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163文库! | 帮助中心 精品课件PPT、教案、教学设计、试题试卷、教学素材分享与下载!
163文库
全部分类
  • 办公、行业>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中职>
  • 大学>
  • 各类题库>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163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086096       资源大小:411.23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5文币     交易提醒:下载本文档,2.5文币将自动转入上传用户(1207392380yun)的账号。
    微信登录下载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5文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点此详情)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试题类文档,标题没说有答案的,则无答案。带答案试题资料的主观题可能无答案。PPT文档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请谨慎下单,否则不予退换。
    3、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docx

    1、20212021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第二二单元单元 地球地球、月球与太阳月球与太阳 5 5 地球地球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 2.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资料,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 象到根据经验、 事实进行推测, 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 体会随着经验和实践的深入,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教学难点 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各种关于地球的图片和视频

    2、。 学生分组材料:地球形状模拟器、模型小船、充气地球仪、气球、气筒、陆地板块贴纸、 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 13 页的小诗: 太阳 用灿烂的阳光, 描绘白天的画卷。 月亮 用柔和的月光, 讲述夜晚的故事。 . 仰望苍穹的人啊, 从未停止过 对它们的 探寻与思索。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里面提到了哪些事物? 3.教师引导:大家知道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吗? 学生答:地球。 教师问:大家知道,白天照亮地球,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的是什么吗? 学生答:是太阳。 教师问:那同学们知道每天晚上给地球送来月光的是什么吗? 学生答:是月亮。 4.

    3、教师引导: 大家对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与地球密切相关的月球和太阳了解吗?又了解 多少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讨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 5.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的地球。板书课题:5 地球 二、探索 活动一:阅读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同学们现在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球体。不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家知道古人是怎么认识你做的吗? 2.出示课本第 14 页的几幅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了解我们人类 的祖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3.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观察图片,研读相关的文字,进

    4、一步体会古人认识地球形状的漫 长历史。 预设: 这四种观点具有典型性,涵盖中外不同认识: 盖天说是中国古代人的一种直观感受; 海面弯曲是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猜测; 浑天说是张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提出的一种抽象模型; 而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变化提出的观点则是一个推论。 课本这样编写实际上暗含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逐步由感性走向理性。 4.交流讨论:同学们,刚刚我们了解了古人是怎么认识地球和宇宙的?下面请大家想一 想,古人的这些宇宙观,哪些地方和现在人们的日常观察相一致,哪些地方与日常观察 不一致? 预设: 盖天说是中国早期的宇宙模型,其合理部分为符合观察,不能自圆其说

    5、的地方是大地的 方和天空的圆之间如何结合; 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猜测,超越了人眼所见; 张衡的浑天说和现代宇宙观最接近,但是难以解释日月星辰的周期运动现象; 亚里士多德的推测是有依据的,解释也是合理的。 5.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在海边看到帆船回港,人们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而船 离开岸边时,都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学生思考,尝试解释原因。预设: 因为地球是圆的,因此当帆船回港时,总是比较高的船帆先进入人们的视线,而比较低 的船身后进入人们的视线,船离开岸边,正好相反。 6.出示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这一推断以及旁边 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

    6、察这幅图片,阅读旁边的文字,想一想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 形状变化,为什么能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 预设: 发生月食时,阴影边缘总是圆弧形,而当时人们已经知道月食是因为地球挡住了阳光, 因而猜测地球是一个球体。 7.教师相机补充古人猜测地球是球体的另外一些证据资料:古代牧羊人向南方行进,会 看到南部天空总是会出现一些新的星座,而北部天空则有些星座落到地平线以下;向北 方行进则相反,南部天空的星座会落到地平线之下,北方天空的地平线上会看到一些新 的 星座。 8.教师小结: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古人的一些宇宙观,知道古人因为科学 条件的限制,对地球以及宇宙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但是随着人们观察的深

    7、入,古人逐渐 认识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活动二:模拟帆船进港和出港的现象 1.教师引导:古人在岸边看到帆船离港时,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帆船返港时, 总是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这种现象是生活在海边的古希腊人最先观察,并且记录 下来的,据说古希腊人根据这个推测地球是球形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探 究一下。 2.出示课本第 15 页上面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初步了解本次探究活动的材料、 方法及要求。 3.全班交流 活动材料:海面演示仪、小船、观察记录表等。 方法: 第 1 步,将实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平直状态,在桅杆顶部、桅杆中部和船身分别 做上记号。负责操作的学生由远及近

    8、或由近及远移动模型小船,负责观察的学生记录三 个记号出现的先后顺序。第 2 步,将实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弯曲状态,重复第一 步。 教师强调实验注意点: 用模型小船在平面上模拟帆船进港、出港时,观察者要平视海面,开船者的速度要控制 好,不要太快。 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同学们在做这次实验时,一定要注意比较模型小船在平面上与曲面 上航行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要求进行模拟实验,并且做好观察记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 活动情况,并适当的加以指导。 5.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预设: 实验现象:模型小船在平面上航行,无论是进港还是离港,都是

    9、同时看见帆船的全身, 而模型小船在曲面上航行时,离港时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返港时,是先看见桅 杆,后看见船身。 实验结论:由此可以证明,地球不是平面的,而是球形的。 6.教师小结:刚刚大家通过模拟帆船进港出港的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古希腊人的推测, 说明地球是球形的。 活动三: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的经过 1.出示航海家麦哲伦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 学生答:麦哲伦。 教师问:大家知道麦哲伦的有关资料吗? 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麦哲伦的资料。 教师小结:麦哲伦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进行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出示学生活动手册第 5 页上有关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学生自由读一读

    10、,进一步了解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故事。 2.引导: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究竟经过了哪些地方?又是怎样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下面我 们就通过一个模拟实验在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3.出示课本 15 页下面的一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要求。 4.全班交流 学生说一说本次模拟实验的要求: 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 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行路线的主要停靠点。 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并用棉线将小旗按航行路线连起来。 5.学生分小组活动,仔细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并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 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然后用红色的线按航行的路线 将小旗连接

    11、起来。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模拟实验的情况,并且做适当的指导。 6.全班交流, 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小红旗连线情况, 观看麦哲伦的航海路线, 想一想, 麦哲伦的航海路线,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 预设: 在地球仪上标注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后,你会发现:当取下连接小旗的棉线时,棉线呈环 状。这是因为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后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西边航行,最终又回到了起 点。 7.教师小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再一次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证明了浑天说、盖天说 等等都是错误的。 活动四:阅读地球的相关资料 1.教师引导:大家现在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员,那么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个怎样的 位置呢? 2.出示课本 16 页上

    12、面的地球和太阳的关系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地球和太阳 之间的关系,再读一读旁边的相关文字,想一想从哪里可以看出地球是一颗行星? 预设: 地球围绕着太阳做有规律的转动;自身不发光,并且质量足够大,从这两点可以看出, 地球是一颗行星。 3.除了这些,同学们还知道,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呢? 预设: 地球是一颗蓝色的星球,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已知有 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自转。 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4.出示课本 16 页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引导:这是一幅地球的图片,是 从太空拍摄的,大

    13、家想一想,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什么?蓝色部分可能是什么?咖啡 色和绿色部分又可能是什么?请大家比较一下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的面积哪个更 大? 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进一步思考,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预设: 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层或冰川;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绿色部分 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蓝色部分面积最大,因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围绕太 阳转动。并且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最大,因此蓝色是地球的主要颜色。课后,有兴趣 的同学,可以阅读地球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活动五:在

    14、气球上粘贴陆地板块贴纸 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这是一个地球仪,模拟了地球上海洋、陆地的分布情况。 学生分别说一说地球仪上海洋和陆地的位置。 2.再出示一个蓝色的气球, 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蓝色气球, 再看一看地球仪, 想一想蓝色气球和地球仪的相同之处,然后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这个蓝色 气球上。 3.教师提供地球陆地板块贴纸,提醒学生注意分清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 南美洲大陆、大洋洲大陆、南极洲大陆等板块,一定要找到相应的位置。 4.学生分小组活动,对照地球仪在气球上贴上个陆地板块贴纸。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且做适当的指导。 5.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

    15、小组贴好的蓝色气球,再将它与地球仪比较一下,看看哪一 组贴的最好,最与地球仪吻合。 6.讨论交流:刚刚我们对照地球仪,在气球上粘贴了各个陆地板块的贴纸,通过这个活 动。请大家比较一下各个大陆的分布情况,并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预设: 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面积要大得多,所有陆地面积加起来,也没有海洋的面 积大。 在陆地面积当中,亚欧板块的面积是最大的,最小的是大洋洲板块的大陆面积。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相关知识,知道古代对于地球的认识有 盖天说、浑天说等等,人们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接着通过模拟 帆船进港活动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活动,知

    16、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最后通过阅读资料了解 了地球是太阳系当中的一颗行星,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绝大部分,陆地仅仅是一小 部分。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阅读有关地球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一些地球的有关 知识。 6 6 月球月球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 2.了解月球概况,知道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 3.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有关月球的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月球仪、塑料盒、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排球、月相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了解了有关地球的

    17、知识,指生说一说上一课学习的有关地球的知识。 在我们地球附近,有一颗始终围绕地球旋转的卫星,同学们知道他的名字吗? 是月球。 2.是的,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大家知道月球的有关知识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有关月 球的知识。 板书课题:6 月球 二、探索 活动一:阅读有关环形山的资料,做环形山形成和阴影变化的模拟实验 1.教师引导:月球的历史由来已久,我们古人是怎样认识月球的呢? 2.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说一说古人对月球的认识。 3.400 多年前,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了地球,让我们跟随伽利 略一起去看一看,月球上究竟有什么? 4.出示课本 17 页伽利略观察月球的图片和月球表面的图

    18、片,学生认真观察并读一读旁 边的文字,初步了解伽利略观察到了月球表面有什么?。 预设: 伽利略通过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5.学生看旁边的月球表面图片,分别在这幅图上找一找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6.对于这些环形山,人们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预设: 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直到大约 50 年前,科学家 又得出新的结论,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而形成的。 7.教师出示火山喷发及火山喷发后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且与月球上的环形山比 较一下,想象两者的相同之处。 8.教师引导:到了大约 50 年前,科学家对于环形山又有了

    19、新的结论,认为这些环形山 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而形成的。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为什么会形成环形山 呢?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体验一下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9.出示课本第 17 页下面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图片,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相关文 字,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所需材料、方法及要求。 10.全班交流 实验器材:托盘、细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等等。 实验方法: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 3 厘米厚的细沙。 从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 再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 实验注意点: 本次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分别要从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大小相同的石 子,再从同

    20、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然后比较沙盘里沙坑的情况。 11.学生分小组活动,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做相应的指导。 全班交流,各小组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情况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预设: 从不同的高度、不同的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高度越高,沙坑越大,高度越 低,沙坑越小。 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沙坑越大,石子越小,沙坑越小。 手电筒代表太阳,当阳光从不同角度照射月球上的环形山时,形成的阴影不同,太阳光 斜射月面,环形山最为明显,而直射时环形山不太明显。 实验结论: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由陨石撞击形成。 12.教师小结:刚刚我们模拟了环形山的

    21、形成,观察了环形山投影的变化,从这个模拟 活动中,我们初步可以得出结论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是由陨石撞击而形成的。 活动二:模拟月球公转,观察月相变化 1.教师引导: 大家都知道, 我们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而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 地球始终围绕太阳转,而月球始终围绕地球转。那么,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会有什 么变化呢?这种变化又有怎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这个方面的问 题。 2.出示课本 18 页上面的模拟月球公转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 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3.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台灯、排球等。 实验步骤: 拉上窗帘,关上顶

    22、灯,打开台灯并放在教室中央。 手臂伸直,双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头稍高。 原地转动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 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形。 教师强调本次实验的注意点: 实验时,教室里面要保持黑暗状态,这样效果更好。 在这个实验中,落地台灯相当于太阳,排球相当于月球,人的头部相当于地球。地球转 动一周,相当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上的人就可以看到台灯的光照在排球上的反 光,由于照射角度的不同,可以看到月相的变化。 4.教师请一位同学做演示实验,其他同学认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以及 注意点。 学生分小组活动,做一做这个模拟实验,进一步体会月球公转时月相的变化。 5.全班交流,学生说

    23、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预设: 我们可以看到 8 个方向的排球受光部分的情形。 可以知道月球按逆时针方向绕着地球公转。 活动三:阅读月球的相关资料 1.出示课本 18 页中间的一段文字,学生自由读一读,初步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进一 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 在宇宙中在宇宙中, ,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 ,是地球的卫星是地球的卫星, ,也也 是距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它还是至今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是距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它还是至今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 , 没有没有水

    24、分水分, ,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月球自己并不发光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月球自己并不发光, ,但能够反射太阳光。但能够反射太阳光。 2.出示 18 页中间有关月球以及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再看一看,结合有 关月球的介绍,进一步体会月球的知识。 3.讨论交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月球的表面和地球的表面,想一想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 有什么不同? 预设: 地球表面有大气、土壤、岩石,还有液态水形成的海洋、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月 球表面没有大气(因而没有风),没有液态水,有岩石,月壤因热胀冷缩而呈粉末状。 地球表面有地壳结构和地质作用,所以有山地、平原、盆地等地形;月球表面没有地 质作用,月

    25、表虽也有高低不同的地形,但大部分是由陨星撞击形成的。二者有完全不同 的成因。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只有地球表面的 1/6,人受到的重力要比在地球上小得多,走 起来很容易,但容易摔跤。 4.教师相机补充一些有关月球的知识 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是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是 27.327.3 天,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自转周期天,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自转周期 也是也是 27.327.3 天。由于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所以我们在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的天。由于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所以我们在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的 正面,而看不见月球的背面,因此模拟月球的排球需要保持静止状态。正

    26、面,而看不见月球的背面,因此模拟月球的排球需要保持静止状态。 5.讨论交流:同学们,假如我们要登陆月球或者参加月球基地建设,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呢?需要带哪些物品? 出示课本 18 页最下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第 1 次登上月球的情景。 活动四:连续观察月亮并整理月相观察日记,总结月相变化规律 1.教师引导:月亮每天升起,把淡淡的月光洒向地球,月亮每天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 又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观察月亮。出示课本 19 页上面连续观察月亮的要求。 2.提出要求: 每晚 6 点对月亮进行观察。 将观察到的月亮形状和它的位置画在月相记录单上。 3.指导学生观察月相和记录月相 月相的画法:先画

    27、一个圆,再通过圆心画圆的一条中心线,阴暗部分涂上黑色,光亮部 分涂上黄色,这样一个月相就记录好了。 4.教师强调:每天观察月相要在固定时间观察,要记录月亮的相对位置,因为月亮和太 阳一样,也会东升西落,同一天中晚上 6:00、9:00 和夜里 12:00,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 是不一样的,因此,每天观察月亮的时间要固定。 说明:本次活动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因此课堂上可以将活动要求布置下去,引导学生每 天坚持观察月相,并且记录整理。一个月后,再利用时间进行交流展示。在本次课堂上, 教师可以事先提供 1-2 个月的月相记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学习,得出月相的变化 规律。 5.整理月相观察记录 出示月

    28、相记录,引导:这是老师观察记录的月相记录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且按照 要求完成相关的活动要求。 6.出示课本 19 页中间的整理月相观察记录要求。 根据形状认识各种月相名称。 将你记录的月相对照形状进行归类。 根据月相观察记录,数一数两次满月大约间隔多少天。 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本次月相观察日记的整理要求。 7.学生分小组活动,进行月相观察日记的整理活动,并且思考要求中提出的问题。 出示课本 19 页各种月相名称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认识各种月相的名称。 8.讨论:从新月到满月,月相是怎样变化的?从满月到残月,月相又是怎样变化的? 预设: 从新月开始,月亮亮右边一点点,随着日期的增加,亮的部

    29、分愈来愈多;满月之后,月 亮右边亮的部分由边缘逐渐消失而阴影慢慢增多,变成亮左边一半的下弦月。右边阴影 部分愈来愈多,而到亮左边一点点的残月,再后来就看不见了。 9.教师相机出示一些月相,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些月相的名称。 10.交流讨论:根据月相观察记录,大家想一想,两次满月大约间隔多少天? 预设:两次月圆之间相隔 29.53 天,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 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 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11.同学们, 经过月相的观察日记的整理, 我们发现月亮升起的位置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每天固定时间观察,6 点或者 9 点都可以,这样可以观察

    30、到月亮出现在天空的不同位置。 总体是上半夜上弦月出现在西部天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圆,下弦月出现在东部天 空或者看不见(一天比一天出现得晚);下半夜则相反,上弦月基本上看不见,下弦月出现 在东部天空。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模拟了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实验,并且 在此基础上,观察了环形山投影的变化。接着我们又模拟了月球的公转,观察了月相的 变化,了解了月相变化的规律。课后,请大家坚持每天观察月相,做好观察记录。 7 7 太阳太阳 教学目标 1.知道像太阳这样的天体叫恒星,了解太阳的概况。 2.知道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变化规律和视运动轨迹。 3.会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

    31、刻的太阳高度角。 教学重点 了解太阳的概况。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相关视频和图片。 学生分组材料:量角器、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一样东西,每天给我们带来了光和温暖,没有他,地球上的生命将不复存在。大家 知道这是什么吗?(太阳) 2.教师引导:大家了解太阳吗?知道太阳的哪些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太阳 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7 太阳 二、探究 活动一:阅读太阳的相关资料,了解太阳的概况 1.出示课本 20 页太阳的图片,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太阳的形态,并读一读旁边的文 字,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说一说从这段文字中,你了解了太阳的哪

    32、些知识? 全班交流,预设: 发光发热,太阳是一个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温度,太阳表面温度约为 5500 摄氏度,内部温度可达 1500 万摄氏度。 体积,它的体积相当于 130 万个地球那么大。 恒星,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2.除了这些,大家还了解太阳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太阳的知识。 3.刚刚我们了解了太阳本身的一些知识,那么,太阳究竟离我们地球有多远呢? (1)出示课本 20 页下边的一段文字: 太阳离地球约有 1.5 亿千米,光每秒的传播距离约为 30 万千米,请你计算一下,此刻 照在你身上的太阳光,是什么时候发出来的? (2)学

    33、生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并计算一下太阳光从太阳照射到 地球需要多长时间? (3)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计算结果。预设: 用路程 1.5 亿千米除以速度 30 万千米/秒,得到的答案是 500 秒,换算成分钟约为 8 分 20 秒。也就是说,此刻照在我们身上的太阳光,是太阳 8 分 20 秒之前发出来的。 (4)1.5 亿千米究竟有多远?我们刚刚利用太阳光体验了一下。下面我们继续体验 1.5 亿千米究竟有多远? (5) 出示课本 20 页旁边的卡片, 学生自由读一读, 进一步体会 1.5 亿千米究竟有多远? 预设: 假如乘坐速度为 1000 千米/每小时的飞机,要连续飞行 17

    34、年; 假如乘坐速度为 4 万千米/每小时的火箭,要连续飞行 5 个多月。 4.教师小结:太阳离我们有 1.5 亿千米,即使利用我们现在地球上最快的交通工具 飞机,也要连续飞行 17 年。由此看来,太阳离我们的确非常遥远。 活动二:描述不同时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1.教师引导: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不同的时候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一样 的。我们在语文书上也学到过很多与太阳运动有关的成语,大家能够来说一说吗? 预设: 东升西落 日上三竿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日落西山 2.这些成语所描述的都是太阳在不停的运动,那么,怎样才能清楚的表示太阳的位置在 一日内的变化呢? 要想清楚的表述太阳在一天中的

    35、位置变化,就需要用到一个科学名词太阳高度。 3.出示课本 21 页太阳高度的词语解释:阳光照射到地面上,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太 阳高度角。用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 4.利用场景图和示意图,讲解太阳高度角 (1)出示场景图,描述太阳高度角。 (2)画出示意图,讲解太阳高度角。 (3)观察同一时刻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太阳高度角有什么规律,出示两幅图 (4)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及画出的不同物体的太阳高度角,从中得出规律。 预设: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的任何物体,他们的太阳高度角是相同的。 5.出示课本 21 页上面的 5 幅图, 引导学生看一看, 初步了解太阳在 7:00、 9:00、 12:00、

    36、 16:00 和 18:00 时不同的高度。 6.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想知道太阳的高度,就需要用太阳高度角去 描述。太阳高度角就是阳光与地平面的夹角,同一时刻、同一地点的任何物体,他们的 太阳高度角都是相同的。 活动三:用量角器测量太阳高度角 1.教师引导:我们该怎样测量太阳的高度角呢? 2.出示课本 21 页学生在操场上测量太阳高度角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读一读 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测量太阳高度角所需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3.全班交流 测量材料:细绳子、量角器等。 测量方法: 一名同学背对太阳站定。 在人影前端与头顶之间拉直一根线,测出线与地平面的夹角角度。 教师强

    37、调测量注意点: 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去测量,效果会更好。 细绳子要从学生的头顶开始拉起,另一端固定在影子的末端。 4.学生分小组活动,去室外测量太阳高度角。 5.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测量过程,并且汇报测量的数据。 6.教师引导:测量太阳高度角的方法有很多,大家还有哪些测量高度角的方法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测量高度角的方法,预设: 测量太阳高度角的方法二 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用铅笔在地面上画一条从东到西长 10 厘米左右的直线。 将木棍立在直线中央,一人站在木棍东侧或西侧并用手扶住木棍,另一人蹲下用量角 器测定木棍是否与地面垂直,特别是木棍一定要垂直于木棍北侧的地面。 阳光下,木棍北侧的地面会

    38、形成木棍的影子,在影子的最北端用铅笔画下一条线。这时, 木棍、影子和太阳光线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影子线和东西线的夹角就是当时的太阳高 度角。 测量太阳高度角的方法三。 把太阳高度测量器放在水平桌面或地面上,让铅垂线和 90 线重合。 旋转测量架,让太阳光线通过它的圆孔投影到下一段的圆 面上,保证投影圆面和太阳光斑重合。 读出测量架箭头所指刻度盘上的度数,就是当时的太阳高度角。 7.教师引导: 测量太阳高度角的方法很多, 大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测量。 课后,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测量某一时间,某一地点的太阳高度角。 8.交流讨论 (1) 问题 1: 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

    39、角是不一样的。 那么上午 9:00 和下午 3:00 的太阳高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预设: 一日内,太阳位于上中天时,其高度达到最大值,称为“正午太阳高度”。以正午太阳高 度为对称点,上午和下午的太阳高度呈轴对称。如上午 9 点和下午 3 点的太阳高度相同, 只是方向不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教师小结: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正午为界, 呈现出轴对称性。 上下午的太阳高度相等, 只是方向不同。 (2)问题 2:一天中什么时候太阳高度角最小?什么时候太阳高度角最大呢? 预设:一天当中,正午 12:00 太阳直射的时候,太阳高度角最大,接近于 90 度,而太

    40、 阳升起和太阳落下的那一瞬间,太阳高度角最小,接近于 0 度。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的有关知识,了解了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同时学会了测量太阳高度,懂得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角是不一样的,同一 时刻、同一地点的任何物体,他们的太阳高度角都是相同的。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 继续测量太阳高度角,进一步体会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8 8 太阳钟太阳钟 教学目标 1.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与方向的变化规律。 2.知道日晷是古代人根据日影变化规律发明的计时工具。 3.会制作简易日晷,并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 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与方向的变化规律。 教

    41、学难点 制作简易日晷,并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相关视频和图片。 学生分组材料:铅笔、手电筒、灯、影子模拟器、影子观察器、橡皮、指南针、影子观 察记录纸、硬卡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当我们站在阳光下,就会发现我们的身前或身后有一道影子。 2.其实,太阳照在任何物体上都会产生影子,影子是怎样变化的?影子的变化又有什么 规律呢?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8 太阳钟 二、探究 活动一:做物体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1.教师引导: 阳光下影子的方向与长短究竟是怎样变化的?有没有规律呢?下面我们通 过模拟实验来研究影子方向与长短变化的规律。 2.出

    42、示课本 22 页上面的模拟实验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本次模拟实验所需的 材料、方法步骤及注意点。 3.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手电筒、铅笔、橡皮等。 实验方法: 用手电筒照射一支竖立的铅笔,观察它的影子。 改变照射的方向和高度,观察铅笔的影子有什么变化。 试试在什么情况下,影子会不见。 出示学生活动手册的第 1 题。 4.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初步研究影子的方向与长短变化的规律,并完成学生活动 手册。 全班交流,各小组说一说看到的实验现象。 5.讨论交流 问题 1:如果我们改变照射的方向和高度,铅笔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预设: 改变照射的方向,铅笔的影子的方向也会随之变化。 改变照射的高度

    43、,手电筒越高,影子越短;手电筒越低,影子越长。 问题 2:在什么情况下,影子会不见呢? 当手电筒垂直于铅笔照射的时候,桌子上就不会出现铅笔的影子。 问题 3: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影子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光源、不透明物体和承接影子的屏。 6.教师引导: 通过刚才这个模拟实验, 我们发现只要我们改变手电筒照射的方向和高度, 铅笔的影子就会发生变化,那么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是怎样随太阳的位置变化而改 变的?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究 7.提出实验要求: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观察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是怎样随太阳的位置 变化而改变的? 8.出示课本 22 页下面模拟实验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想一

    44、想本次模拟实验需要 哪些材料?方法步骤是怎样的? 9.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半圆形,因此我们可以用竹篾和手电筒来模 拟这个实验。 实验材料:手电筒、铅笔、橡皮、竹篾等等。 实验方法: 将长竹篾弯成弧形,表示太阳的运行轨道(黄道),在竹篾上标注好相应的整点时刻, 让手电筒沿着竹篾移动,照向铅笔,在整点时刻位置作停留,观察铅笔影子的变化。 教师强调本次实验的注意点:这个实验需要一个比较暗的环境,教室应该进行遮光。 10.学生分小组活动,探讨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是怎样随太阳的位置变化而改变的。 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本小组模拟实验的情况,分享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 11.讨论

    45、交流:太阳位置变化对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究竟有哪些影响呢? 预设: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位 置相反;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12.教师小结:刚刚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初步了解了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是怎样随太阳位置 的变化而改变的,知道了影子和太阳照射的方向正好相反,影子的长短随着太阳高度的 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活动二:做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观察实验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探讨了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怎样随太阳位置的变化而改变,下 面,我们来

    46、做一做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观察实验。 2.出示课本 23 页上面的两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了解这次实验的材料、方 法及注意点。 3.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小棒、橡皮、记录纸、指南针、活动记录表等等。 实验方法: 把小棒插在橡皮上,固定在记录纸的观察点上。选择空旷处放置,不要移动。 利用指南针确定方位,并在记录纸上标出来。 每隔 1 小时,在记录纸上标出小棒的影子,并记下时间。 实验注意点: 本次实验要选择空旷处。在实验过程中,小棒不要移动。中途每隔 15 分钟,就要在记 录纸上画出小棒的影子,并记下时间。 说明:本次实验活动所需的时间比较长,因此鼓励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记录整个上午每个 下课

    47、时间的影子数据,给学生半天的影子纪录数据,让学生推测下午的影子。 4.学生分小组在空旷处进行实验,及时记录下小棒的影子,并想一想实验结论。 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记录纸以及实验报告。 5.交流讨论 问题 1:最长的影子会出现在什么时候?最短的影子会出现在什么时候? 一般来讲,最长的影子会出现在太阳升起和太阳落下的那一刻,最短的影子出现在太阳 与小棒垂直的时候。 问题 2:早晨和上午的影子为什么都在西边?而下午和傍晚的影子为什么都在东边? 因为影子与太阳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早晨和上午太阳在东方,因此影子都在西边,而 下午和傍晚太阳在西方,因此影子是在东方。 问题 3:影子长短的变化是均匀的吗? 影子

    48、长短的变化不是均匀的,越接近正午,影子长短变化越慢,越接近太阳升起和太阳 落下的时候,影子长短变化越明显。 问题 4:小棒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 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有规律地改变着:(1)影子的长短有规律 地变化。早晨的影子较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正午它又重新变长。(2) 影子的方向有规律地变化。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正午的影子在北 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 6.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初步探究了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懂得了影 子的长短变化是有规律的,影子的方向也是有规律的。 活动三:认识日晷,了解

    49、其工作原理 1.我们的祖先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懂得利用太阳照射与地面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 化之间的联系制造出了可以计时的工具,这个工具我们称之为日晷。 2.出示课本 24 页上面的赤道日晷,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赤道日晷的组成结构, 再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赤道日晷制造原理。 3.全班交流 日晷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日晷是有晷盘和晷针两部分组成,赤道日晷的晷盘平行于赤道面,晷针指向北极星。 (1)晷盘:圆形,石制,盘面上有刻度,盘面与地平面成 30角斜对正南方向。 (2)晷针:铁制细圆柱,安在晷盘中心,与盘面垂直。 日晷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阳光”下,晷针影子投于晷盘,影子随着太阳在天空

    50、中的移动而移动,古人根据晷针 的影子落在晷盘上的刻度确定当时的时间时刻。 4.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日晷的晷盘,了解一刻钟的来历。 教师问:一刻钟等于多少分钟? 学生答:15 分钟。 教师问:为什么一刻钟会等于 15 分钟呢? 教师介绍一刻钟的来源,问:一天有多少个小时? 学生答:24 个小时。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日晷的晷盘上有多少大格?每一大格又有多少个小格? 学生答:晷盘上一共有 12 个大格,每一大格又有 8 个小格。 教师分析:晷盘上一共有 12 个大格,代表一天 24 小时,那么一大格就代表两个小时, 每一大格又有 8 个小格,这样算下来一小格就是 15 分钟。 教师小结:晷针的影子经过晷盘


    注意事项

    本文(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1207392380yun)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