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

    • 文档编号:1265256       资源大小:71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1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永遠守護你)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

    1、14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2 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一、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1974 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发现 J 粒子,开辟了人们认识微观世 界的新境界,并因此于 1976 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用中文在诺奖颁奖典礼 上发表演讲的科学家,引起了世界的轰动。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则材料,了解他取得这项

    2、 伟大成就的经历。 1974 年以前,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三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 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在美国布鲁克海 文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实验,经过两年多夜以继日地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 的基本粒子J 粒子,而它来自第四夸克。他的发现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 组成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 丁肇中也因此项发现在 1976 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师:从丁肇中的研究经历中,同学们认为他能发现 J 粒子的原因有哪些? (生自由发言) 预设预设 对于学术权威有着怀疑的

    3、态度和探索求真的精神,对于自己的想法能坚持,并 通过大量的实验去反复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1991 年 10 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丁肇中发表了一次演讲,分享了他在探索科 学真理道路上实践实验精神的经验。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演讲词应有格物致知精 神 。 (板书文题)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对丁肇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的介绍,让学生探究丁肇中获得成功的原 因,从而引出本文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对作者产生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把握内容二、把握内容 学生活动一:猜一猜 设问 1:这篇演讲词的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请同学们围绕题目进行提问,猜 猜演讲的内容可能有哪些。 (

    4、1)生自由提问,小组收集问题,展示交流。 (2)师生一起归纳总结。 预设预设 什么是格物致知?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怎样做才算是有格物致 知精神?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看看文章解答了你的哪些疑惑。 (生自主学习,勾画解答问题的关键语句) 预设预设 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 也是不可少的。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 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设问 2

    5、:读完全文,同学们还有哪些疑惑?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惑;教师根据提出的疑惑,有针对性地解答。 ) 预设预设 疑惑示例: (1)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格物致知与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中国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惑示例: (1)传统教育中的“格物致知”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能达到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田地,是为了探讨自己,而不是寻求新知识。 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实验来探求新知识,就是实验精神,而实验精神 就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的。实验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在探测中先确定适当的 目标和制定细致具体的计划,而目标的选定就要靠实

    6、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2)中国学生因为受到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思想的支配,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 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没有实验能力,所以需要格物致知精神。 师小结:作者在演讲时针对中国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中国 学生应该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也就是实验精神。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中国传统教育 的弊病只注重理论而不注重动手实践,并说明了现代观念的格物致知就是实验精神, 强调了其重要性,最后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猜读的方式,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 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三、

    7、理清思路三、理清思路 学生活动二:探一探 1.理清文章思路 师:这篇演讲词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现状,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论述的内容不 仅针对性强,而且层层推进,思路清晰。阅读全文,我们一起来探究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 点的。 活动探讨: (1)思考文章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 (2)每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可结合课本的旁批来理解。 示例一:旁批一“开场白,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指出段落的作用是引出演讲的 话题谈教育问题。 示例二:旁批三“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提示我们注意事例的作用。 (生根据提示进行探究,归纳整理后展示交流) 预设预设 (1)文章的思路:

    8、第一部分(第 1 段) :先提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 (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第 212 段) :再从“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实验精神在 科学上的重要性、中国学生轻视实验缺乏动手能力的现状”三个方面分析,来论述文章观 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分析问题) 第三部分(第 13 段) :总结全文,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中国的年轻一代提 出希望。 (得出结论) 师引导归纳:文章是按照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 来阐述的。 (2)文章层层推进的写法分析: 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 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传

    9、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 ,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 在具体分析中,演讲者先讲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明朝的大哲学家 王阳明的例子;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谈完“格物致知” 的精神后,演讲者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求学科研经历,特 别是受挫的经历,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最后,他又从学术研究 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 2.探讨论述过程 师:这篇演讲词全文层层推进,思路清晰,文章的一些局部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我们 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来探讨文章第 610 段的论述过程。

    10、 (生自主探讨,展示交流) 预设预设 第 6 段,首先提出观点: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 7 段,再分析“为什么实验精神重要” ,其原因是:新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获得。 第 8、9 段,接着分析“实验到底该怎样做” ,其具体过程是:一要积极探测;二要有 细致具体的计划和适当的目标。 第 10 段,最后得出结论。 师小结:这篇演讲词无论是全文还是局部,都采用层层推进的写法,体现了一般议论 性演讲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逻辑严密,论证严谨,思路清 晰。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两个活动来理解文章的特点。首先通过提示和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全文是 如何做到层层推进、思路清

    11、晰的;再运用学习过的方法自主分析文章的部分段落是如何层 层推进的。由学习到运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演讲思路清晰的特点。 四、总结存储四、总结存储 1.教师小结 作者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演讲的缘由,谈到了自己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和看法。 以中国传统教育中不重视格物致知精神而造成的一些弊病,来阐述现代观念中的格物致知 精神的必要性,以自己的经历证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希望,希望格物致 知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继续发扬。整篇演讲词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2.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其他科学家的相关事迹资料,感受他们的实验精神。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对课堂内容的总结,让学生深化对文

    12、章的理解,进一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 思路。课后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科学家的实验精神, 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1.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2.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现实意义,树立格物致知精神。 一、一、回顾导入回顾导入 科学家丁肇中在演讲中,针对传统教育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强调无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感受了他演讲时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思路。现在我们继续 学习课文,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让演讲更富有说服力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

    13、上节课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二、品析方法二、品析方法 学生活动三:析一析 1.分析材料 师:事实胜于雄辩。我们一起来探究作者为了让演讲更有说服力,列举了哪些材料来 印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材料,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 预设预设 引用的资料:第 2 段引用大学中的内容,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 承接“传统教育” ,引出“格物致知”的话题。第 3 段引用大学介绍传统教育中“格 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 列举事例:举王阳明“格”竹苦思以头痛宣告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把探察外界 误认为探讨自己;举通过实验了解竹

    14、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 是积极的探测;举中国学生成绩好而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却不知所措的事例,论述 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举作者的亲身经验论 述了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2.探究原因 师:在演讲过程中,作者列举了王阳明的事例和中国留学生的事例很好地印证了中国 传统教育的弊端,这些事例已经很有说服力了,可作者为什么还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 呢?试从演讲的角度探讨其原因。 (生交流发言) 预设预设 (1)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验“现身说法” ,真实而亲切,有助于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 (

    15、2)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 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3.发表看法 作者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 的培养。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讨论,列举事例印证观点) 预设预设 不认同。中国教育重视实验精神,很多的理论来源于实践。 事例:如东汉张衡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为中国天文学、机械 技术、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后人誉为“木圣” 。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 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 ,太阳系中的 1802 号小行星命名 为“张衡星”

    16、 。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由浅入深。首先通过寻找、分析文中事例,让学生了解事例的印证作用; 再通过探究作者列举自身事例的原因,让学生明白现身说法可以使听众更容易产生认同 感,说服力更强;最后让学生列举事例来印证观点,进行实践,加深对事例印证作用的认 识,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演讲中事例的印证作用。 三、体会意义三、体会意义 学生活动四:谈一谈 1.理解演讲用意 师:演讲者是在 1991 年的“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的演讲,结合背景资料,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他发表这篇演讲的用意的。 提示: (1)结合活动的主题,作者的身份、经历、获得的成就等方面思考用意。 (2)围绕演讲的针对性

    17、,思考作者针对什么问题而演讲,有什么意义。 背景资料: 丁肇中 1936 年出生于美国,出生 3 个月后,父母把他带回中国。他在中国接受了十 几年的教育,在 20 岁时只身赴美,进入密歇根大学学习。1974 年,他经过多年的实验, 发现了 J 粒子,并在 1976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 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科研人员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 他精心指导下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生结合课文内容提示和背景资料进行探讨) 预设预设 征文活动的主题是“情系中华” ,丁肇中写了怀念一文,深切怀念了自己 的父亲,借此表达了对祖国和故土的思念,获

    18、得了此次活动的特别荣誉奖。在颁奖会上, 他谈起自己的父亲,并由父亲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自己则受中西方两种教育,自然地过 渡到中国学生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话题。 由于演讲者是科学家, 而且接受过中西方教育, 深知二者差异,所以他谈教育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 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演讲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 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 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演讲者根 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

    19、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教育现状,精辟地阐 明了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探究现实意义 师:这是一次发生在几十年前的演讲,如今我们重读这篇演讲词,有何现实意义? (生自由探讨,交流发言) 预设预设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些理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我们重读这篇演 讲词,再次明确格物致知精神及实验精神的意义,能督促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发扬 格物致知精神。我们要明白:只有动手实验,亲自实践,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灵感,才能 培养我们的创造力、创新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 师小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自然科 学的领域里,我们都需要有格

    20、物致知精神。我们只有不断去实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实验,才能获得更加扎实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灵感,才会获得更多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结合资料,让学生来解读此篇演讲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作 者的演讲目的,明确演讲的特点,再结合中国的教育现状来谈读本篇演讲词的现实意义, 深化了学生学习本篇演讲词的意义。 四、明辨特色四、明辨特色 学生活动五:讲一讲 师:丁肇中的这篇演讲,意义非凡,在海内外产生了热烈的反响。今天我们进行现场 模拟,试着演讲文中阐明演讲意义的段落最后一段,揣摩作者演讲时的语气、语调, 想象作者演讲时的手势、神态。通过模拟演讲,进一步体会

    21、这篇演讲词的特点和现实意义。 (生进行模拟演讲,交流演讲感受) 预设预设 演讲时语气平和,语速为中速。用平直的语调表达严肃的观点和冷静客观的分 析,结尾处用升调,用强调的语气表达出作者的号召和希望。对于段落中的关联词、关键 词要重读,读出作者演讲时的层次感,如“不但、而且、不论、还是、不能、也不能、第 一、第二”等词语;而在讲到关键词时,可以配合一些手势,并且眼神要坚定,才能清楚 传达出作者对中国学生的希望。 学生活动六:比一比 师:通过刚才的模拟演讲,大家觉得本篇演讲词在演讲的针对性、演讲语言、演讲的 风格等方面,与最后一次讲演有什么异同? (生讨论交流) 预设预设 相同点:针对性强。针对演

    22、讲对象、演讲场合、演讲的主题都选择了最恰当的 演讲内容。 不同点: 最后一次讲演是即兴演讲,演讲者情感慷慨激昂、爱憎分明,极富号召 力和感染力,体现了演讲者的革命精神。本篇是在庄重场合发表的正式演讲,演讲内容客 观理性,思路严谨,层层推进,符合科学家的身份特点。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模拟演讲的实践活动,以及将本篇演讲词与最后一次讲演进行比较, 让学生明晰本篇演讲词的特点。在训练学生的演讲能力的同时,在比较中总结出演讲词要 有针对性的特点,明确了不同身份的人、不同背景下的演讲,其风格也各不相同。 五、总结存储五、总结存储 1.教师总结 本文是作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

    23、征文活动颁奖大会上发表演讲时的 演讲词,由怀念父亲谈到中国的传统教育。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阐明了中国学 生学习自然科学应该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观点。演讲围绕“格物致知”的含义展开论述, 列举王阳明“格”竹子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等事例,进行印证,使论证更加充分。演讲场合 庄重,内容客观理性,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十分严谨。尤其是作者现身说法,既拉近了 与听众的距离,又增强了演讲的说服力。 2.布置作业 课后观看丁肇中在四川大学的演讲视频寻找宇宙的起源 ,感受他的演讲特点。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紧抓演讲词的内容及特点进行总结,让学生再次体会演讲词中列举事例印证观 点的作用,及时巩固所学

    24、知识,加深学生对演讲词的认识。布置学生课后观看作者的其他 演讲视频,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学习演讲方式,提升综合素质。 本课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设计了“猜一猜” “探一探” “析一析” “谈一谈” “讲一讲” “比一比”六个环节,让学生在轻松而富有自主性的氛围中学习,逐步完成教 学目标,训练学生阅读文本及演讲的能力,使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文素养同步提升。 本课教学设计有几个特别之处。第一是“猜一猜”环节,先让学生自主提问,再带着 问题进行阅读,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而这种自主学习形式在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第二是“探一探”环节,先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 下

    25、,梳理全文的思路,再学以致用理解课文部分内容的思路,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 维。第三是“析一析”环节,先通过找材料,明确材料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再围绕观点 列举事例来印证,加深理解。此过程先了解演讲方法,再通过实践掌握方法,逐步训练学 生在演讲中充分利用事例来论述观点的能力。 资料链接资料链接 “J J 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 王渝生 197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 1980 年写了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在探索中 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叶剑英元帅的攻关诗: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丁肇中说他于 1936 年 1 月 27

    26、 日出生在美国,但出生 3 个月后,父母又把他带回到中 国。他说: “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 方。当然,那时使我不可能得到任何的正规教育。 ”他在 12 岁时,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 中学读书,因而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高中时,他特别喜欢理化,刻苦钻研,成绩很好, 他的一个同学曾在毕业纪念册上给他这样的赠言: “你的理科可以说在班上无敌手,我希 望你集中全力向理科进攻,发明几个丁氏定律! ”中学毕业后,丁肇中被保送进台湾成功 大学机械工程系。 1956 年他 20 岁时只身赴美,进密歇根大学,于 1962 年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丁肇 中选定了实验物理作

    27、为他的主攻方向。 1972 年他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 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曾经这样比喻 道: “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 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 1974 年 11 月 12 日,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年多,全力攻关的丁肇中向全世 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 粒子。这种粒子有两个 奇怪的性质:质量重,寿命长。因而它一定来自第四夸克,这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 种夸克组成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

    28、物理学的十一月 革命” 。 1977 年秋,丁肇中访华期间,向邓小平建议中国科学院派遣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 组工作。自 1977 年 1 月他迎接第一个中国物理学家小组,迄今十年来,已有上百人去到 他的身边。他说: “与中国的合作令人满意。 ”他还说: “这几年,中国科研人员的素质 有了很大改善,从领导到一般科技人员,都大大年轻化了。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重要 发现都靠年轻人。像牛顿、法拉第、李政道、杨振宁,他们的重要发现都是在年轻的时候。 因此,我对科学院年轻的科技人员抱有很大的希望。 ” (选自青年科学向导2002 年第 5 期) 素养提升素养提升 “格物致知”含义探寻“格物致知”含义探

    29、寻 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 种心得)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 一个理论,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 诚” 。 “格物致知”包含“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 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 了智慧、心得感悟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 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的观点。 虽然朱熹乃是儒学

    30、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儒,但他关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 后世成为主流,并非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因 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 ,而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较多地批判朱熹关于“格物致知” 的学说观点。但因为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元朝中叶就被官方采用,定为科举取士的 教科书,而自从明太祖开始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以后,朱熹学说 更是成为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在科举应试上的官方教条观点。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 上的观点也就在数百年的官方教条权威下,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观点。在清末的洋 务学堂中,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称为“格致” ,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注意事项

    本文(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doc)为本站会员(永遠守護你)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