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岗中心小学毕业班 数学总复习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建议 知识链结 教学过程 习题精编 过关测试 灌云县南岗中心小学教务处 二 0 一五年五月 主 编 李春辉 编 写 潘红建 张庭月 陈福林 田峰 朱艳 郑广俊 曹新年 潘乾 编编 写写 说说 明明 本届小学毕业生使用的是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苏教版新教 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较大,任教毕业班的老师们大多对一至五年级 的新版本教材不够熟悉, 首次进行新教材下的小学毕业班数学总复习 确实有难度。基于以上考虑及多数学校的要求,我校组织部分骨干教 师编写了这本小学毕业班数学总复习设计 。在编写过程中,老师 们把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要求、 减轻师生课业负
2、担作为努力 目标,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时划分,将每课时设计为以下几 个栏目: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复习内容、知识要点、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新 旧教材对比,学生容易出错之处,策略提示等) ,知识链结() ,知识链结(复习教 材知识点涉及的典型例题)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简单的教学设计) ,习题精编习题精编 (30 分钟量基础题加拓展题) ,) , 一个知识块复习结束, 编拟了一张 “过过 关测试题” 。关测试题” 。 由于六年级数学复习工作不同于往年,处在新的尝试实践阶段, 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 加之时间仓促, 水平有限, 疏漏之处在所难免, 敬请老师们在使用中提出宝贵意见。 灌云县
3、南岗中心小学教务处 二 0 一五年五月 南岗中心南岗中心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计划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 毕业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全面而系 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提高知识的 掌握水平,进一步发展能力的综合阶段。因此,要十分重视小学毕业 阶段的复习整理工作。 而毕业总复习作为一种引导小学生对旧知识进 行再学习的过程它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过程。所以, 在具体实施前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以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提 高复习效率。 二、总复习的任务二、总复习的任务 从小学毕业总复习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处的
4、地位来看, 它的任务概括为以下几点: 1、系统地整理知识。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复习中的系统整理, 而小学毕业复习是对小学阶段所学 知识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毕业复习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 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平达到熟练掌握水平。 3、查漏补缺。结合我校六年级学生学情实际,学生在知识的理 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所以,毕业复习的再学习 过程要弥补知识上掌握的缺陷。 4、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 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应充分体现从“学 会”到“会学”的转化。 三、复习方法:三、
5、复习方法: 1、回顾整理,形成系统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系统性,它们之间往往都是纵向发 展。 横向联系着的, 复习时, 要根据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内在联系, 着重在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回顾整理,明 确和较完整地把握知识的结构,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 识。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加深理解,巩固认识,减少遗忘。从学生接受知 识的规律思考,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过程不是一次可以完成达到 目的,而是从初步感知、认识、理解、巩固、提高,而且要不断地重 现、强化,而且这个不断重现、强化的过程又可以穿插到建立知识之 间的联系中去。 2、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不要
6、只顾单一的知识总复习,更重要的是把 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运用。如数的运算,同一道计算题,可以是 分数出现,可以是小数出现,还可以是分数、小数混合出现;可以有 乘法,还可以有除法。又如解诀问题时,同一道题,我们可以让学生 用不同的方法解, 让学生的知识更系统化、 网络化, 让所学的知识 “活” 起来。 3抓住重点,精选题例 教材因受篇幅的限制,同时也为体现复习方法的灵活与优化,编 者采取各种不同的呈现形式给出复习的知识点。 如: 想一想、 说一说, 做一做、请你举例说明、知识结构图。表格式、提问,设问, “一题 多问、多变、多解 ” 。题组或直接给出概念的意义和复习题例,以及 体现思维过程,给
7、应用题改编,补条件、提问题,采用讨论等,以各 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复习, 复习时, 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 讲究复习策略上,有针对性地从练习中选出题例,或另外设计补充一 些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的实例,进行有效的复习。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因为毕业考试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 而是重视学生成长与进步 的状况,通过分析指导,教给学习方式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发展,我 们需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针对此思路,提醒我们不仅要关注 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 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是学生学习矛盾的 挑起者,问题情景的创造者,探究活动的促进
8、者。要多给学生自主探 究的机会,多一点合作交流的时间,教给合作的方法,多一些实践操 作的锻炼,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5、重视分层教学 传统意义上的提优补差不可少,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就是充分张 扬学生的个性。基础知识与拓展练习并举,设计习题要有层次性,给 学生以选择的机会和权利,针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练习,力求让 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6、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问题生活化”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确实,我们需 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数学知识在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 去提出不同的问题。 四、复习安排、四、复习安排、 分块复习
9、: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3 课时)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用万、亿为单位 表示大数;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 单的分数。 (3)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 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 (4)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5)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 常生活中的问题。 (6)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
10、,并能 进行交流。 (7)在 1100 的自然数中,能找出 10 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并知道 2、3、5 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 10 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 和最小公倍数。 (8)在 1100 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 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9)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10)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2、数的运算。 (5 课时)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能熟练地口算 20 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 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三位数除以两位
11、数的除法。 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 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 互逆关系。 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 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有关小数、 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 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 惯。 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 的数学规律。 3、式与方程 (2 课时) 在具体情境
12、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 ,a)。 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4、正比例反比例(2 课时)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 并 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 变化趋势。 (二)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1 课时) 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
13、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包括认识线的特征。 2、图形与测量。 (6 课时)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 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 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
14、量。 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公式。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 2、米 2、千米 2、公顷) ,会进行简单的 单位换算。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 方形的面积。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的面积公式。 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 、分米 、 厘米 、升 、毫升) ,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 1 米
15、 、1 厘米 以 及 1 升、1 毫升的实际意义。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 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3、图形与变换。 (1 课时)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 形。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 的轴对称图形。 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体会图形 的相似。 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 平移或旋转 90。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 案。
16、4、图形与位置。 (2 课时)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在东、 南、 西、 北和东北、 西北、 东南、 西南中, 给定一个方向 (东、 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 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 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 小关系。 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 (包括垂直) 关系。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会用圆规画圆。 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
17、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 角形。 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 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 距离的换算。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 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1、统计。(3 课时) 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 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
18、体验活动结 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 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能和同伴交换自己 的想法。 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 读懂简单的统 计图表;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 过程(必要时可使用计算器) ;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 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 格表示多个单位) ,认识折 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 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19、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 平均数、中位数、 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 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 能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预测;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 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2、可能性。(1 课时) 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会求一些简单事 件发生的可能性。 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
20、要求。 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四)实践活动(3 课时)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 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解决简单问题。 3、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 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 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 心。 4、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如 列表、画图、猜想与尝试、从特例中开始寻找规律等) 。 5、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C:综合整理,查漏补缺:(2 课时) 通过分块复习后, 教师再将小学阶段的知识进行全面的综合性复 习,及时查漏补缺。 D:综合测试:(3 课时) 进一步提高能力 同时因教材上面的材料是比较基础和简单, 在复习期间应结合本 班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对知识技 能的掌握情况,适当地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这样一方面可以减 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解决了教师 批阅量大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也只有通过这样详细、系统的复习 后,学生才能达到巩固知识,掌握基本概念,熟练基本技能的目的, 并且能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