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pptx

    • 文档编号:1189251       资源大小:3.31MB        全文页数:76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7.5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7.5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小豆芽)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7.5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pptx

    1、第一板块 必修部分 第1讲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历历 史史 2022 内 容 索 引 知识排查 教材深化 主题探究 能力提升 纵联横合 思维升华 真题实战 模拟演练 时空坐标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 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明。 1.先秦时期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 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 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

    2、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 的国家;商朝实现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 织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文化: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 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公元前2

    3、21公元220年)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2)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3)文化:治国思想出现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转变,西汉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 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医学、造纸术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3)文化: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的基础;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 义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4、形成时 期。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2)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3)文化:治国思想出现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转变,西汉时儒家思想开始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医学、造纸术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课程标准 热词聚焦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 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 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 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 特征 (2)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 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 孔子学说;通过孟

    5、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 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神权色彩浓厚的早期政治,“家 国同构”的西周体制,初步形成 的民族国家统一意识;井田制 下的集体劳动,生产力变革下 的“石器锄耕”,官府垄断下的“ 青铜文明”;文明象征的成熟文 字,贵族垄断的文化教育,文化 认同的民族意识 知识排查知识排查 教材深化教材深化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遗址: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 北京人。 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

    6、概念: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早期 时间 距今约1万年前 生产生活 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遗存 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中期 时间 距今约7 000至5 000年前 代表 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 文化 生产 生活 仰韶文化 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河姆渡文化 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晚期 时间 距今约5 000年 代表 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生产 生活 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红山文 化和良渚

    7、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社会 发展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 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 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2.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重。 五帝事迹: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尧、舜 可能是中原地区的联盟首领。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史称“万邦”时代,具备 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夏朝的建立 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统治: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王是最高统

    8、治者。中央设 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 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夏朝灭亡。 3.商和西周 (1)商朝 建立: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 迁都: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殷朝。 概况: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 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纣,双方在商都南郊牧野 展开激战,商朝灭亡。 (2)西周 建立:

    9、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史称西周。 分封制与宗法制 目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结果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 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影响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 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灭亡: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发生后,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 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 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3)商和西周的经济 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成就: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 铜农具极少。历史文

    10、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青铜铸 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青铜文化灿烂。 二、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 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 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过程:韩、赵、魏三家分晋,齐国大夫田氏取代齐国姜姓国君。最终形成了齐、 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3)民族关系的变化 表现:春秋时期

    11、,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 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结果: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工商业繁荣,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 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2)变法运动 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目的:富国强兵。 结果: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代表:商鞅变法 时间 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内容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

    12、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 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间实行什伍连 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 任免 特点 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 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影响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孔子和老子 人物 地位 理论 孔子 儒 家 学 派 的 创 始 人 “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 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 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文献整理:晚年整理的诗书礼

    13、易春秋等 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 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当中 知识延伸 良渚文化文明的曙光 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文化为经 济支撑、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2019年7 月6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 名录,这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 流学术界广泛认可。 情境体验 1.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民”仪式,即将原属周天子的臣 民分封给诸侯。“授民”仪式后,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 臣民的性质。这一“授民”制度有何作用? 提示 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

    14、。 思维点拨 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 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 (2)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 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3)二者相互影响,是西周奴隶制兴盛的支柱。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瓦解、 分封制破坏,奴隶制文明逐步被封建制文明所取代。 误区警示 春秋争霸战争是奴隶主同奴隶主之间为争夺领地展开的战争, 是奴隶社会性质;战国兼并战争是新兴地主阶级为达到统一而发动的战争, 是封建社会性质。 思维点拨 运用唯物史观认识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

    15、层建筑,社会经济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 随着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贵族进行统治,成为 历史发展的必然。 (2)上层建筑的调整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各国的变法解放了生产力,促进 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图示解史 孔子的思想体系 人物 地位 理论 老子 道家 学派 的创 始人 朴素的唯物论: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追求天人 合一 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 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主张: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4.百家争鸣 (1)背景 经济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政治上:新兴的

    16、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 图影响现实政治。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文化上: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士人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2)表现: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 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3)派别 儒家 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以邹衍为代表,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家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 治主张 法家

    17、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 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4)影响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 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 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思维点拨 正确认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 其主张是“以无事取天下”,反对威逼百姓,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无 不为”的效果。 情境体验 2.春秋后期至战国之际,诸子勃兴,蔚为壮观。时代的歌手们,或 “以道

    18、鸣”,或“以术鸣”,或“以辞鸣”,汇成了一曲雄壮的交响乐。这一曲交响 乐中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什么? 提示 社会现实。 主题探究主题探究 能力提升能力提升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主题一主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 探究1时空观念旧石器时代的重要人类遗址 材料 旧石器时代的重要人类遗址统计表 遗址名称 距今年代 发现地点 所属流域 巫山人 约200万年 重庆巫山 长江 元谋人 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 蓝田人 约115万70万年 陕西蓝田 黄河 北京人 约70万20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 金牛山人 约28万年 辽宁营口 辽河 长阳人 约19万年 湖北长阳 长江 和县人 约19万15万年

    19、 安徽和县 长江 马坝人 约13万年 广东韶关 珠江 丁村人 约10万5万年 山西襄汾 黄河 左镇人 约3万2万年 台湾台南 山顶洞人 约3万年 北京周口店 海河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探究统计表中人类文化遗存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别体现了我国古代文明起 源的哪些特点? 提示 (1)本土化。早在约200万年前,我们的先民即开始生活在我国的广袤 大地上,我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代文明源远流长。 (2)多元化。不仅黄河、长江流域,而且海河、珠江等大河流域都是中华文 明的重要发源地。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探究2史料实证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材料 有学者指出,二里头遗址贵族墓出土的玉鸟形饰,颇类于

    20、长江中游石家河 文化系统的鹰纹玉笄。青铜战斧与环首刀,应属于早期北方系青铜器。而海贝 则属暖水种,分布在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的热带海域。 作为二里头文化重要礼器的陶酒器盉、爵,向北见于燕山南北的夏家店下层文 化,南及由浙江到四川的长江流域一带,西达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一带。 摘编自晁华山世界遗产 探究材料体现了二里头文化怎样的特点? 提示 在广泛吸收各地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又向周边地区大幅度地施加文 化影响。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认知深化】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 原生性 中华文明是在欧亚大陆产生的一支原生文明,其经历了从起源到 逐步形成的过程,夏、商、周时期逐渐进入阶级社会 可信性 我国考古学家取

    21、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发 现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整体性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元文明的融合,各地区的文化通过相互 竞争、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文明 连续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素养感悟素养感悟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的起源如同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百花齐放,多元并进,而后又汇聚 于中原黄河流域,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中华文明是 兼容并蓄的,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 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

    22、 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 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主题二主题二 古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古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探究1史料实证神权色彩的商朝政治制度 材料 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迹;甲骨 文中显示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 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就是通过占卜,假借神灵元龟 向天下人宣称“非敢违卜”,于是迁都于殷。 探究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提示 商朝时期,神的意志起到了很大作用,迷信色彩浓厚;统治者以神权强 化王权。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

    23、三 探究2史料实证家国一体的西周政治制度 材料 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 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 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变革,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 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变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的 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探究根据材料分析分封制有何积极影响。 提示 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推动民族交融。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认知深化】中国早

    24、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最高统治者以天意自居,通过垄断神权来加强王权;国事以占 卜方式决定 浓厚的部族色彩 由于是从父系氏族演变而来,三代的政治、法律及选官制度 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 实现权力的高度集 中 封国自主权较大,天子对诸侯领地并无实际统治权;但中央与 地方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周的文化及习俗在不断传播和影响 着诸侯国 贵族政治特征明显 世卿世禄制下,官僚都是贵族,贵族有封地但无薪俸。诸侯国 内的劳动者不对国家承担赋税等义务,只对诸侯履行义务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素养感悟素养感悟 分封制的深远影响 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的政治控制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纽带,加强了

    25、各地的文 化交流,促进了人们的心理认同,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 成与发展。分封制使中华文化在整体传统文化格局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 区域文化。如我国各省份的简称有些就来源于分封制下的封国名称:山西 简称“晋”,山东简称“鲁”等。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主题三主题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探究1唯物史观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动 材料 周平王东迁后,王畿的土地日益缩小,政治、经济实力大大衰落。从 此,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春 秋时代,职官制度经历了从世卿制到任官制的发展过程,战国时期,各国进 行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

    26、的特权,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开 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局面。春秋前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野”之间 的疆界有所淡化,个别国家如晋、楚等开始出现郡县制,至战国时代,各国 普遍推行了郡县制,以此作为一种强化中央集权的有效体制。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表现。 提示 周王室权力和地位受到挑战;各国通过变法改革,剥夺了旧贵族的特 权,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逐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中国政 治制度的新局面。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探究2史料实证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转型 材料 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

    27、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 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 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 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 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 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 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提示 儒家“德治”“仁政”、礼法并施;墨家,“兼爱”“非攻”;道家,“无为而治”; 法家,法治。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

    28、、墨、道、法四 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认知深化】春秋战国时期所孕育的统一因素 1.政治上 (1)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到挑战。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 共主”的地位,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的 趋势。 (2)各国的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 阶级统治的建立。商鞅变法中秦国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2.经济上: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 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3.思想上: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

    29、定了 基础,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 4.人心所向上: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的共同 愿望。 5.民族关系上:民族凝聚力增强,“华夷之辨”观念相对淡薄,民族交融进一步 加强。 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 素养感悟素养感悟 经济发展推动思想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伴随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 力发展,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 的士阶层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剧烈变革,促成了这一时期的“百家争 鸣,群花怒放”。 纵联横合纵联横合 思维升华思维升华 一、夏商周三代

    30、的文明传承 文字沿革 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 明的重要载体,是三代文明对后世的突出贡献 宗法观念 分封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有出现;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延续起到 积极作用 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在三代萌芽,影响整个封建社会;郡县制影响至今 民族观念 三代萌生的民族观念,使中华民族存在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文明没有 间断的民族 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产生并发展,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 流 二、诸子百家思想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诸子百家从社会伦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 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

    31、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 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其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在治国理念上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 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在社会伦理观上 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主张“人之性恶”;道 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 人性的转变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 系上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 顺应自然 在人生态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 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

    32、主 张“天命观” 在社会成员关系上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真题实战真题实战 模拟演练模拟演练 真题实战真题实战 1.(2020天津卷,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 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 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材料中“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 地,按制度定期交换”说明私田的所有权是国家所有,私田主人仅仅有使用 权,故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都不能买卖,故A

    33、项错误;结合所学 可知,私田的收获物作为报酬归私田耕种者所有,不是全部上缴国家,故B项 错误;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不属于小农经济,故C项错误。 2.(2020全国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 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 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材料表明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要求周王提升其爵 位等级,遭到拒绝后,他直接自立为王,这打破了周王分封的惯例,形成对分 封制度

    34、的挑战,故D项正确。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而材 料没有反映礼乐制度,且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涉及对楚国国君 熊通的分封问题,未涉及权力继承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政治权力 分配问题,不涉及血缘关系,且楚国并非姬姓王国,故C项错误。 3.(2019全国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 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制。商周时期的王位继承一般有两种 方式,一种是兄终弟及,一种是父死子继。题

    35、干材料首先强调商朝王位继承 方式多为兄终弟及,然后用“而”这一转折的表述方式来阐述西周的王位继 承方式,即西周的王位继承方式多为父死子继,故B项正确。禅让制度是民 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题干材料中的世袭制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 题干材料无法看出君主寿命的长短,故C项错误;无论是兄终弟及还是父死 子继,均是血缘世袭的不同方式,并没有体现出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故D项 错误。 4.(2019全国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 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宗

    36、法制的影响。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突出 了孝、悌、乐、礼,强调了血缘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产生的影响,故A 项正确。 5.(2019全国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 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秦国实力增强的影响。题干材料的主旨是战国时期秦国兴 修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兴 修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当时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开始建立中央集 权制度,因此秦国具

    37、有强大的组织能力,足以完成这些任务,故D项正确;战 国时期,公田制度已经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铁制工具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 已经开始使用,所以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还要考虑秦国的国情,故B项错 误;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与水利工程建设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6.(2018全国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 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 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状况。从图中可看出

    38、发现铁器实物的 战国以前的墓葬大多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新疆地区,这些地区 是战国时期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故D项正确。题干并没有说明这些铁器 实物一定是农具,也不是全国各地都有,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无法得出新疆 发现的铁器实物与中原发现的铁器实物之间的联系,故B项错误;题干中只 涉及利用自然陨铁冶铁,但没有涉及这种技术的普及,故C项错误。 7.(2018全国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 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

    39、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墨子中的古代科技成就。材料强调了墨子在科技 方面的成就,其共同特点是均与日常生活劳作有密切关系,联系墨子所代表 的是平民阶层,可知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科技成果,未涉及思想 内容,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 体系,故B项错误。 模拟演练模拟演练 1.(2020福建龙岩二模)距今约5 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 文化代表有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 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这可以用来说明( ) A.世界各区域文明中我国

    40、最早 B.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特点 C.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 游的良渚文化”可知,在相近的时间里,不同的地点都有文化遗迹,可知中华 文明发源地不只一处,而是具有多源性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中未提及与其 他区域文明的对比,不能判断我国是否最早,排除A项;礼乐制度兴起于周朝, 新石器时代并未有礼乐制度,排除C项;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材料 中所述及的时期尚未产生国家,因而也没有“家国一体”,排除D项。 2.(2021年1月广东适应性测试)商朝时,世人信奉鬼神,事事占。西周时, 参照夏商礼

    41、仪,制定了一套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典章制度,该制度讲究 尚德、尊尊、敬老、慈幼。据此可知,西周( ) A.君主专制趋于完普 B.重视人伦秩序 C.儒家思想开始形成 D.天命观念瓦解 答案 B 解析 根据“西周时,参照夏商礼仪,制定了一套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典 章制度,该制度讲究尚德、尊尊、敬老、慈幼”可以看出,西周相对于商朝 更加注重人伦秩序的规范,以维护统治,B项正确;西周没有形成君主专制, 排除A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排除C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天命 观念瓦解,排除D项。 3.(2020山东日照二模)西周贵族分为姬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两大集团。根据 西周铜器铭文中的记载,以周王为首

    42、的姬姓贵族娶妻,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 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贵族女子中选择。这表明,西周贵族的婚姻 ( ) A.维护门第等级 B.严格遵守礼制 C.政治色彩浓厚 D.不能自主决定 答案 C 解析 西周姬姓贵族与受封的异姓贵族之间相互通婚,这样通过联姻关系 形成甥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统治,可见其政治色彩浓厚,故选C项;据“姬姓 贵族娶妻,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贵族女子中选 择”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异姓贵族与姬姓贵族之间的政治通婚,而非强调门 第,排除A项;姬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之间存在政治联姻主要是出于现实政治 的需要,与礼制无关,排除B项;贵族之间存在政治联姻,并不等同于婚姻不

    43、 能自主,排除D项。 4.春秋末期,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大批下层人士得到学习机会,形成 了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这( ) A.反映了私学逐渐取代了官学 B.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 C.促使血缘纽带关系大大淡化 D.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春秋末期士阶层的崛起,这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 础,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但并未提及官学的衰 落,无法反映私学是否逐渐取代了官学,排除A项;据材料“不拥有政治权力” 可知,士阶层的崛起并不会直接引起血缘纽带关系的变化,“大大淡化”更是 无从体现,排除C项;士阶层的崛起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而 非结果,排除D项。 5.(2020山东威海二模)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 这表明商鞅变法(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瓦解了宗法制度 C.加强了地方统治 D.扩大了统治范围 答案 C 解析 商鞅变法时,通过“令民什伍”,建立起“县乡亭邮里什伍” 的严密系统的地方组织结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C项;商鞅 变法建立起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体系严密,管理有效,不是阶级矛盾激化 的原因,排除A项;对社会基层的管理不是宗法制度瓦解的原因,排除B项;商 鞅变法严格基层管理,并不能扩大其统治范围,排除D项。 本课结束本课结束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