馈赠。 14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本文修辞使用
40、巧妙,比喻、比拟、排比等手法信手拈来,富有文学气息,与文章充满人文气息的情调甚为 契合。 B文中引用了钱穆湖上闲思录中的句子,文字虽多却不觉其繁,这些文字与作者行文融为一体,表情达 意恰到好处。 C在述及钱穆湖上闲思录一书成就时,提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所具有的意义,使文章具 有了时代性。 D末段以景结情,荡口山水依旧风清气爽,生活在这里的人依然惬意自在,作者委婉表达了再有如钱穆般大 师出现的期待。 15为什么说“这是乡愁,又比乡愁愈加深沉厚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分) 16文章围绕“湖”来写了钱穆哪些“闲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1A 2C 3左公柳
41、,为当年左宗棠手植的柳树。左宗棠作为晚清重臣,在西北一带整顿风气、大搞建设,栽下三千绿 柳, 修复当地生态。 如今, 左公柳已成为左公精神的遗存与象征, 凝聚着西北人民对左宗棠的深切感激与怀念。 4第一部分内容要点:对左宗棠的生平简介;介绍左宗棠在西北戈壁号召植柳的主要事迹;对左宗棠 在戈壁植柳的评价。第三部分内容要点:后人对左公柳的保护及绿化戈璧事业的传承;后人对左宗棠的儒 家担当精神及政治新风的传承。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进而启发读者对西北的现状进行反思” 理解不恰当。通读全文,特别是文章结尾“西学东渐,湘人北上。春风玉门,西北之幸”的总结,据此可
42、以推 知,作者通过层层的叙写,进而表达的是对左宗棠功绩的赞美,而不是“启发读者对西北的现状进行反思”。 故选 A。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C.“概括性的事实素材”“按照由严格到宽和 的逻辑顺序”分析错误。 所举的事实素材中并非都是“概括性”的, 如列举“四是亲民恤下”这一事实素材时, 叙述十分详细, 而不是“概括”; 作者列举的左宗棠五个方面的表现并非严格的按照由“严格”到“宽和”的 逻辑顺序,如列举第五方面时,左宗棠对于乡绅给他建的生祠,他“立令拆毁”,这也体现出左宗棠“严格” 的一面。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题干要求“请你为左公柳
43、这一景点写一段介绍文 字”,介绍时要结合文章内容,首先要介绍“左公柳”的来历;然后,有“左公柳”引出左宗棠,结合文章的 写作重点是对左宗棠对西北所作贡献的赞美之情的,可以重点介绍“左公柳”的产生背景和作用;最后,介绍 “左公柳”的现实意义,结合文章中“西学东渐,湘人北上。春风玉门,西北之幸”这句话,重点突出人们对 左宗棠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探讨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审读题干可知:首先,依据“左公柳, 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作为一篇写人、叙事、抒情的散文”可知,文章各部分应以“写人、叙事、抒情”为总 体思路行文。其次,认真揣摩三个小标题的含义,推测每部分的大致内容,比
44、如,有“绿染戈壁”可知,本部 分应以叙写左宗棠在西北戈壁种植柳树为主要内容, 所以本部分应该先对左宗棠的生平做一简单的介绍, 这属 于“写人”;然后,重点叙写左宗棠如何在西北戈壁号召手下及人民种植柳树的,这属于“叙事”;最后,要 对左宗棠在西北戈壁种植柳树,最终“绿染戈壁”给与评价,这属于“抒情”。再如,“柳色长青”,该小标 题意在暗示左宗棠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长青”不老,据此,可以推知该部分主要讲述后人对左宗棠种植柳 树“生态大修复”精神的传承, 对左宗棠“儒家的担当精神”的传承等内容。 最后, 参考本文的内容给与补充, 即可得出答案。 一、 【答案】1D 2B 3补充说明了软萩的药用价值
45、,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由物及人,引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食用软萩历 史悠久,但现今被大多数人淡忘,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优优 选选 例例 题题 模 拟模 拟 优 练优 练 4叙写软萩的生长环境、生长明颜色、生命力、秉性,表达对软萩的喜爱(赞扬)之情;叙写母亲采摘 软萩的习惯,寄寓了对软萩的感激之情(蕴含了人要学会感恩,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 ;叙写制作软萩 粑的过程,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及对幸福生活的珍惜;叙写我再次品味软荻粑,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 念和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内容的理解能力。D.“为了突出城市与乡村隔膜之大”是错误的。儿子和老 婆没有软萩粑的记忆,软
46、萩粑因颜色不好看激不起他们的食欲,这一对比旨在表现作者对软萩粑情有独钟,并 为后文议论作铺垫。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B.“进行对比”是错误的。这里不是对比,是类比。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本文写到软萩的顽强的生命力和最终奉献给了人类,成为了人类的吃 食,而引用本草纲目中对软萩药用价值的表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本草纲目中对软萩药用价值的表 述,说明人们对软萩的记载和使用由来已久,但在今天吃软荻粑已成为一种念想,说明现今食用软萩被大多数 人淡忘,从而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本文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写软萩粑是为了携母亲,所以由物及人, 引出作者对
47、母亲的怀念。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叙事抒情的把握能力。文章的前两段交代了软萩这种植物的生长环境,交代出生命力 的顽强,然后交代了它的颜色以及秉性,表达出作者对软萩的赞美之情。第四段写到母亲带着我们到田野里去 采集软萩,母亲总是采其枝叶,留下其根,并且教导我们不要贪多,留点根叫它明年再生长,通过对母亲采摘 软萩的习惯的描写,蕴含了人要感恩,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第五段至第十段写出了软萩粑的制作过程, 并且写到自己珍惜一切食物,绝不暴殄天物,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幸福生活的珍惜。文章的后半部 分写到许多在外的人,回到家乡,能吃上一口软萩粑是相当满足的,而故人给自己带了几个软萩粑,自己一个
48、人吃的津津有味,而自从母亲离开了我妈妈,老家便慢慢地成为记忆,通过自己再次品味软萩粑,表达了对母 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二、 【答案】5C 6B 7酒巷的酒封在土陶酒缸里,历经时间发酵,与古村落的久远相呼应。酒家是各种人汇聚的地方,能更 集中展示古村落人今天的状态,同时引出人生感悟,与结尾“这些踪迹,是人间不会消散的体温”遥相呼应。 8用词古朴典雅又不失生动,如“新叶村偃卧其中”,一个“偃卧”搭配新奇,意趣橫生,既与新叶村的 古老相合, 又生动写出其地理位置。 句式上, 整散结合, 韵律和谐, 既有大段排比、 对仗、 反复使语言整饬, 又有“一个人在巷弄走, 跫然”这样的短句短促有
49、力。 手法上, 善于以古物为喻体, 如“南塘如一块砚台”, “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精警传神,又有古典韵味。语言风 格上,自然淡雅、含蓄细腻,用工笔写意蕴,情感抒发含蓄有节制。 【解析】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C 项,“预示着古村落未来必将快速发展”错误, 文末几个小孩舔舐棒冰的画面不能预示古村落未来必将快速发展,过度解读。故选 C。 6 本题考查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B 项, “把绵延的怀玉山脉比作奔腾的烈马”是“化静为动”, 不是“动静结合”。故选 B。 7本题考查分析段落情节作用的能力。本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
50、答。介绍巷弄尽头的酒家是在文 章第六段,“酒是五加皮酒,自家酿的,封在土陶酒缸里。封酒缸口的红布,绷紧”,内容上,写出了酒封在 土陶酒缸里,历经时间发酵,结构上与上文写古村落的久远相呼应。“叶村家家户户均自酿五加皮酒,而酒家 只有一处。悠闲的人,寂寞的人,劳顿的人,焦心的人,坐在木桌旁,喝一碗,一切烟消云散,了悟:人间终 究是人间,活着就是做人间的人,说人间的话,干人间的事。”内容上,展示了古村落人今天的状态,抒发了 作者的人生感悟,结构上与结尾“这些踪迹,是人间不会消散的体温”相呼应。 8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的表达艺术的能力。鉴赏作品的语言,可以从词语、语言风格、句式、修辞手法等角度 分析,先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