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 第三课第三课 互相依存的动植物互相依存的动植物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动物和植物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2.科学探究 搜集并阅读资料,能认识理解鸟类及其他动物与植物互相帮助、互相依存 的关系。例如:鸟类常常利用树干、草叶等材料筑巢、安家、求偶、繁育后代。 有些巢穴还具有隐蔽作用,以防被天敌发现。而鸟类会捕食危害植物的昆虫, 使植物更好地生长。又如:益蚁保护蚁栖树,而蚁栖树供给益蚁食物和住房。 3.科学态度、STSE 意识到生物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 感受生命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植物和环境、动物和环境的关系,那么动物和 植物之间有关系吗?我们先来阅读一段材料。 (2)自主阅读材料:在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有一种该岛特有的渡渡鸟和 大颅榄树。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木的果实。大颅榄树的果实被渡渡鸟吃下去后, 种子外边的硬壳被消化掉,这样种子排出体外才能够发芽。由于人类的捕杀, 渡渡鸟于 1681 年灭绝,岛上的大颅榄树也渐渐濒危。到了 1981 年,全岛仅剩 下 13 棵大颅榄树。 (3)提问并交流:渡渡鸟和大颅榄树是互相帮
3、助,互相依存的。说一说它 们是怎样相互依存的?自然界其他现存鸟类和植物有没有类似的关系呢? (二)新课学习 1. 认识鸟类与植物的关系 (1)课件展示教材 P35 下方的四幅图。 (2)讨论:说一说缝叶莺和啄木鸟与植物的关系。 (3)小结: a.缝叶莺的营巢方法很特殊,是先将树叶缝成叶囊,然后再在叶囊中筑巢。 同时,缝叶莺捕食危害植物的昆虫,保护植物。它们是相互帮助的关系。树木 为啄木鸟提供居所,提供食物(树木中的蛀虫) ,然后啄木鸟为树木除害虫,它 们也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b.鸟类常常利用树干、草叶等材料筑巢、安家、求偶、繁育后代。有些巢 穴还具有隐蔽作用,以防被天敌发现。而鸟类会捕食危害植
4、物的昆虫,使植物 更好地生长。 (4)交流:课件展示教材 P36 上方两幅,说一说蜂鸟和植物、灰喜鹊和海 棠树是怎样相互帮助的。 (5)小结:蜂鸟吸食花蜜,头部会触碰到雄蕊上的花粉,并把花粉带到其 他花朵中。灰喜鹊啄食海棠树上橘红色的果实,消化不了的种子会被带到远方, 随粪便排出。 2. 认识其他动物与植物的关系 (1)课件展示教材“菜粉蝶的一生”的四幅图片。 (2)交流:植物为菜粉蝶一生的各个阶段提供了哪些帮助?菜粉蝶成虫后, 为植物提供了什么帮助? (3)小结:在植物叶上产卵幼虫以植物的叶为食在叶上化蛹 成虫吸食花蜜,传播花粉。 (4)自主阅读材料:蚁栖树和益蚁 (5)再交流:说一说,从材
5、料中你知道了什么?蚁栖树和益蚁是如何合作 的? (6)全课总结:动物和植物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7)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动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事例。 (三)整理,下课。在印度洋毛里求斯在印度洋毛里求斯( (s s) )岛上,有一种岛上,有一种 该岛特有的渡渡鸟和大颅该岛特有的渡渡鸟和大颅( (l l) )榄榄( (lnln) )树。树。 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木的果实。大颅榄树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木的果实。大颅榄树 的果实被渡渡鸟吃下去后,种子外边的的果实被渡渡鸟吃下去后,种子外边的硬硬 壳被消化掉,这样种子排出体外才能够发芽。壳被消化掉,这样种子排出体外才能够发芽。 由于人类的捕杀,渡
6、由于人类的捕杀,渡 渡鸟于渡鸟于16811681年灭绝,岛上年灭绝,岛上 的大颅榄树也渐渐濒危。的大颅榄树也渐渐濒危。 到了到了19811981年,全岛仅剩下年,全岛仅剩下 1313棵大颅榄树。棵大颅榄树。 渡渡鸟和大颅榄树是怎样渡渡鸟和大颅榄树是怎样相互相互 依存依存的?的? 自然界其他现存鸟类和植物有自然界其他现存鸟类和植物有 没有类似的关系呢?没有类似的关系呢? 说一说缝叶莺和说一说缝叶莺和 啄啄( (zhuzhu) )木鸟与植木鸟与植 物的关系。物的关系。 认识鸟类与植物的关系认识鸟类与植物的关系 缝叶莺的营巢方法很特殊,是缝叶莺的营巢方法很特殊,是 先将树叶缝成叶囊,然后再在叶囊先将
7、树叶缝成叶囊,然后再在叶囊 中筑巢。同时,缝叶莺捕食危害植中筑巢。同时,缝叶莺捕食危害植 物的昆虫,保护植物。它们是物的昆虫,保护植物。它们是相互相互 帮助帮助的关系。的关系。 树木为啄木鸟提供居所,提供树木为啄木鸟提供居所,提供 食物(树木中的蛀虫),然后啄木食物(树木中的蛀虫),然后啄木 鸟为树木除害虫,它们也是鸟为树木除害虫,它们也是互利共互利共 生生的关系。的关系。 鸟类常常利用树干、草叶等材料鸟类常常利用树干、草叶等材料 筑巢筑巢( (chocho) )、安家、求偶、繁育后、安家、求偶、繁育后 代。有些巢穴还具有隐蔽作用,以防代。有些巢穴还具有隐蔽作用,以防 被天敌发现。而鸟类会捕食
8、危害植物被天敌发现。而鸟类会捕食危害植物 的昆虫,使植物更好地生长。的昆虫,使植物更好地生长。 小小 结结 说一说蜂鸟和植物、灰喜鹊和海说一说蜂鸟和植物、灰喜鹊和海 棠树是怎样相互帮助的棠树是怎样相互帮助的。 蜂鸟吸食花蜜,头蜂鸟吸食花蜜,头 部会触碰到雄蕊部会触碰到雄蕊( (ruru) ) 上的花粉,并把花粉带上的花粉,并把花粉带 到其他花朵中。到其他花朵中。 灰喜鹊啄食海棠灰喜鹊啄食海棠 ( (tngtng) )树上橘树上橘( (j j) )红色红色 的果实,消化不了的的果实,消化不了的 种子会被带到远方,种子会被带到远方, 随粪便排出。随粪便排出。 认识其他动物与植物的关系认识其他动物与
9、植物的关系 在植物叶上产卵在植物叶上产卵 幼虫以植物的叶为食幼虫以植物的叶为食 在叶上化蛹在叶上化蛹 成虫吸食花蜜,传播花粉成虫吸食花蜜,传播花粉 植物为菜粉蝶一生的各个阶段提供植物为菜粉蝶一生的各个阶段提供 了哪些帮助了哪些帮助? 菜粉蝶成虫后,为植物提供了什么菜粉蝶成虫后,为植物提供了什么 帮助帮助? 蚁栖树比较高大,茎上有节,叶蚁栖树比较高大,茎上有节,叶 柄很长,叶片像手掌。柄很长,叶片像手掌。 巴西巴西树林中,有一种啮树林中,有一种啮( (nini) )叶叶 蚁,专门吃树叶,但蚁栖树不怕它吃。蚁,专门吃树叶,但蚁栖树不怕它吃。 原来,蚁栖树有许多原来,蚁栖树有许多“警卫员警卫员” 益
10、蚁。蚁栖蚁栖树的茎中空,上面有益蚁。蚁栖蚁栖树的茎中空,上面有 孔,像一根笛子,益蚁就在这中空的孔,像一根笛子,益蚁就在这中空的 茎里生活。当啮叶蚁爬上来吃叶子时,益蚁就群起而攻之。因茎里生活。当啮叶蚁爬上来吃叶子时,益蚁就群起而攻之。因 此,蚁栖树能正常生长。此,蚁栖树能正常生长。 蚁栖树的叶柄基部有一丛毛。毛里有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蚁栖树的叶柄基部有一丛毛。毛里有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 小蛋,益蚁常常把小蛋搬走当作食物。有趣的是,这些小蛋被小蛋,益蚁常常把小蛋搬走当作食物。有趣的是,这些小蛋被 搬走以后,不久又生出新的来,使益蚁长期有东西吃。搬走以后,不久又生出新的来,使益蚁长期有东西吃。 益蚁
11、保护蚁栖树,而蚁栖树供给益蚁食物和住房,它们真益蚁保护蚁栖树,而蚁栖树供给益蚁食物和住房,它们真 是合作的典范。是合作的典范。 从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从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蚁栖树?蚁栖树 和益蚁是如何合作的?和益蚁是如何合作的? 动物和植物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动物和植物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总总 结结 课后作业课后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查阅资料,了解更多 的动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依的动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依 存的事例。存的事例。互相依存的动植物互相依存的动植物学习评价表学习评价表 班级:班级: 姓名:姓名: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 项目项目评价内容评价内容 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知道动物和植物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科学
12、探究科学探究 搜集并阅读资料,能认识理解鸟类及其 他动物与植物互相帮助、互相依存的关 系。例如:鸟类常常利用树干、草叶等 材料筑巢、安家、求偶、繁育后代。有 些巢穴还具有隐蔽作用,以防被天敌发 现。而鸟类会捕食危害植物的昆虫,使 植物更好地生长。又如:益蚁保护蚁栖 树,而蚁栖树供给益蚁食物和住房。 意识到生物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整体。 科学态度、科学态度、 STSESTSE 感受生命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热爱大 自然,敬畏大自然。 老师给我的评价: 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 ,教师在最下面的 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自然界动植物相依相存的例子自然界动植物
13、相依相存的例子 寄居蟹与海葵:海葵固着在寄居蟹所寄居的螺壳上,通过寄居蟹的运动而 扩大其取食范围,反过来寄居蟹可以利用海葵的刺细胞来防御敌害。 白蚁与鞭毛虫:白蚁的肠道为鞭毛虫提供了生活场所,而鞭毛虫可以帮助 白蚁消化其所赖以生存的纤维。 爬行动物中的“绿毛龟”与丝状藻类:丝状藻借龟甲表面,作为附生的基 底,从龟甲表层分泌物中吸取养料而滋生;当整个龟甲被丝状藻覆盖后,形似 龟甲长满绿毛从而可逃避敌害。 燕千鸟和鳄鱼:鳄鱼一吃东西,牙缝里就嵌进了肉屑残质,慢慢地腐败生 蛆。燕千鸟在鳄鱼的稀稀落落的牙齿中间走来走去,剔牙齿,捉蛆虫,侍候得 鳄鱼舒舒服服。同时,它自己也饱餐了一顿。 世界上还有一种小鸟和老虎是好朋友,它总是跟随在老虎的左右飞来飞去。 当老虎张开大嘴休息时,这“小家伙”就飞进老虎口,啄食牙缝中的肉屑。 老 虎对这种小鸟非常友好,从不吞吃它。这种小鸟名叫虎雀。 动物之间相互依赖生存的现象叫共生,共生是两种动物的个体发生互相合作 关系,双方获得益处;共生现象作为二者的互利关系,为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打 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